《中国大学百年》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153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学百年》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大学百年》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大学百年》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大学百年》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大学百年》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大学百年》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学百年》教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何谓大学中国大学百年教案 陈平原教学内容:中国大学百年?授课时数:2教学目标和任务:1.理解两种大学史;2.区别“太学”与“大学”的异同,了解中国现代大学的特点;3.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太学与大学的区别;2.中国现代大学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步骤):一、 介绍文章作者。陈平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出任该系系主任。二、 学生阅读作品。思考:1.关于中国大学的历史目前学界有哪几种看法?2.陈平原认为何谓中国大学?3.中国现代大学有何特点?4.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述?三、 分析作品。1. 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大学历史的两种

2、看法:百年与四千年,陈平原认为仅有百年历史。 2.太学与大学的区别:(1)教育功能与目标的不同;(2)教学主体与教学理念的区别;(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式的不同。3.中国现代大学的特点:“上法三代,旁采泰西”,即继承太学的优点,又吸收西方大学的特色。4.中国现代大学的缺陷与现状: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承继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上法三代,旁采泰西“举步维艰。5.文章论述的方法:比较法、举例法、引用法。6.文章论述的方式:逻辑论述(举例归纳分析)。教学内容的深化:1.大学的理念;2.大学的类型与学术氛围。必读作品:1、唐少杰老清华教授面面观;2.张中行红楼点滴。思考与

3、练习:1.你怎样看待中国大学历史“百年”与“四千年”的问题? 2.“太学”与“大学”有何区别?3.借助课外读物,解释“上法三代,旁采泰西”,进而讨论大学的功用。拓展阅读:1.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2.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3.中国与教会大学4.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世纪的文化冲突课后教学反思:大学之道教案一、教学目的要求: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二、教学重

4、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修齐治平”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教学难点是:理解“三纲”“八目”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三、教学方法手段:自学辅导法、串讲法、讨论法。四、教学时数:2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

5、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2.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二者含义其实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7、。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疏通文意【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

8、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5)得:收获。【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

9、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

10、万事万物。【参考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

1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参考译文】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四)内容归纳:本节选文字属于经文部分,提出了三纲八目。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

12、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问题研讨:“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明确:“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六)思考题

13、及作业:1“四书”是指( )、( )、( )和( )。2翻译:(1)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3举例说明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4在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体系中,为何以“修身”为根本?5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修身”的重要意义及其策略。6在信息时代,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致知”?课后教学反思:红楼点滴教案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把握文意,感受作者对母校的深情,理解北大的自由精神和严正学风。2.赏析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行动的白描展现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作者写人的“勾魂摄魄之功”。3.了解张中行记叙性散文语言的特点,欣赏张中行散文特有的语言风格,品味课文平实自

14、然的语言。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北大“随随便便”课堂背后折射出的北大自由的学术风气。2领悟北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治学承载着的纯粹与严正。3把握本文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品味张中行散文的魅力。4.学习作者借助对语言和行动的白描展现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的写法。三、教学方法手段:1.讲授法、讨论法。2.感怀北大生活、表现北大精神的文章有很多,如谢冕的永远的校园,让学生将这两篇文章对读,加深对北大精神的理解。3.要让学生了解张中行的语言风格并明白其中的妙处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把相关句子找出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揣摩,领会其用词造句的妙处。4.让学生课外阅读张中行的负暄琐话,以便进一

15、步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正如钱理群所言,“一百个北大人就有一百个北大”,于是,我们有了温习的理由。还有人说:北大并不大,未名不过是一勺水而已。这深刻地说明了北大之独特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做自己的主人,将是北大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课。北大不仅承载着一部深沉丰厚的中国近代史,也承载着无数北大人激情燃烧的大学时代,我们有理由跟随那些年轻的或者曾经年轻的北大人,去寻找那些散落在时间轨迹里的最美年华,跟随北大人一起,缅怀一个逝去的年代。提起北大,自然就让人想起了蔡元培校长,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构成了北大的精髓。北大的空气是自由的,她的课堂是随随便便的,“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北大的空气是纯粹的,她的治学是严正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造就了一批批独特而优秀人才。在张中行先生的笔下,记忆中的一个又一个逸事、趣事,串成了红楼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