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钳工工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蔡海涛 1_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98205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X 页数:184 大小:1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具钳工工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蔡海涛 1_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模具钳工工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蔡海涛 1_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模具钳工工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蔡海涛 1_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模具钳工工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蔡海涛 1_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模具钳工工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蔡海涛 1_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具钳工工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蔡海涛 1_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钳工工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蔡海涛 1_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板钳工 工 艺 学,正文,第四章 模具的装配,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1)模具装配的工艺过程 根据装配图样和技术要求,将模具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工艺顺序进行配合与定位、连接与固定,使之成为符合要求的模具产品,称为模具的装配;其装配过程,就称为模具的装配工艺过程。 1)装配前的准备阶段 熟悉模具装配图、工艺文件和各项技术要求,了解产品的结构、零件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 确定装配的方法、顺序和所需要的工艺装备。,一、装配工艺及质量控制,1.模具装配工艺过程及组织形式,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 对装配的零件进行清洗,去掉零件上的毛刺、铁锈及油污,必要时进行钳工修整。 2)装配阶

2、段 组装。将许多零件装配在一起构成的组件并成为模具的某一组成部分,称为模具的部件,其中那些直接组成部件的零件,称为模具的组件。把零件装配成组件、部件的过程称为模具的组件装配和部件装配。 总装。把零件、组件、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过程称为总装。 3)检验和试模阶段,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 模具的检验主要是检验模具的外观质量、装配精度、配合精度和运动精度。 模具装配后的试模、修正和调整统称为调试。其目的是试验模具各零、部件之间的配合、连接情况和工作状态,并及时进行修配和调整。,图4-1 模具装配工艺过程框图,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2)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 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模具

3、的生产类型。,表4-1 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1)基本内容 模具装配工艺规程是规定模具或零、部件装配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 1)模具零、部件的装配顺序及装配方法。 2)装配工序内容与装配工作量,装配技术要求与操作工艺规范。 3)装配时所必备的工艺装备及生产条件。 4)装配质量检验标准与验收方法。,2.模具装配工艺规程,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2)制订依据与步骤 制订模具装配工艺规程时,应具备各种技术资料,包括模具的总装图、部件装配图以及零件图;模具零、部件的明细表及各项精度要求;模具验收技术条件及各项装配单元质量标准;模具的生产类型及现有的工艺装备等。

4、 (1)装配尺寸链 1)基本概念 尺寸链是指相互联系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尺寸形成的封闭尺寸组合。,3.模具装配尺寸链及装配方法,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 装配尺寸链是指在装配过程中,各有关工艺尺寸所组成的封闭尺寸的组合。装配尺寸链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各有关尺寸连接成封闭的外形;二是构成这个封闭外形的每个尺寸的误差都影响着装配精度。 2)装配尺寸链简图。,图4-2 装配尺寸链,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图4-3 尺寸链简图,3)装配尺寸链中的环。 封闭环:在零件装配过程中,最后自然形成(或间接获得)的尺寸,称为封闭环。一个尺寸链只有一个封闭环,如上例中的A、B、C等。在装配尺寸链中,封闭

5、环就是零件装配的技术要求。,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 组成环:尺寸链中除封闭环以外的其余尺寸,称为组成环。同一尺寸链中的组成环,用同一字母表示,如图4-3中的A1、A2、B1、B2、B3、C1、C2、C3等。 增环:在其他组成环不变的条件下,当某组成环增大时,封闭环随之增大,那么该组成环就称为增环。图4-3中的A1、B1、C2、C3为增环。增环用符号1、1、2、3表示。 减环:在其他组成环不变的条件下,当某组成环增大时,封闭环随之减小,那么该组成环就称为减环。图4-3中A2、B2、B3、C1为减环,用符号2、2、3、1表示。 4)封闭环极限尺寸及公差。,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 当所有

6、增环都为最大极限尺寸,而减环都为最小极限尺寸时,则封闭环为最大极限尺寸,其表达式为, 当所有增环都为最小极限尺寸,而减环都为最大极限尺寸时,则封闭环为最小极限尺寸,其表达式为,(2)模具装配精度与装配方法的选择,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1)模具的装配精度。 2)模具的装配方法。 完全互换法是指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经选择、修理和调整便可装入部件中,并能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要使装配零件达到完全互换,其装配的精度要求和被装配零件的制造公差之间应满足以下条件,即 不完全互换法是指装配时,各配合零件的制造公差将有部分不能达到完全互换装配的要求。,表4-2 不完全互换法的几种装配方式,正文,第一节 模

7、具装配技术, 几种装配法实例介绍。,图4-4 指定零件修配法,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4-5.TIF,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图4-6 可动调整法,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图4-7 固定调整法,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表4-3 装配方法应用状况比较表,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3)装配尺寸链的计算 根据装配精度(即封闭环公差)对装配尺寸链进行分析,并合理分配各组成环公差的过程,称为解尺寸链。,图4-8 装配尺寸链图,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1)基本尺寸分析与计算 封闭环的确定。图4-8a中的间隙是在装配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为尺寸链的封闭环,用L0表示。按技术条件,间隙的极

8、限值为0.180.30mm。,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 确定全部的组成环及其基本尺寸,并画出尺寸链图(图4-8b)。由图可知,尺寸链共由4个尺寸环组成,L0是封闭环,为组成环。其中,当尺寸L1增大时(其他零件尺寸不变),间隙也增大;L1减小时,间隙也减小,即L1的变动导致L0的同向变动,因此,L1是增环。其传递系数为正值,即:1=+1。而当尺寸L2、L3增大时,间隙则减小;L2、L3减小时,间隙却增大,那么L2、L3即为减环。其传递系数为负值,即:2=3=-1。,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 校核组成环基本尺寸。由尺寸链方程得:L0=L1-(L2+L3),将各组成环基本尺寸代入尺寸链方程得

9、:L0=58mm-(20+37)mm=1mm。而技术要求L0=0,这里可将L1减小1mm,即L1=57mm,便能使封闭环基本尺寸符合要求。因此,各组成环的基本尺寸定为:L1=57mm,L2=20mm,L3=37mm。 公差计算,表4-4 尺寸链计算式,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2)各种装配方法的尺寸链计算 互换装配法解尺寸链。按互换装配法的要求解尺寸链,称为互换装配法解尺寸链,其计算步骤如下: 修配装配法解尺寸链。修配装配法解尺寸链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修配环在加工时的实际尺寸,保证修配时有足够的并且是最小的修配量。 (1)模具外观和安装尺寸技术要求,二、模具装配要求与检验标准,1.模具装配的技术

10、要求,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1)铸造表面应清理干净,安装面应光滑平整,螺钉、销钉头部不能高出安装基准面。 2)模具表面应平整,无锈斑、毛刺、锤痕、碰伤、焊补等缺陷,并对除刃口、型孔以外的锐边、尖角等进行倒钝。 3)模具的闭合高度、安装于机床的各配合部位尺寸,应符合所选用的设备型号和规格。 4)当模具质量大于25kg时,模具本身应装有起重杆或吊钩,对于大、中型模具,应设有起重孔、吊环,以便于模具的搬运和安装。,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5)装配后的冲模应刻有模具的编号、图号及生产日期等栏目。 6)注射模、压铸模的分型面上除导套孔、斜销孔以外,不得有外露的螺钉孔、销钉孔和工艺孔,如有这些孔

11、则都应堵塞,且与分型面平齐。 7)装配后的塑料模,其闭合高度、安装部位的配合尺寸、顶出形式、开模距离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设备使用的技术条件。 (2)模具总体装配技术要求,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1)模具零件的材料、几何形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和热处理等均应符合图样要求。 2)模具所有活动部分,应保证位置准确、配合间隙适当、动作协调可靠、定位和导向正确、运动平稳灵活。 3)模具装配后,必须保证模具各零件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3)冲压模具总体装配技术要求 1)所选用模架的精度应满足制件所需的技术要求。 2)模具装配后,上模座沿导柱上、下移动应平稳且无阻滞现象。,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3

12、)模柄圆柱部分应与上模座上平面垂直,其垂直度误差在全长范围内应不大于0.05mm。 4)装配后的凸模与凹模间的间隙应符合图样要求,且沿整个轮廓上间隙应均匀一致。 5)毛坯在冲压时定位应准确、可靠、安全,出件和排料应畅通无阻。 6)应符合装配图上除上述要求以外的其他技术要求。 (4)塑料模总体装配技术要求,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1)模具分型面对定、动模座板安装平面的平行度和导柱、导套对定、动模板安装面的垂直度的要求应符合有关的技术标准和使用条件的规定。 2)开模时,推出部分应保证制件和浇注系统的顺利脱模及取出。 3)合模后分型面应紧密贴合,如有局部间隙,其间隙值对于注射模而言应不大于0.0

13、15mm。 4)在分型面上,定、动模镶块与定、动模板镶合要求紧密无缝,镶块平面应分别与定、动模板齐平,或可允许略高,但高出量不得大于0.05mm。,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5)推杆、复位杆应分别与型面、分型面平齐,推杆也允许凸出型面,但不应大于0.1mm,复位杆允许低于分型面时,不得大于0.05mm。 6)滑块运动应平稳,开模后应定位准确可靠;合模后滑动斜面与楔紧块的斜面应压紧,接触面积不小于75,且有一定的预紧力。 7)抽芯机构中,抽芯动作结束时,所抽出型芯的端面与制件上相对应孔的端面距离应大于2mm。 8)在多块剖分模结构中,合模后拼合面应密合,推出时应同步。,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

14、术,(1)模具验收工作 1)外观检查。 2)尺寸检查。 3)试模和制件检查。 4)质量稳定性检查。 5)模具材质和热处理要求检查。,2.模具验收技术条件,正文,第一节 模具装配技术,(2)模具的检查 按模具图样和技术条件,检查模具各零件的尺寸、模具材质、热处理方法、硬度、表面粗糙度和有无伤痕等,检查模具组装后的外形尺寸、运动状态和工作性能。 (3)模具的试模 经上述检验合格的模具才能进行试模,试模应严格遵守有关工艺规程。 1)试模的技术要求。 2)对试件的要求。 3)模具质量稳定性检查。,正文,第二节 冷冲模的装配,(1)凸模与凹模的装配技术要求 1)凸模、凹模的侧刃与固定板安装基面装配后,在

15、100mm长度上的垂直度误差:刃口间隙0.06mm时小于0.04mm;刃口间隙0.060.15mm时小于0.08mm;刃口间隙时小于0.12mm。 2)冲裁凸、凹模的配合间隙必须均匀。 3)压弯、成形、拉深类凸、凹模的配合间隙装配后必须均匀。,一、冲模零、部件的装配,1.冲模零件装配技术要求,正文,第二节 冷冲模的装配,4)凸模、凹模与固定板装配后,其安装尾部与固定板安装面必须在平面磨床上磨平。 5)对多个凸模工作部分的高度(包括冲裁凸模、弯曲凸模、拉深凸模以及导正销等)必须按图样保证相对的尺寸要求,其相对误差不大于0.1mm。 6)拼块式的凸模或凹模,其刃口两侧平面应光滑一致,无接缝感。 (

16、2)导向零件装配技术要求,正文,第二节 冷冲模的装配,1)导柱压入模座后的垂直度,在100mm长度内误差:滚珠导柱类模架0.005mm;滑动导柱类(高精度型)模架0.01mm;滑动导柱类(经济型)模架0.015mm;滑动导柱类(普通型)模架0.02mm。 2)导料板的导向面与凹模送料中心线应平行。 3)左右导料板的导向面之间的平行度误差不得大于0.02mm/100mm。 4)当采用斜楔、滑块等结构零件作多方向运动时,其与相对斜面必须贴合紧密,贴合程度在接触面纵、横方向上均不得小于长度的3/4。,正文,第二节 冷冲模的装配,5)导滑部分应活动正常,不应有阻滞现象发生。 (3)卸料零件装配技术要求 1)冲压模具装配后,其卸料板、推件板、顶板等均应露出于凹模模面、凸模顶端、凸凹模顶端0.51mm之外。 2)弯曲模顶件板装配后,应处于最低位置。 3)顶杆、推杆长度,在同一模具装配后应保持一致,误差小于0.1mm。 4)卸料机构运动要灵活,无卡阻现象。 (4)紧固件装配技术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