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496975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2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8-2019 学年度高中部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学年度高中部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 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 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 法律工具主义更

2、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到开明的 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 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 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 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 , 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

3、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 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 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 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 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 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

4、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 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 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 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 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 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 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5、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 - 2 - 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 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代,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成为治国之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始终无法摆 脱君主的影响。 B. 魏征用比喻来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是皇帝,皇帝手中的 鞭子就是法律。 C.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认

6、为法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与唐太宗后来“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 的观点是一致的。 D. 虽然,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仍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 防止其卷土重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国家之一。 B. 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 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 文章第三段,论述法与改革的关系,以商鞅变法为例,强调改制与更法是对立统一的。 3. 根据原文

7、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认为“法者,治之具也” ,其主要意思是指以法律作为统治者手中治国御民的工具,使之成为吏民的 “规矩绳墨” 。 B. 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 发挥的作用更大。 C. 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批判地继承 的古代文化遗产。 D. 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 改革便难以成功。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8、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 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 - 3 -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 “法律工具主义的影 响已经成为过去”错误,如今,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故本题选 D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 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 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

9、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 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 项, “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国家之一”表述不准确,没有根据。C 项,隋文 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D 项,强调改制与更法应相向而行。故本题选 B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 “应批判地继承” 文中无据。故本题选 C 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

10、合的基 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 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 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 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 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

11、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 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 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 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 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

12、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 - 4 - 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 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 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 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 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

13、,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 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 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 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 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 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

14、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 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 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 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 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 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 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

15、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 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 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 变自己的命运。 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 希望,充满了勇气。 - 5 - 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

16、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 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 文中的“红腰带” “布鞋” “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4. A 5. (1) “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 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 “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 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3) “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 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6.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 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 (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 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并没有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