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496611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内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 文 试 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

2、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

3、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

4、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

5、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

6、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 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B. 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C.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D. 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2. 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B. 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C. 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D. 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

7、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B. 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C. 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D. 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答案】1. C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

8、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知是前提”错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

9、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D项,强加因果,原文为: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

10、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说法绝对,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知行问题的阐释或有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并非“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故选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11、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学童尹全生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那时洋人开始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第一个外资企业华阳镇的老板叫杜拉克,杜拉克在华阳镇郊有一幢别墅。这幢别墅与当地财主尤老爷的后花园只隔着一道栅栏。栅栏两边花草遍地,垂柳成荫,是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去处。杜拉克的儿子小杜拉克每年随母来华看望父亲时,总在栅栏那边读书。尤老爷家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小少爷尤鹏举常在栅栏这边读书。两个同岁的学童学习都十分勤奋,天刚亮就来到栅栏边,一个“叽哩哇啦”,一个“之乎者也”,没人来喊连饭都不知道吃。九岁那年,他们隔着栅栏进行了第一次交谈。尤鹏举忽闪着黑眼睛,好奇地问:“你,你的鼻子怎么总肿着?

12、肿得好高啊!”小杜拉克受父母熏陶,不但听得懂而且还会说几句华语:“No!No!我的鼻子没有肿,是天生的。”“天生的?那么大一团肉吊在脸面前,不难受么?走路不打前栽吗?”小杜拉克笑得前仰后合:“我生来就是这样的鼻子,习以为常了,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打前栽呢?”笑过,小杜拉克闪动着蓝眼睛,好奇地问:“你后脑勺上怎么生着条尾巴呢?”“不!这不是尾巴,是辫子!”“辫子?是天生的吗?”“哪是天生的!蓄的。我爹说,凡大清子民都必须蓄发留辫子。”“后脑勺总拖着那么条大辫子,不难受么?走路不朝后坐吗?”尤鹏举笑得前仰后合:“我生下来就蓄发留辫子,习以为常了,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朝后坐呢?”问过答完笑罢,两个学

13、童就各自读各自的书,或“叽哩哇啦”或“之乎者也”。但读着读着都走了神,都觉得对方很笨好端端的鼻子他说是肿了!明明是条辫子他说是尾巴!人笨到这份上,还有必要读书么?这么笨的人读书有什么用? 尤鹏举就隔着栅栏先发问:“你为什么要读书?”“我爸爸说,书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呀!”“掌握知识干什么?”“搞发明创造呀!”“搞发明创造干什么?”小杜拉克觉得对方的提问太可笑了,可是又难以用三五句话说清楚,就反问:“那么你为什么要读书?”“我爹爹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谷,书中自有颜如玉!”“什么意思?”“连这道理都不懂?读书能升官发财,还能娶到漂亮媳妇!”小杜拉克憋不住突然捧腹大笑起

14、来,笑得直喊肚子痛。尤鹏举本来就认定小杜拉克笨得可怜,见他又如此无端地大笑傻笑,因此觉得这小洋人十分的可笑,忍不住就也捧腹大笑起来,笑得直喊肚子痛。笑声撼得栅栏直摇晃后来他们都长大成人了,各自在各自的国家谋事,就没有机会交谈了。小杜拉克曾托人给尤鹏举捎过一封信,信中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研究员”尤鹏举问捎信人:“研究员算几品官?”捎信人解释说:“研究员不是官,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尤鹏举摇头叹道:“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读书不做官,读书又有何用?废了!废了!”小杜拉克在实验室熬到秃了顶,驼了背,终有伟大发明问世,死后墓前有碑,碑文为:人类进步之一阶。尤鹏举皇榜高中后封官授品,有了“黄金屋”

15、、“千钟谷”、“颜如玉”,深宅大院里养得脑满肠肥。死后墓前也有碑,碑文为:显赫一世。小杜拉克的墓碑至今还在,常有人吊唁;而尤鹏举的墓碑却在民国初年被乱民砸了,很可惜。不过尤鹏举是儿孙满堂的。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杜拉克的大鼻子是天生的,并不值得嘲笑;而尤鹏举脑后的辫子却是人为的,是大清子民民族耻辱和国家落后的象征。B. 作者善于抓住故事中关键的细节,进行集中的对比描写,因此,虽然小说内容的历史跨度很大,但篇幅并不冗长。C. 小说揭示出中西方在文化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并对尤鹏举这类人物盲目自大、封闭保守的国民心态进行了直接抨击。D. 尤鹏举的一句“从小都必须”,折射出在那个落后的时代,每一个子民从小就被强制灌输了一种绝对的服从意识。5. 小说结尾一段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有人说,“有追求的生活就应该是有意义的”。你是否认同?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C 5. 这样的结尾极富象征意味,令人深思。尤鹏举本人虽然消失了,但是他积累的财富,仍旧可以福荫他的后人。像尤鹏举这样想和做的中国人有很多,他们重复着走着前人的老路而不知觉醒。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看似羡慕肯定尤鹏举的人生,其实寓含讽刺意味,昭示这样的社会现状要想改变非常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