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2)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9494812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2)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2)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2)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2)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2)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2)(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 2009.6.4,医学实验设计必须遵循对照、随机、重复和均衡的基本原则。不同的研究目的应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安排实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 1. 完全随机设计 2. 配对设计 3. 配伍组设计 4. 交叉设计 5. 析因试验设计 6. 拉丁方设计 7. 正交试验设计 8. 均匀设计,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是根据试验处理数将全部受试对象随机地分成若干组,然后再按组实施不同处理的设计。这种设计保证每个受试对象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试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 在医学研究等试验中,当试验条件特别是受试对象的初始条件比较一致时,可

2、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这种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两个原则,因此能使试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试验的处理效应。,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以有两个或多个水平,故亦称单因素实验设计。 该设计常用于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原则分配到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各组样本例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但相等时效率高。 优点: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简单易行; 缺点:只分析一个因素,不考虑个体间的差异,因而要求各观察单位要有较好的同质性,否则,需扩大样本含量。,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

3、y random design) :,设计方法,先将实验对象编号,按预先规定,利用随机排列表(或随机数字表)的随机数字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各组中去(用随机排列表进行分组时,各组例数相等;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时,各组例数常不相等,故常用前者)。 例: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10只小鼠随机分 配到甲、乙两组。,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二、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对于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由于试验处理数不同,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同。 (一)处理数为2 两个处理的完全随机设计也就是非配对设计,对其试验结果采用非配对设计的 t 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

4、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二)处理数大于2 若获得的资料各处理重复数相等,则采用各处理重复数相等的单因素试验资料方差分析法分析;若在试验中,因受到条件的限制或受试动物出现疾病、死亡,或病人中途退出等使获得的资料各处理重复数不等,则采用各处理重复数不等的单因素试验资料方差分析法分析。 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缺点 完全随机设计是一种最简单的设计方法,主要优缺点如下: 完全随机设计的主要优点 1、设计容易 处理数与重复数都不受限制,适用于试验条件、环境、试验动物差异较小的试验。,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5、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2、统计分析简单 无论所获得的试验资料各处理重复数相同与否,都可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完全随机设计的主要缺点 1、由于未考虑非试验因素的影响,将其归入试验误差,试验误差较大,试验的精确性较低。 2、在试验条件、环境、试验动物差异较大时,不宜采用此种设计方法。,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将受试对象按配对条件配成对子,再按随机化原则把每对中的两个个体分别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常用于动物实验。 配对条件:一般以主要的非实验因素作为配比条件。动物实验中,常将同性别、同窝别、体重相近的两个动物

6、配成一对;人群试验中,常将性别和年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人配成对子。 某些医学实验研究中的自身对照也可看作是配对设计,如某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平行样本);同一受试对象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比较;同一标本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例 试将已配成10对的20只小鼠随机分配到甲、乙两组。 先将小鼠编号,如第一对第一受试者编号为1.1,第二受试者编号为1.2,余仿此。再从随机排列表中随机指定某行,例如第6行,依次将09之间的随机数字录于受试者编号下,舍去1019之间的数字,并规定随机数字为奇数时取甲乙顺序,偶数时取乙甲顺序。,设计

7、方法,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分组结果 甲组:1.2、2.2、3.1、4.2、5.1、6.2、7.1、 8.2、9.1、10.1 乙组:1.1、2.1、3.2、4.1、5.2、6.1、7.2、 8.1、9.2、10.2,设计方法,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配对设计是处理数为2的随机区组设计。其优点是结果分析简单,试验误差通常比非配对设计小,但由于试验对象配对要求严格,不允许将不满足配对要求的试验对象随意配对。,常用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相当于

8、配对的扩展,即将几个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区组,再将每一区组的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A 接受甲处理 实验对象配成区组随机分配区组中 B 接受乙处理 C 接受丙处理 D 接受丁处理,常用实验设计方法,根据局部控制的原则,如将同窝、同性别、体重基本相同的动物划归一个区组 ,每一区组内的动物数等于处理数,并将各区组的试验动物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这种设计称为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常用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方法,例 按体重和年龄为配比条件将12只雌性小鼠配成4个区组,试对每个

9、区组内的3只小鼠随机分配,分别给予甲、乙、丙3种饲料。,常用实验设计方法,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先给动物编号:第1配伍组为13号,第2配伍组为46号,第3配伍组为79号,第4配伍组为1012号;再从随机排列表中,任意指定连续的4行,如第1215行,每行只取随机数字13,其余舍去,依次列于各配伍组的受试者编号下,并规定随机数字为1的小鼠喂以甲饲料,为2的小鼠喂以乙饲料,为3的小鼠喂以丙饲料。分配结果如下:,设计方法,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缺点 (一)随机区组设计的主要优点 1、设计与分析方法简单易

10、行。 2、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能将单位组间的变异从试验误差中分离出来,有效地降低了试验误差,因而试验的精确性较高。 3、把条件一致的受试动物分在同一区组,再将同一区组的受试动物随机分配到不同处理组内,加大了处理组之间的可比性。,常用实验设计方法,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二)随机区组设计的主要缺点 当处理数目过多时,各区组内的受试动物数数目也过多,要使各单位组内受试动物的初始条件一致将有一定难度,因而在随机区组设计中,处理数以不超过20为宜。 配对与配伍组设计是按配比条件配对或配伍,考虑了个体差异的影响,可分析处理因素和个体差异对实验效应的影响,所以

11、又称两因素实验设计,比完全随机设计的检验效率高;可减少样本含量。,常用实验设计方法,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常用实验设计方法,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设计方法,先将条件相近的观察对象配对并编号(如1.1,1.2;2.1,2.2;3.1,3.2 或1,2;3,4;5,6; ),再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各对对象分配到A、B两组;其中一个观察对象在第阶段接受A处理,第阶段接受B处理;另一个观察对象在第阶段接受B处理,第阶段接受A处理。要求观察对象的例数为偶数。 A、B两种处理在全部试验过程中“交叉”进行,故称交叉试验设计。该设计中A、B处理方

12、式处于先后2个试验阶段的机会均等,因而平衡了试验顺序的影响,能把处理方法间的差别与时间先后间的差别分开来分析。,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例 某研究者欲通过12只大白鼠研究A、B两种参数电针刺激后痛域值上升情况,同时还考虑了个体差异与A、B顺序对痛域值的影响。试作交叉设计。 设计如下:先将12只大白鼠按条件相近者配对并依次编号(1.1,1.2;2.1,2.2;3.1,3.2; 或1,2;3,4;5,6 ),再任意指定随机数字表中的任一行(如第6行),并规定随机数字为奇数时,对子中的单号观察单位先用A后用B,双号观察单位先用B后用A;随机数字为偶数时,对子中的单号观察单位先

13、用B后用A,双号观察单位先用A后用B。,设计方法,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分组结果:1、4、5、8、9、11号大白鼠用药顺序是 A B , 2、3、6、7、10、12号大白鼠用药顺序是 B A。,设计方法,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设计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统计分析方法,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统计分析方法,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是在自身配对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设计考虑了1个处理因素(A、B两水平),2

14、个与处理因素无交互作用的非处理因素(试验阶段和受试对象)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优点:具备自身配对设计的全部优点,如减少个体间的差异,减少样本含量;能控制时间因素(试验阶段)对处理因素的影响,因而优于自身对照设计;各试验对象均接受了试验因素和对照,符合医德要求。,优缺点,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适用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1.处理因素只有2水平(A、B),且两个非处理因素(试验阶段、受试对象)与处理因素间无交互作用。 2.要求两阶段间须有一定间隔时间,以消除前阶段治疗措施的残留效应,保证两阶段的起始条件一致;间隔时间的长短可参照药典或预试验中药物在血清中的衰减速度; 3.两次观

15、察的时间不能过长,处理效应不能持续过久; 4.适用于病情较稳定、病程可以分阶段、短期治疗可见疗效的疾病; 5.为消除患者的心理作用或防止研究者的暗示,一般 多采用盲法。,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因素的各水平交叉分组,进行实验(或试验)的设计。 不仅可以检验各因素内部不同水平间有无差异,还可检验两个或多个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若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不是独立的,一个因素的水平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因素的实验效应;反之,若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是独立的,任一因素的水平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它因素的实验效应。,析因实验设计(factorial

16、 experimental design),常用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方法,该设计是通过各因素不同水平间的交叉分组进行组合的。因此,总的实验组数等于各因素水平数的乘积。例如,2个因素各有3个水平时,实验组数为33=9;4个因素各有2个水平时,实验组数为24=16。所以,应用析因实验设计时,分析的因素数和各因素的水平数不宜过多。一般因素数不超过4,水平数不超过3。 常见的设计模型有22析因实验设计、222析因实验设计和2232析因实验设计。,常用实验设计方法,析因实验设计(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22析因设计属两因素析因实验设计,其它的两因素析因实验设计还有23,33,24,34等。两因素析因实验设计用于研究 A、B 两个因素内部不同水平间有无差异,特别是研究 A、B 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AB)的情况。 22析因设计是指有2个因素,每个因素各有2个水平,共有4个组合。设 A1代表 A 因素的1水平,A2代表 A因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