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张广鹏 第七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94589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张广鹏 第七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张广鹏 第七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张广鹏 第七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张广鹏 第七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张广鹏 第七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张广鹏 第七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张广鹏 第七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章主要内容,第7章 工作研究与作业方法设计,“一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 “四大原则”-ECRS 5W1H, 双手应同时开始和结束工作; 除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进行; 双臂的动作应对称,方向应相反,应同时进行; 手的动作应尽可能以最低等级的动作来完成; 应尽可能利用物体的重量,如需用肌力时,则应将其减至最轻; 作连续的曲线曲线运动比作方向突变的直线运动好; 自由摆动动作比受约束或受控制的动作更轻快; 对于重复操作,平稳性和节奏性很重要,节奏性能是动作流畅和协调。, 工具物料应固定于固定位置; 工具物料及装置应布置在工作者的前面近处; 零件物料的供应应尽可能利用其重量,坠至工作者手

2、边; 应尽可能利用“坠送”(加工完的零件)方法; 工具物料按照最佳的操作顺序排列; 应有适当的照明设备,使视觉舒适; 工作台基椅子的高度,应使工作者坐立适宜; 工作椅式样及高度,应使工作者保持良好姿势。, 尽量解除手的工作,而以夹具或足踏工具代替之。 可能时,应将两种可以联用的工具合并。 工具物料应尽可能预放在固定工组位置。 利用手指工作时,应按各个手指的本能,合理分配负荷。 手柄的设计,应尽可能使其与手接触面积增大。 机器上的杠杆、十字杠及手轮的位置,应能使作业者极少变动其姿势,且能利用机械的最大能力。,取消(Elimination):取消多余的动作和步骤,尽量不用手固定、搬运物件,尽量不用

3、手克服惯性和动量,取消工作中的怠工和闲置。 合并(Combination):将多个突变的动作合并为一个连续的动作,将多个工具和并为一个多功能的工具。 重排(Rearrangement):对工作顺序进行合理的重排,使工作顺当,左右手负荷均衡,相互协调。 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目光搜索的范围和变焦的次数,工作时尽量较少身体的移动,减少动作的幅度,简化复杂的动作,减少把手、按钮的数量。,7.2 方法研究, 改进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 改善工厂及作业场所布局; 简化操作,减轻作业者劳动强度; 有效地利用材料、机器设备和人力等等;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安全生产; 对现行或改进工作方

4、法做出正确评价。, 改进工艺和流程; 改进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局; 经济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改进物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率; 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作业者身心健康。,合作风险 分析,目的,内容,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记录现行或改进方法全部过程,确定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实施和修改,新方法的标准化,新旧方法 比较,方法研究的三个层次,程序,工 序,操 作,动作,动素,程序分析,作业分析,程序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技术特点与目的,7.3 程序分析,概念,按照现行工作流程,从第一个工作地到最后一个工作地,全面地分析有无多余、重复、不合理的作业,程序

5、是否合理,搬运是否过多,延迟等待是否太长等问题,通过对整个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改进现行的作业方法及空间布置,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说,程序分析是通过调查分析现行工作流程,改进流程中不经济、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改善生产过程中不经济、不合理、不科学的作业方法、作业内容以及现场布置,设计出科学、先进、合理的作业方法、作业程序以及现场布置,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程序分析是工序管理、搬运管理、布局管理、作业编制等获取基础资料的必要手段。,常用符号,派生符号,程序分析建议表,步骤,7.3.1 工艺程序分析,工艺程序图对生产全过程的概略描述,其地位相当于机械制造中的装

6、配图,主要反映生产系统全面的概况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将所描述对象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加工顺序或装配顺序从右至左依次画出,并注明各项材料和零件的进入点、规格、型号、加工时间和加工要求等。,工艺程序图提供了工作流程的全面概况以及各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研究人员从总体上去发现现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关键环节予以改善。 工艺程序图完全按照工艺顺序进行绘制,标注了每道工序所需要的工时定额,为编制生产作业计划、供应计划、核算零件工艺成本以及控制外购件进货日期等提供重要依据。,概 念,作 用,工艺程序图,合作风险 分析,表头 图形 统计,组成,合作风险 分析,合成型 直列型 分解型 复合型,结

7、构形式,“合成型”工艺程序图,工艺程序图作图注意事项,整个生产系统的工艺流程图由若干纵线和横线所组成,工序流程用垂直线表示,材料、零件(自制、外购件)的进入用水平线表示,水平引入线上填上零件名称、规格、型号。水平线与纵垂线中途不能相交,若定需要相交,则在相交处用半圆形避开。 主要零件画工艺流程图的在最右边,其余零件按其在主要零件上的装配顺序,自右向左依次排列。 “加工”、“检查”符号之间用短竖线连接,符号的右边填写加工或检查的内容,左边记录所需的时间,按实际加工装配的先后顺序,将加工与检查符号从上到下、从右至左分别从1开始依次编号于符号内。 若某项工作需要分几步做才能完成,则将主要的步骤放在最

8、右边按重要程度,自右向左依次排列。,工艺程序分析基本步骤,工艺程序分析举例开关转子,轴,模压塑料,停挡,开关转子示意图,将模压体装 入轴的小端,最终检查,将停档装 入模压体,最终检查,去除油污,检查尺寸与 表面粗糙度,车另一端面,车端面、 肩面并切断,车端面、 肩面并切断,直径10mm 45钢,模压,直径5mm 30钢,镀镉,机加工 最终检查,不规定时间,0.045,0.020,不规定时间,0.008,0.0015,不规定时间,0.020,0.070,不规定时间,0.010,车两边、 镗、绞孔,0.025,最终检 查尺寸 及表面 粗糙度,钻横孔、 去毛刺,0.022,0.080,镀镉,去除油污

9、,检查尺寸与 表面粗糙度,去尖头,车柄部、 倒角、切断,铣端部 4个平面,去毛刺,去毛刺,不规定时间,某空气调节阀由阀体、柱塞套、柱塞、座环、柱塞护圈、弹簧、O形密封圈、锁紧螺母、管堵等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加工工艺和装配顺序如下: (1)阀体:切到规定长度、磨到定长、去毛刺、钻铰4孔、钻铰沉头孔、攻螺纹、去毛刺、检验与柱塞以及柱塞套组件装配、加锁紧螺母、加管堵、检查、包装、贴出厂标签、最终检查、出厂。 (2)柱塞套:成型、钻、切到长度、加工螺纹、钻孔、去毛刺、吹净、检查与柱塞组件装配,装配后再加弹簧与阀体装配。 (3)柱塞:铣、成型、切断、检查与座环组件装配,装配后再加O形环与柱塞套装配。 (4

10、)座环:成型、钻、切断、检查与柱塞护圈装配,装配后组件加O形环与柱塞装配。 (5)柱塞护圈:成型、钻、攻内螺纹、套外螺纹、检查与座环装配。,工艺程序分析举例开关转子,流程程序分析是以产品或零件的制造全过程为研究对象,把加工工艺划分为加工、检查、搬运、等待和储存五种基本活动加以记录,是对产品和零件整个制造过程的详细分析,特别适用于对搬运、储存、等待等隐藏成本浪费的分析。,7.3.2 流程程序分析,对某一产品或某个主要零件加工制造全过程所进行的单独分析和研究, 除了分析“加工”、 “检查”工序外,还要分析搬运、等待和储存工序,是对产品或零件加工制造全过程中加工、检查、储存、等待和搬运所进行的分析,

11、比工艺程序分析更加具体和详细。 记录产品或零部件生产整个过程的全部工序、时间定额和移动搬运距离。,定义,作用,流程程序分析步骤, 现场调查和详细记录工序 绘制工序流程图 综合分析结果 制定改善方案 改善方案的实施和评价 改善方案标准化。,流程程序分析辅助表,流程程序分析举例-车用组合电线流程,No.2检查,No.2检查,索 环,夹 具,夹 具,夹 具,No.1检查,No.1检查,No.1检查,加工台,仓 库,流程程序分析举例-轴和套筒的加工流程,7.3.3 线路程序分析,线路程序分析是指以作业现场为分析对象,对产品、零件的现场布置或作业者的移动路线进行的详细分析。,重点对“搬运”和“移动”的路

12、线进行分析,常与流程程序图配合使用,以达到缩短搬运距离和改变不合理流向的目的。 通过流程程序图,可以了解产品的搬运距离或工人的移动距离,但产品或工人在现场的具体流经线路并不清楚,通过线路程序分析可以更详细地了解产品或工人在现场的实际流通线路或移动线路。,特点,线路程序分析表,线路程序分析应用举例,7.4 作业分析,概念,通过对以人为主的工序的详细研究,使作业者、作业对象、作业工具三者科学合理地布置和安排,达到工序结构合理,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作业工时消耗、缩短整个作业的时间,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目的而作的分析,类型,人-机作业分析 联合作业分析 双手作业分析,7.4.1 人-机作业分析,人-

13、机作业分析是广泛应用于机械作业的一种分析技术,通过对某一项作业的现场观察,记录操作者和机器设备在同一时间内的工作情况,并加以分析,寻求合理的操作方法,使人和机器的配合更加协调,以充分发挥人和机器的效率。,发现影响人-机作业效率的原因。人-机作业时,若人与机器的相互关系不协调,人-机分析图能一目了然,发现产生无效时间的原因。 判断操作者能够同时操作机器的台数,即确定1名操作者可能操作几台机器,充分发挥闲余能力的作用。 判定操作者和机器两方面哪一方对提高工效更为有利。 进行安全性研究。如因过分提高机器的运转速度和设备的利用率而使操作者的安全受到危害时,应如何保证操作者的安全问题。 设备改造、实现自

14、动化及改善作业区的布置。从提高人-机作业效率的观点出发,有效进行设备改造,提高设备的运转速度,重点是实现自动化及合理改善作业区的布置。,概 念,用 途,STEP1:观察和记录操作者与机器设备在一个作业周期(周程)内各自的操作步骤和操作内容。 STEP2:用作业测定法确定这些操作活动的时间,按照操作者和机器设备操作活动的时间配合关系,在作业分析图表中清晰地表示出来。 STEP3:运用工作简化和合并的原则,研究改进操作的各种可能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STEP4:绘出新的操作分析图表。新的操作方法经过现场验证以后,即应用于生产,并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人-机作业分析主要步骤,人-机作业图,

15、表头部分 图形部分:取适当的比例尺表示时间轴;用垂直竖线把人与机器分开;分别在人与机器栏内,用规定的符号表示人(或机器)工作或空闲或人与机器同时工作。并依作业程序和时间由上而下记录人与机器的活动情况。用不同的线条(实线、虚线、点划线等)或图表(不同填充等)表示人-机之间的配合关系,在图中予以说明即可;只绘出一个操作周程(加工完一个零件的整个过程称为操作周程或周期)。 统计部分,组成,人-机作业图实例-立式铣床精细铸件,7.4.2 联合作业分析,几个作业人员共同作业于一项工作时,作业人员时间上的相互配合关系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排除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经济、不均衡、不合理和浪费等现象的一种分析方法。,目的,发现空闲与等待的作业时间 使工作平衡 减少周期(程)时间 获得最大的机器利用率 合适指派人员和机器 决定最合适的方法,定义,联合作业分析实例分析,空闲,工作,5 10 15,5 10 15,7.4.3 双手作业分析,双手作业分析以作业者双手为为研究对象,详细观察和记录操作着双手动作的相互关系。作用主要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