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郑建国)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493751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郑建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郑建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郑建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郑建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郑建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郑建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郑建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高考方法不当丢分的原因与对策郑建国地理高考复习考试中,造成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掌握不牢固,可称为知识失分;另一个是解题时思考方法不当,是方法失分;还有是心理状态不稳,为心理失分,等等。本文就思考方法不当失分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初步分析,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师生们一些启示。那么地理考试解题常见的方法失误主要有哪些呢?1、审题时抓不住题目的关键点,造成提取有效信息的障碍,而影响答题。2、对复杂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现象,不会将各因素进行分解逐一分析各自的不同影响,然后再叠加还原,从而透视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对有多个不明因素干扰的题,不会排除与答案无关的因素。4、做答案要点较

2、多的题,不会把相关知识结构完整全面地调出来,去与题目要求一一对照联系找到对应点,造成答题时要点不全面。5、不会把文字信息转画出简图,或在原图中添加辅助线等,进行图象变换帮助解题。6、思维定势造成答题时从主观已有经验出发,而不是从题目本身规定的条件出发,以至解题时自以为是,实则离题万里。以上方法失误造成一些本该能够拿的分,却丢了。怎样避免这些失分呢?经多年高考复习教学实践探索,以及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提出与上述失误对应的六种思考方法去解决,供大家参考。分别是四步审题法(关键信息提取法)、分解叠加法、依知排错法、结构对应法、作图直观法、定势抑制法。具体举例说明如下: 一、四步审题法(关键信息提

3、取法)审题时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前提,而提取有效信息则要找到题目中包含的关键点。哪些是地理题中的关键点呢?它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1、关于“是什么”的要素。它们是题中的文字概念(或地理名词)、图象的图例、坐标轴等。能够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其中还要特别注意对概念、名词的修饰词或限定语,以明确概念的外延范围。2、关于位置、方向的要素。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缘位置、政治地缘位置等等。回答在哪里?什么方向的问题。3、关于数量特征的要素。特别要注意极值,即最小值和最大值,并要审清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及单位等。4、关于时间、变化方向、变化过程的要素。有些题包含了全部四方面的

4、要素,有些题则未包含全部。审题时总的思路就是与上述四方面要素对应的四步探究,即是什么?在哪里(或什么方向)?有何数量特征?几时(或有何变化)?有些题要用到完整的四步探究,而有些题只需用到其中的一步或几步即可。用四步法找到题目里的关键要素,再加以综合联系推理,难题可变为易题。例如读三角坐标图是学生的难点,难在学生不知读三角形内哪条线的数值,而用四步审题探究则能较准确地找到所要读值的那条线。【例1】若图1中的A、B、C分别代表影响工业布局的市场、动力和劳力因素,则所代表工业中最适宜在受灾国发展的是( )A、 B、 C、 D、图1题中表示“是什么”的关键要素是“市场、动力和劳动力”及“工业”,对“工

5、业”还有限定语“受灾国”“市场、动力和劳动力”这些要素在图中“哪里呢”?市场在三角坐标中A所在的边上、动力为B边、劳动力是C边。比如要读中“劳动力”所占的百分比,则要找到表示劳动力的C边,看C边的极值分别是0和100(“数量特征”),再看C边数值由小到大的“变化方向”,从而找到C边最大数值100所在的角是三角形的左下角,由这个角对应的三角形右边即B边,是表示劳动力最小数值0的起始线,那么经过点与起始线平行的线,就是所要读的劳动力数值的线,它与C边交点的数值20就是中劳动力所占的百分比。同样的方法,可读出的市场、动力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0和30、的市场占30、动力50、劳动力20;的市场占20、动

6、力30、劳动力50;的市场占30、动力40、劳动力30。由这些百分比可推知工业为市场主导型,为动力主导型,为劳动力主导型,则受市场、动力、劳动力的影响差不多、而受灾国劳动力廉价,适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所以答案为C.虽然三角坐标中“在哪里”的地理性不够典型,但在其他地理题中,位置的地理性一般都很典型,且解题时很关键。二、分解叠加法:分解叠加法就是面对多个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现象时,首先只抽出一个因素来,假设其他因素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研究单一因素起作用时出现的状况,然后再将其它因素逐一叠加上去还原,最后弄清各因素共同起作用时产生的现象与成因的关系。如:【例2】(2004年高考广州一模题)北

7、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飞船运行的轨道面和地球的赤道面之间成43度的夹角,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时间大约21小时。读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位置示意图,完成14题。图2“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位置示意图13题(略)4、假如X是第Ln圈,Y是第Ln1圈的飞行轨道,它们相距(N)的度数应为:( )A、22.5。 B、32.5。 C、42.5。 D、52.5。第4小题很多同学不会做,就是给出了答案也不理解,原因是不明白神州五号飞船轨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线空间分布的形成,实际上飞船轨道在地球表面投影线的分布是受四种运动综合作用而形成,分别是地球的自

8、转和公转,飞船绕地球转的同时随地球一同绕太阳转四种运动,其中地球公转与飞船绕太阳转的速度是一样的,从绕太阳转来看,地球与飞船可看作相对静止,两者绕太阳转的运动,解题时可勿略不计。那么就只剩下地球自转与飞船的绕地球旋转,这时假设地球不自转,是静止的,那么飞船绕地球转的轨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线,每圈都是重叠的,只有一条轨道投影线。然后再把地球自转的因素加上去,那么飞船轨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线,上一圈与下一圈在地表的位置就不同了,两者之间有一个间隔,这个间隔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间隔的距离由地球自转速度与飞船绕地球转的周期所决定,由题目提供的材料算出飞船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1.5小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

9、转角速度为15。/小时,所以速度乘时间得出Ln圈与Ln1圈轨道投影线之间的间隔为22.5。,答案为A。三、依知排错法:一些同学在面对有多个不明因素或干扰因素的题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茫然失措。依知排错法就是首先找题目中明确的因素或隐含有明确因素的关键点,联系自己熟悉的知识,依此推理、判断、排除干扰因素或错误选项,从而逐步缩小答案范围,最终推出答案的方法。【例3】(2002年高考广东题)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在图3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 )A、 B、 C、 D、图3由题中表示“是什么”的关键点“晨昏线”,可知飞机飞越的可能是晨线也可能是昏线;再找到

10、表示“时间”的信息“8日19时”,联系已学知识:12时前的是晨线,12时后的为昏线,可排除晨线,而断定飞机飞越的是昏线;读图中昼夜以晨昏线为界的“东西分布位置”,联系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则地球转过昼夜分界线时,、为转向白天,则分界是晨线,由此可排除、,那么、中哪一个正确呢?由昏线的时间为19时,可推知此时此地是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再找到题中表示“位置”的关键信息可知在“北半球”,联系已学知识:北半球夏半年,越往北白昼越长,而中越往北白昼越短(数量变化特征),所以可排除而得到答案是图,故选B。四、结构对应法结构对应法中的结构是所学过知识的结构,解题时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结构调出来与题目提示的信

11、息及要求逐一对照联系起来,分析寻找能够对应的部分作为答题的基本要点,再加以组织表述,在解答关于成因、条件或对策的简答题时,运用结构对应法显得特别有效,否则答题思路就不开阔、会出错,从而影响到答案要点的准确全面。【例4】(2004年高考江苏题)江苏省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200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381万人,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数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稳步推进。读图4,并结合上述文字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图4解题时按“是什么?有什么?”的思路调出相关知识结构,与题目对应: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

12、、海陆位置、经济地缘位置、政治地缘位置等,将这些属于位置的要素与江苏省地理位置的相关方面特征对照联系,就不难找到与之对应的答案:由纬度位置推出答案要点“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由海陆位置得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由经济地缘位置想到“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有些学生答题时漏掉温度带,是由于没想到纬度位置,有些则漏掉长三角和上海市,则是由于没有想到经济地缘位置,可见答题时要调出相关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是某一知识点。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联系对照江苏的实际,由气候资源想到答案“热量充足,降水丰富”;由土地资源可想到“平原广

13、阔”;由水资源自然能得出答案“河湖众多”。而有些考生答案漏掉热量和降水,是由于没调出气候资源这一要点去对应。用同样的思路可得到后面的答案,这里略去。要强调的是,既然解题时要调出学过的知识结构,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所学主干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并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达到熟记。考前可将关于成因,对策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类,以达到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工业、农业区位因素;自然灾害、人为环境问题等的成因及对策等,进行专题复习、归纳。五、作图直观法把试题的文字信息转画为简图,或在原图中添加辅助线,把抽象的材料变得具体形象,简捷变为直观。【例5】为使拉萨(30。N)的太阳能热水器(图5)最大限度

14、地利用太阳光能,12月22日这天应将太阳能热水器的真空管平面与楼顶面之间的夹角调整为。在原图中画出正午太阳光线(如图6), 图5因要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则正午太阳光线应垂直于真空管面,那么正午太阳光线与真空管面的一条线及楼顶面的一条线组成的是直角三角形,则图中三角形的角与角互余,即90,而是12月22日这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依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图6代入相关数据得:903023263634,故为5326,即真空管面与楼顶面之间的夹角调整为5326。六、定势抑制法 有一部分考生考试时不够谨慎、审题不细致,以主观已有经验、知识先行,由思维定势而望文生义、望图生义、没有真正看清题意,造成本应会做

15、的题却做错。【例6】(2004高考上海题)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有些考生错选了A项或C项,原因是觉得这两项与已学过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相符,就不假思考选上了,而没有细致地找题目中“联系”的限定语“必然”,以至不再分析比较城市化问题中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必然的?题中“绿化面积不断减少”、“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这些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是可以避免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才是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出现的,所以答案应选B。这题做错的关键原因是由已有知识出发而望文生义,没有审清题目中表示“是什么?”要素的限定语。【例7】读图7“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完成13题。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B、副热带高气压带图7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3题(略)这题做错的多是选A项,由于以前接触的极地投影图,大圆都是赤道,便以为这题的图上大圆也是赤道,而没有细读图中纬度的“度数”,致使没有看清气压带的位置。实际上此图大圆的纬度是南纬30度,而不是0度的赤道。可见此题做错的原因是没有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