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满 项目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92671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3.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满 项目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满 项目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满 项目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满 项目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满 项目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满 项目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第二版)-电子教案-李满 项目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一 信息与信息技术,任务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哪么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通过本任务的学习,读者可以系统的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任务分析:想认识和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必须从基本概念出发,掌握其特征和发展。 知识点:信息 信息技术 信息的待征、应用和发展 1.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或者说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

2、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1.1.2 信息的特征 信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时效性、价值性、依存性、共享性、传递性和可加工性等。,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一 信息与信息技术,1.1.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同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有关技术。或者说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1.1.4 信息化发展 1信息化概述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2信息化建设 “信息高速公路”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俗称,是美国,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一 信息与信息技术,政府于199

3、3年正式提出的。紧跟着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工业发达国家也都决定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可以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率的多媒体通信网络。 “三金”(即金桥、金关、金卡) 我国建成的四大互联网络: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 3我国信息化发展与应用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 :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人,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2009年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网络音乐(83.5%),网络新闻(

4、80.1%),搜索引擎(73.3%)。 网络电话(VOIP)、“点对点”网络技术(P2P)、通过IP宽带网传送的电视类业务(IPTV)、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出现,对互联网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一 信息与信息技术,*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 我国网民上网

5、设备多样化发展,笔记本电脑上网使用率增速最大。报告显示,2010年,网民使用台式电脑、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占比分别为78.4%、66.2%和45.7%,与2009年相比,笔记本电脑上网使用率上升最快,增加了15个百分点。,*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网民规模增长减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部分娱乐类应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务类应用呈平缓上升的同时,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

6、用模式。,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二 认识计算机,任务描述:对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读者都不陌生了,哪么计算机是谁发明的,什么时间发明的,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本任务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及我国计算机的研究、发展情况,从而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任务分析:计算机从发明到现在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已经经历了四代,正在象第五代发展。认识计算机要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讲起。 知识点: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1.2.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在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克利(John Mauchly)和他的学生埃克特(J

7、.P.Eckert)博士共同发明的名字叫 “埃尼阿克”ENIAC,如图1.1所示,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二 认识计算机,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二 认识计算机,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计算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推动计算机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计算机已经经历了四代,正在走向第五代。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7)-电子管时代计算机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时代计算机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51974) -集成电路时代计算机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4现在) -大规模集成电

8、路计算机 5新一代计算机 如: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等。 1.2.2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 我国从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 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问世。 1964年我国研制成功了大型通电子计算机119机, 70年代中后期我国又相继研制出了每秒达百万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 1983年每秒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问世, 1992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7年6月研制成功每秒运算百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二 认识计算机,2002年8月9日,我国联想集团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超级计

9、算机“深腾LSSC-2”,实际速度达到每秒1.027亿次浮点运算。 2005年4月,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CPU“龙芯2号”正式亮相,从而打破国外在该领域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 2007年12月26日我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和其他国产器件、设备和技术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50-I”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鉴定,在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 2008年9月16号,我国首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在天津成功下线。 2009年10月29日,我国第一台国产千亿次“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湖南长沙问世。 2010年6月1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台实测性能超

10、千万亿次的“星云”超级计算机系统,由曙光公司正式发布。,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二 认识计算机,从以上我国大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表上来看,上世纪末,尽管其每秒运算速度达到3840亿次,在世界前500台计算机中,排列第48位,它毕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有高性能计算机开发能力的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巨型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从1999年到2010年,仅仅11年的功夫,从每秒运算速度来看,从1999年的3840亿次到2010年的3000万亿次,增长9千多倍,峰值计算机能力名列全球第一(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二 认识计算机,1.2.3 计算机的特

11、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超强的记忆能力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5具有实时通讯能力 6自动化能力强 1.2.4 计算机的应用 1. 科学计算 2. 数据处理 3. 过程控制 4. 计算机辅助系统 5. 人工智能 6. 计算机网络 7. 多媒体技术,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二 认识计算机,1.2.5 计算机的分类 依据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划分标准,计算机可分为: 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工作站和微型计算机。 1.2.6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向巨型化、微型化、多媒休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非冯诺依曼化 发展。,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任务三 计算机中的数制及其转换

12、,任务描述:“1+1=10B”、“(10)2+(11)2=(101)2”正确吗?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你将解除疑问。本任务主要讲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及各种数制的转换、计算方法等。 任务分析:数制有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等,人们常用的是十进制,而计算机中用的是二进制。学习数制及其转换要从数制的概念及转换规则开始。 知识点:数制的概念、不同进数据的转换 1.3.1 数制的基本概念 1进位计数制 进位计数制是指用进位的方法进行计数的数制。数有不同的进位计数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多为十进制,而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有时也使用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要理解数制,必须先理解两个概念:基数和位权。 基数

13、指用该进制表示数时所用到的数字符号的个数。常用“R”表示,称R进制。如:十进制数用十个数字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因而基数为10。依此类推,十六进制的基数为16,八进制的基数为8,二进制的基数为2。 位权指数码在不同位置上的权值。每一种进制数中的数字符号所在的位置叫数位,不同数位有不同的“位权”,用一个以基数为底的指数来表示,即Ri,R代表基数,i是数位的序号。,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般规定整数部分个位为0,十位为1,依次增1;小数部分小数点右面的第一位为1,第二位为2,依次减1。如:十进制数123.45,基数为10,1的位权为102,2的位权为101,3的位权为100,4的位权为101,5的

14、位权为102 2计算机中的数制 (1)十进制数 十进制数是用0、1、2、3、4、5、6、7、8、9共十个数字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基数为10,它的计数规则是:“逢十进一,借一当十”,它的权是以10为底的幂。按位权展开的形式是: 例如:1234.5611032102310141005101 6102 (2)二进制数 二进制数是用0和1共两个数字表示大小不同的数,基数为2,它的计数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一当二”;它的权是以2为底的幂,按位权展开的形式是: 例如:(1101.11)2123122021120121122,任务三 计算机中的数制及其转换,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3)八进制数 八进制数是由

15、0、1、2、3、4、5、6、7共八个数字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基数为8,它的计数规则是“逢八进一,借一当八”;它的权是以8为底的幂,按位权展开的形式是: 例如:(1261.11)8183282681180181 182 (4)十六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是使用0、1、2、3、4、5、6、7、8、9、A、B、C、D、E、F共十六个符号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其中字母A、B、C、D、E、F分别表示10、11、12、13、14、15,基数是16,它计数规则是“逢十六进一,借一当十六”;它的权是以16为底的幂,按位权展开的形式是: 例如:(2D5F.2A)2216313162516115160216110162

16、以上介绍的几种数制除了用在括号外面加数字下标的形式表示外,还可在数字后面加写相应的英文字母作为标识:B(二进制)、O(八进制)、D(十进制)、H(十六进制)。十进制的括号和字母可以省略。,任务三 计算机中的数制及其转换,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1.3.2 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 将数从一种数制转换为另一种数制的过程叫数制间的转换。 1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对于任何一个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只需把各数位的值乘以该位位权,再按十进制加法相加即可。这种方法也叫“位权法”。 【例1.1】将二进制数101.11转换为十进制数 (101.11)2122021120121 1224+1+0.5+0.255.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