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用作名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490231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词用作名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动词用作名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动词用作名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动词用作名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动词用作名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词用作名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词用作名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针对实词而言。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活用为其他词类。一般常见的活用类型有: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12.数词活用下面就针对这几种类型中常见的活用现象,做简要的讲解与梳理。1、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

2、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 小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全句。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二、规律总结: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三、课后巩固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全句。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于是从散约败3.

3、追亡逐北4、此亡秦之续耳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7、其进愈难,其见愈奇8、瓷以石,行旅便之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10、死生,昼夜事也11、犹得备晨炊12、尔安敢轻吾射13、蟹六跪而二螯14、翩翩两骑来是谁15、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16、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名词作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面, 起修饰、 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 而是常用副词充当, 如果要充当状语, 必须靠介词的帮助, 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黔之驴 古代汉语名词直接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应加一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用船载

4、”。(1) 表方位、处所: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译 “在、到、当十名”。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 操军破,必北还。 赤壁之战 范雎至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蔺列传道听途说、风餐露宿、东奔西走、南来北往(2) 表工具、依据: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译“用、依照十名”。 ) 箕畚运于渤海尾。列子汤问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遵守道义)(3

5、) 表态度、身份: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译 “用对待名的态度”。)这种用法,是用对待这个名词状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去对 待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 ) 子吴起列传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鲁仲连义不帝秦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史记宋世家 (4)表比喻: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译“象名一样”)嫂蛇行匍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陈涉世家 寨中人又鹜伏焉。 冯婉贞 昭王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成语:蚕食鲸吞、冰清玉洁、土崩瓦解、风驰电掣、龙蟠虎踞(5)、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古今用法一致。 例:今天我休息、朝辞白帝彩云间。 但古代汉语中“日、月、岁”作状语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用“而”或“以”连起来,这种格式现代汉语里没有; 长驱至齐,晨而求见。 战国策冯客孟尝君(2)岁、月、日作状语行动性动词 ,在具体行动前表示频数、经常,翻译成“岁岁”、“月 月”、“日日”或“每年”、“每月”、“每日”;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日饮食得无衰?

7、 触龙说赵太后 (3)日字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日、月形容词、性质变化动词 ,译成“一天天地、 一天比一天的、一月月地”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 。”柳宗元捕蛇者说(4)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溯,日主语 可译成“往日”或“从前”;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国语晋语(5)“时”用在主语前,表示及时、按时、当时: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 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

8、主语(有时 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 ,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二)形容词、数词等用如动词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能作主语和宾语,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特点。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用作动词。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楚襄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形容词用如动词珠辩认方法可以参照后面讲到的名词用如动词的一些规律, 一般情况下:1.如形容词后连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如果形容词用如动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 有的可以在后边加时态助词“了”、“着”或“起来”、“下去”等等 2、

9、名词、形容词“所”后,用如动词。 所作为特指代词常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合用,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 后、“者”前出现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尊崇)庄子盗跖 置人所罾鱼腹中 (捕获)3、名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时,活用为动词。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 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 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前面的副词为其状语 如: 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 注意: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词

10、类活用的条件)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 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 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 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 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 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

11、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为(wi)动用法”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外的一种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活用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即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而发生的,宾语表示主语的目的、原因、受益者等。也就是说,动词对宾语含有“为谁怎样”的意思,“主语为宾语而动”。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为”“因为”“向”“对”“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为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有一个显著区别,后两者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状况)都不是主语产生的,而

12、是宾语产生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或状况,意动用法是宾语认为宾语产生了某种变化或状况,而为动用法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状况的施事者仍是主语,这和一般动词用法一致,但主语的行为、变化或状况却是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即宾语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所在。为动用法的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其格式为:主语为动词宾语。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 动词的为动用法例如,1.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庄子)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3.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4.夫人将启之。(触龙说赵太后)5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二、名词的为

13、动用法1.如姬资之三年。(信陵君窃符救赵)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史记魏公子列传)4.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将进酒)2.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3.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4.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晏子春秋内篇)为动用法在中学古诗文中出现不太多,但在高考中却是不时就会考到的,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11题: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马病肥死,使群臣

14、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007年江西省联考试卷中有一道文言翻译题: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4分)(1) 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6)邴夏御齐侯。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左传成公二年(7)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脉,为诊脉 三国志华佗传(8)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9)君子死知己。死,为而死 陶渊明咏荆柯注意:一、古文中“某某死之”,常常翻译成“某某为之而死”,几乎是固定句式。二、为动用法尽管在古汉语中出现不太多,但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其用法的, 比如用“殉”字组成的词汇,像殉情、殉国、殉职等,用文言解释相当于为动,即“为而死”。有些成语和固定说法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比如: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宣传群众(对群众做宣传)。找出活用的词,并翻译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序八州而朝同列3.道芷阳间行4.则思江海下百川5.义不赂秦6.由山以上7.函梁君臣之首8、抑本其成败之迹9. 乳二世10.买五人之脰而函之。1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