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生态养鸡技术(二)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89484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果园生态养鸡技术(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果园生态养鸡技术(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果园生态养鸡技术(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果园生态养鸡技术(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果园生态养鸡技术(二) 五、鸡体温调节能力差、生长速度快、消化机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因此,在饲养管理上要抓好如下几点:饮水与开食。雏鸡进入育雏室后,休息 小时便可喂水。水温以 32左右为宜,不可饮冷水。头 2 天可饮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以利于消炎、杀菌,预防雏鸡白痢。雏鸡饮水后,能迅速排出胎粪刺激食欲。一般开饮后即可开食,把开食饲料撒于铺在垫料上的浅颜色塑料布上,让雏鸡自由采食。雏鸡的消化力差,必须喂给容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饲料,定时定量。雏鸡出壳 2 天后,食欲旺盛,一般喂八成饱,过饱会引起消化不良;饲喂过少则影响雏鸡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啄食恶癖。每次喂料量以鸡群

2、1520 分钟吃完为宜。环境温度与湿度。育雏的关键是给予雏鸡适宜的环境条件。以育雏器下的温度为例:12 日龄是 3435;37 日龄是 3234;第 2 周为 3028;第 3 周为2826。冬、春季每周下降 2,夏、秋季每周下降 3,降至 21为止。雏鸡对湿度的要求,第 1 周相对湿度 70%75%,第 2 周下降到 60%,第 3 周以后尽量保持在 55%60%。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诱发球虫病。湿度过小会使雏鸡呼吸加快,体内的水分随呼吸而大量散发,腹内剩余蛋黄吸收不良,影响雏鸡的发育。注意分群,加强巡查。强弱雏鸡,病雏要分群饲养,检查弱雏最好在早晨第 1 次喂食时,此时弱

3、雏易被挤出雏鸡群。对患病较重的雏鸡应立即淘汰。长期的鸡生长速度快,食欲旺盛,采食量不断增加。饲养方式是放牧结合补饲。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公母鸡分群饲养。一般公鸡羽毛长得较慢,争斗性强,对蛋白质及赖氨酸等物质利用率较高,饲料效率高;母鸡增重慢,饲料效率差。所以,公母分养有利于提高整齐度。生长期采用定时补饲,把饲料放在料槽内或直接撒在地上,早晚各 1 次,以吃净吃饱为宜。驱虫。一般放牧 2030 天,就要进行第 1 次驱虫,相隔 2030 天再进行第2 次驱虫。主要驱除体内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可使用驱蛔灵、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第 1 次驱虫,每只鸡用驱蛔灵 。第 2 次驱虫,每只鸡用驱蛔灵

4、1 片。可在晚上直接口服或把药片研成粉,与饲料拌匀喂饲。一定要仔细将药物与饲料拌均匀,否则鸡容易药物中毒。第 2 天早晨要检查鸡粪,看是否有虫体排出,并把鸡粪清除干净,以防鸡只啄食虫体。若发现鸡粪里有成虫,次日晚上可以同等药量再驱虫 1 次。肥期即鸡只 10 周龄至上市。此期的饲养要点是促进鸡体内脂肪的沉积,增加肉鸡的肥度,改善肉质和羽毛的光泽度,做到适时上市。在饲养管理上应注意以下 3 点:肉鸡沉积适度的脂肪可改善鸡的肉质,此期一般应提高日粮的代谢能,相对降低蛋白质含量,一般要求能量 焦/蛋白 15%左右即可。采用放牧育肥的,进入育肥期,应减少鸡的活动范围和运动,以利于育肥。搞好防疫,重视杀虫、灭鼠和清洁消毒工作,以预防疾病发生。六、疾病预防在疾病防治上应抓好如下几点:是防治鸡疾病的基本方针,但很多养殖户由于重治轻防,导致鸡只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成本高、效益低。)苗防治鸡群疫病的观念。这是防治疾病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多数重大传染病都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疫苗接种成功与否,与鸡只的母源抗体、接种方式和接种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鸡场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免疫程序。从建场、进苗到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从有利于防疫的角度去考虑,这是疫病综合防治的总要求。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