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教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9479128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教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教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教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教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教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教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教学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专题解析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

2、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 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2 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

3、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 中国的绘画(1)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帛画魏晋:文人画出现唐:雍容华贵宋元: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明清:风格奇特。(2)民间绘画:北宋清明上河图;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画、布贴画。【题型示例】题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例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

4、”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

5、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 【变式探究】(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礼”是儒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变式探究】(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6、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墨家的兼爱尚贤和道家的道法自然,A、D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启蒙思想主要观点,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变式探究】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答案】D【解析】西周统治者

7、吸取了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然后在统治思想上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即要把“民”作为统治的基础,在实际行动中要“保民”,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故D项正确。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8、。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

9、,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变式探究】(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 C D【答案】C【解析】依据朝鲜使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看法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

10、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明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符合题意。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未超出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排除含选项,选C项。【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11、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变式探究】(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生活与观念(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若进一

12、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13、答案】C【变式探究】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A B C D【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放纵”的观点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朱熹关于人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批判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使人伦物理”,故符合题意。而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主张是“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变式探究】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

14、,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D项错误。题型四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例4(2017年北京卷文

15、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答案】C【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排除C项。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此事件又发生在造纸术传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项。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策,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出现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