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赵一鸣 阚海斌 吴永辉 dshu26n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74827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赵一鸣 阚海斌 吴永辉 dshu26n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离散数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赵一鸣 阚海斌 吴永辉 dshu26n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离散数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赵一鸣 阚海斌 吴永辉 dshu26n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离散数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赵一鸣 阚海斌 吴永辉 dshu26n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离散数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赵一鸣 阚海斌 吴永辉 dshu26n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赵一鸣 阚海斌 吴永辉 dshu26n》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赵一鸣 阚海斌 吴永辉 dshu26n(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谓词公式语义解释,个体变元,谓词,函数词和个体常元 需要逐层解决,一、P(Y)的解释域 P(Y)的解释域是一个四元组(U,1,2,3),其中: (1)U是非空集,称为论域。 (2)1是CU的函数。 (3)2是P(Y)上的函数词集合到U上运算集的函数,使得2(fni)=fni,这里fni是U上的n元运算。 (4)3是P(Y)上的谓词集合到U上关系集的函数,使得3(Rni)=Rni,这里Rni是U上的n元关系。,解释域(U, 1,2,3)简记为U, 在给定解释域U后,P(Y)中只涉及闭项的原子公式就可视作为关于U上的命题。它不需要经过变元的指派就可以确定命题的真假值。,例:设P(Y)中的个体常

2、元集C=c1,c2,函数词集合T(1)=,谓词集合R=R21 ,P(Y)的解释域现定义为:U=2,3,1(c1)=c1=2,1(c2)=c2=3,3 (R21)= R21,这里R21表示“小于”关系。 对于P(Y)中只含有闭项的原子公式p=R21(c1,c2),在此解释域下,p解释为“2与3是小于关系”,是真命题。 若把解释域中关系的解释R21修改为“相等”关系,则p解释为“2与3是相等关系”,则是假命题。,有了解释域,就可以对只含有闭项的原子公式讨论其真假值,但由于对个体变元并没有赋值,因此一般的原子公式还是无法确定其真假值。 下面就必须考虑对个体变元的赋值 由于项与变元有密切联系:由变元集

3、和常元集生成(自由T(1)-代数),二、变元的指派和项解释 定理19.1:设U为P(Y)的一个解释域,0为XU的映射,则0可唯一扩张为IU的同态映射,使得(ci)=ci。这里ci为U中的元素 为IU的同态映射,对任意的fniTn和t1,tnI,有 (fni(t1,tn)= fni(t1),(tn), 这里fni为U中第i个n元运算。 定义19.9:XU的映射0称为个体变元的指派,IU的同态映射称为项解释。,例:P(Y)中的个体常元集C=,函数词集合为f11,f21,f22,谓词集合R=R21,P(Y)的解释域定义为:U=0,1,2,n,;2(f11)=f11,使得f11(n)=n+1;2(f2

4、1)=f21;使得f21(i,j)=i+j,这里i,jU;2(f22)=f22,使得f22(i,j)=ij,i,jU; 3(R21)=R21,使得R21表示“相等”关系。 p=R21(f21(x1,x2),f22(x3,f11(x4), 变元指派为0:XU,使得0(x1)=5, 0(x2)=6, 0(x3)=7,0(x4)=8,则p解释为“5+6=7(8+1)”, 是假命题。 把变元指派修改为0:XU,使得 0(x1)=6, 0(x2)=8,0(x3)=7,0(x4)=1, 则p就解释为“6+8=7(1+1)”, 是真命题。,三、P(Y)的赋值 首先引进两个记号:对给定解释域U和项解释的原子公

5、式集Y记为YU,而谓词公式集P(Y)则相应记为P(YU,).,定义19.10:谓词公式的赋值函数v:P(YU,)Z2分三步(a),(b)和(ck),定义如下: (a)对于原子公式p=Rni(t1,tn)YU,定义:,(b)v是F,-代数的同态。即,v(F)=0 对任何p,qP(YU,),有v(pq)= v(p)v(q)。,p=x3与q=x x3是不同的 设Pk(YU,)=p|pP(YU,),d(p)k,于是P(YU,)=,引理19.1:设v0为YU,Z2的映射,则v0可唯一扩张为P0(YU,)Z2的同态映射v0,这里的同态是指关于F,的同态。 如果取某个新变量xXC,当无论怎样指派 x,q(x

6、) 都为真,则可认为x q(x)为真。,v(pq)=v(p)v(q)=1+v(p)+v(p)v(q) v(p)=v(pF)=1+v(p); v(pq)=v(pq)=v(p)+v(q)+v(p)v(q) v(pq)=v(pq)=v(p)v(q); v(pq)=v(pq)(qp) =1+v(p)+v(q) v(xp)=v(xp)=1+v(xp),定义19.11:设pP(Y),若在解释域U和项解释下,有v(p)=1,则称p在解释域U和下取值为真。若在某解释域U下,对任一项解释,p的取值总为真,则称p在解释域 U下是有效的。若对任一解释域U和任一项解释,p都是有效的,则称p为有效式,也称为重言式。,四

7、、语义推论 定义19.12:设AP(Y),pP(Y),v(A)=v(q)|qA,若不存在一个使得v(A)1而v(p)=0的解释域和项解释,则称p是假设集A的后件,或称A语义蕴含p,记为Ap,用Con(A)表示A的后件全体,即Con(A)=pP(Y)|Ap。 若p,则p就是重言式,简记为p。 ACon(A) 例:证明:x(p(x)q(x)xp(x)xq(x),例:证明:x(p(x)q(x)xp(x)xq(x) 证明:若不成立,则存在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v(x(p(x)q(x)=1,但 v(xp(x)xq(x)=0 由此导出矛盾 说明:v(xp(x)=1,表示对x任意的指派,都有v(p(x)=1 v(xp(x)=0表示存在一个对x的指派,使得在此指派下有v(p(x)=0,例: 下述结论是否成立:xp(x)p(x) 不正确 关键是找到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 v(xp(x)=1,但v(p(x)=0 根据x的定义,即要求v(xp(x)=1 而v(p(x)=0,作业:P257 12(4)(5), 13,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