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468916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考试方式:开卷题型:一、主观题50%,1、简答题;2、案例分析题;3、思考题; 二、客观题50%,1、选择题;2、判断题;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1、组织及组织行为学和现代组织的特点。2、梅约根据“霍桑试验”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明其对组织行为学的重要作用。3、不同的人性假设下的员工激励思想和方法有什么根本区别?4、人的社会知觉过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发生偏差?5、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能力结构上要求侧重点有何不同?6、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与工作绩效的关系。7、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组织管理激励中有什么意义?8、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各有什么特点和适合于什么情况?9、主要的

2、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如何有效运用内外在激励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0、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是为谋生而工作,而且工作显然成为生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那么,为什么管理者还要对员工的激励问题如此担心?11、个体为什么参加群体?举例说明你所处群体中的互动现象.12、从众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认识从众行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16、群体内聚力、生产率、群体目标的关系?17、不同沟通适用于什么情况?举例说明如何应用正式沟通网络和非正式沟通网络?18、为什么有效的沟通并不是达成一致意见的同义词?19、你在组织沟通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障碍,通过哪些手段能予以有效解决?20、互联网对你所在单位或你的工作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3、?21、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它对群体和组织会产生什么影响?22、为什么管理可能会希望激发某个群体或团队中的冲突?如何管理冲突?23、请说明激发适度的建设性冲突对于组织的重要作用。24、领导及领导方式或模式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5、领导的魅力来自何处?为什么有的领导者拥有追随者?而有些领导者拥有服从者?26、组织文化及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产生的影响?如何进行组织文化建设?27、结合实例分析组织发展变革动因及阻力?如何进行应对这些阻力?28、影响组织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各自适合什么样情况?29、一个组织的结构能迅速地得到改变吗?为什么?30、学习型组织的主要内涵及

4、要素是什么?对于组织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组织行为学只是对他们的价值存在差异否?为什么?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1、 组织及组织行为学和现代组织的特点。组织的特点:P6(1)、有明确的目标(2)、精细的结构(3)、匹配的人员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 :(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 (2)两重性 :(多学科性、人的两重性、管理的两重性)(3)实用性:(应用性科学)。现代组织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管理;更灵活;更人性;更扁平;有共同的目标或利益;更清楚地描绘了专业化分工的雇员职位与工作.2、 梅约根据“霍桑试验”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明其对组织行为学的重要作用。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

5、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 即社会人假设P41 。“社会人”假设是组织行为学家提出的一种与管理有关的人性假设。“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是次要的,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起决定作用。 社会人假设认为:1、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2、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3、“社会人 ”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 社会人假设对组织行为学的作用参与管理

6、。人有社会性心理需要,士气高低决定劳动生产率。系化管理模式:关怀职工,培养归属感与整体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3、 不同的人性假设下的员工激励思想和方法有什么根本区别?P40人性假设分为经纪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几种,针对不同的人性,激励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人性不同,激励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具体区别如下(1)、人性假设与利益激励。针对经济人的特征和行为方式,有效的激励方式是通过利益刺激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利益激励的本质是通过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来调动其积极性,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企业利益激励的内容也愈加丰富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和福利、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计划、年

7、薪制,员工参股等。为了保障激励的效果,管理者还需对利益激励的范围和程度保持谨慎,应尽量确保利益激励的相对公平,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公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会人假设与情感激励。员工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同事间的友谊、互助、协作,领导的关心、爱护、认可、尊重等。 由于社会人的种种行为特点,本文提出了情感激励的激励方式。管理者在制定情感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求,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进行奖励时应多进行团队奖励,以增加员工的团队归属感。但是在进行情感激励时,不应忽视利益激励的作用。因为利益激励是一切激励的基础,情感激励的一切激励的灵魂,所以在实际管理

8、中,管理者必须要科学地把握利益激励和情感激励的关系,忽视任何一方都必然降低激励的效果。 (3自我实现人假设与心理激励。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斯洛基于层次需要论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说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得到充分表现,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员工在工作中只要基本满足了低层次需求时,就会转而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并逐渐使自己成熟起来,并会自愿地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统一起来。 按照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本文将其激励方式定义为心理激励。在制定心理激励的激励制度时应以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事业成功后

9、得到的良好职业声誉为基础。企业应使员工获得丰厚经济收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其满意度,满足其成就感,激发其创造力。激励方式要强调对人的尊重和鼓励,让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实现需求的最大满足。同时,激励制度还要不断地刺激员工去发挥和使用自己的能力、知识、技能,从而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体化。 (4复杂人假设与权变激励。复杂人假设是目前普遍认同的人性假设理论。基于复杂人的不同需求,管理者应采取权变激励的激励方式。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时刻关注员工人性的变化,激励的因素和满足程度会因员工的个性和需求的差异而不同,因此针对不同人性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所以激励制度的层次性、多样性、灵活

10、性、例外性和时代性就成为了影响激励效果的关键。权变激励本身并没有包含什么新颖的激励内容和具体的激励手段,它体现的是一种权变思想,即不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人的激励方式,并且它也为现在和将来各种激励制度的融合提供了一种指导性方案。4、 人的社会知觉过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发生偏差?P21 (1)人的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对社会对象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和判断。这些过程的特点是:完整性、一致性、选择性、文饰性、情绪性。(2)发生偏离的原因有9个:选择性知觉、首因效应、理解性知觉、知觉防卫、近因效应、恒常性知觉、投射效应

11、、对比效应、晕轮效应。5、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能力结构上要求侧重点有何不同?管理者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角色不同,对其的能力结构要求也不同: 1)、 基层管理者 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对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非常重要。 2)、中层管理者 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 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对中层管理者来说,人际技能非常重要。3)、高层管理者 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 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

12、策的正确性。对高层管理者来说,概念技能尤其重要。6、 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就是工作态度的功能。这种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一般讲,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反之,消极的工作态度,由于受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态度影响人们行为。中国人通常对态度重于行为本身。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与工作绩效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常见关系组合一般有

13、如下几种。(1)、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与工作绩效都高。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主动,精神饱满,工作效率高。对企业来说,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与工作绩效双高意味着,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效益的同步取得,意味着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双“丰收”。(2)、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和工作绩效都低。这种状态当然会使组织和员工都感到失望,是任何一个组织、员工都不愿看到的状态。但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出现。管理人员、上级领导不满职工的行为,不满职工所做绩效;职工也不满组织所付报酬,不满领导安排工作,常常以各种方式怠工,怨声载道,对自己的状况不满。出现这种状态的结果既可能是员工干得确实

14、差,需要整顿和教育,也可能是领导赏罚不公、不当,组织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改变领导方式,做法,改善组织结构。(3)、工作态度高而工作绩效低. 这种单位气象升平,人人心宽体胖,但干活却不大起劲。原因可能是单位组织设计、工作安排以及升迁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存在缺陷。或员工多半过去看过不错业绩,如今功成名就,心满意足,于是再也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4)、工作态度低,但工作绩效高。员工们虽牢骚满腹,啧有微言,对自己所从事工作颇有不满,甚至扬言要另觅高枝,甩手不干了,但实际行动却相反,手里的活儿仍旧干得欢。在现实情况下,不满归不满,不干就拿不到工资,有些人甚至是因为想干得更好而产生不满。人们为消

15、除自己工作中的不满,寻求需要的满足,通常反而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不满足使人们产生了改变现状的动力。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更高、更进一步的需求,通常会产生激励动因并为之奋斗。绩效与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之间关系的不确定,说明两者之间影响力的不确定,作用关系的复杂。对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既可能是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导致绩效,又可能是绩效产生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甚至两者之间在某些问题下可能没有影响,导致绩效与工作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可以是第三者因素。7、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组织管理激励中有什么意义?了解归因理论:认知派激励论可分为内容型激励论和过程型激励论两大类。过程型激励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论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力图以“外在目标”(期望理论、目标理论)或“创设良好外部环境”(公平理论、归因理论)来激励参与管理的人员。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维度。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维度。内因:影响行为的主体因素。外因:影响行为的外部条件。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