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 答案(2015更新版)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9468878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20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 答案(2015更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 答案(2015更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 答案(2015更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 答案(2015更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 答案(2015更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 答案(2015更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参考 答案(2015更新版)(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组织行为学网上作业题(2015更新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43)一、名词解释1、组织 2、组织行为学 3、管理 4、自变量 5、因变量 6、中介变量二、填空 1、人的行为具有适应性、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 的知识为手段。 3、 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 4、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 5、关系是指企业组织中_以及_之间的相互关系。 6、组织行为的层次包括_、_、_。三、单选题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是()。 A.群体 B.组织 C.环境 D.个体 2、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

2、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3、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 )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A.社会 B.家庭 C.组织 D.机关 6、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A.人的心理活动 B.人的行为反应 C.人的心理和行为 D.一定

3、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7、某公司的中层干部认真学习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工作能力有所提高,相应 地公司的绩效水平大大改善,这说明组织行为学具有( )。 A.边缘性 B.实用性 C.综合性 D.两重性 8、 人类学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体质人类学 B.文化人类学 C.考古学 D.生物人类学 9、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10、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 ) A.法约尔 B.麦格雷戈 C.梅奥 D.泰勒 1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

4、础是 ( ) A.社会学B.人类学 C.心理学D.伦理学 1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D.案例研究法四、多选题1、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2、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包括( ) A.生物人类学 B.体质人类学 C.文化人类学 D.考古学 E.生理人类学 3、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包括()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专业技能 4、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A、边缘性(跨学科性)B、实证性(应用性)C、文化相关性 D、两重性5、 决定组织行为学的两

5、重性的因素包括()。A、多学科性 B、人本身的两重性 C、管理的两重性D、多方法性 6、影响组织中职工个人行为的主观内在因素主要包括( )。A.生理因素 B.领导因素 C.心理因素 D.文化因素 E.人群团体因素 7、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有( )。 A.人类学 B.政治学 C.社会学 D.心理学 E.生理学 8、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 A.研究对象各有侧 B.应用范围不同 C.理论基础不 D.阶级属性不同 E.科学性不同 9、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 )。 A.人的行为规律 B.一般管理规律 C.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D.人际关系 规律 E.社会关系规律 10、人类学作为一

6、门学科,一般分为( )。 A.体质人类学 B.文化人类学 C.考古学 D.生物学 E.社会学5、 判断题 1、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 ) 2、目标是组织的前提要素,没有目标就没有组织。 ( )六、简答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组织与管理的关系是什么?七、论述题 1、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 2、试论述组织行为学定义的四层含义。 3、组织行为学有哪些主要理论源泉?为什么? 4、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二章 个人心理与个体行为(119)1、 填空题1、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_、_、_、_、_、_。2、知觉的组合原则:_、_、_、_。3、判断行

7、为是内因还是外因,主要取决于_、_、_。4、态度主要有_、_、_三部分构成。5、态度的类型主要有_、_、_、_。6、人格的决定因素有_、_、_。7、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有_、_、_、_、_、_。8、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有_、_、_、_、_、_9、情感的形态有_、_、_、_10、情感的种类有_、_、_。2、 名词解释1、价值观 2、知觉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对比效应6、知觉防御 7、晕轮效应 8、定型效应 9、投射 10、归因11、印象管理 12、态度 13、人格 14、气质 15、性格16、能力 17、创造力 18、实践能力 19、意志 20、情感21、情商3、 单选题1、 以

8、下不属于格雷夫斯的价值观分类的选项是( ) A自我中心型 B反应型 C社交中心型 D政治型2、 以下不属于知觉的特性的选项是(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倾向性 D恒常性3、 以下不属于态度改变理论的选项是( ) A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B凯尔曼的态度变化阶段理论 C K-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D 海德的平衡理论4、凯尔曼的态度变化阶段理论经过的阶段依次是( ) A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B、内化阶段、同化阶段、服从阶段 C服从阶段、内化阶段、 同化阶段 D、同化阶段、服从阶段、内化阶段5、以下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选项是( ) A指向性 B多变性 C弹力 D敏感度6、以下不属于情绪能

9、力的选项是( ) A有效调控 B情绪知觉 C换位思考 D外部管控7、以下属于应激的三个阶段的选项是( ) A衰竭阶段、警觉阶段、阻抗阶段 B警觉阶段、衰竭阶段、阻抗阶 段 C警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 D阻抗阶段、警觉阶段、衰竭阶段8、 要探求噪音强度对工作效率、工作速度是否存在函数关系,最好采用( )。 A.测验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观察法 9、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10、 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划分,可将组织行为学的观察法分为( )。 A.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B.参与观察法

10、与控制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D.录相机观察法和录音机观察法 11、某公司想了解顾客喜爱购买哪些商品,最好采用( )。 A.观察法 B.案例研究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12、 .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 )。 A.相关分析方法 B.离中趋势分析方法 C.集中趋势方法 D.因素分析方法4、 多选题1、以下属于价值观来源的选项是( ) A社会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教化 B早期经验 C个人判断 D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的角色2、以下属于罗可齐的工具价值观的选项是( ) A博爱 B自我控制 C宽容 D内在和谐 E富于想象力3、 以下属

11、于知觉产生的基础的选项是( ) A客观事物本身是由许多个别属性组成的有机整体; B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反应 C个体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加强或者减弱知觉者对知觉客体的知觉。 D不同气质、性格的人在知觉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 E大脑皮层联合区具有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的能力。4、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 A气质 B知识和经验 C个性特征 D兴趣和爱好 E需要和动机5、韦纳模式通常将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 ) A难度 B性格 C机遇 D努力 E能力6、 以下属于态度改变方法的选项是( ) A说服宣传 B积极参加活动 C群体规范 D心理疏导 E外部刺激7、以下属于态度测量的方法的

12、选项是( ) A李克特量表 B语义差异量表 C社会距离法 D投射法 E造句测验8、意志支配和调节意志行为的表现有( ) A发动作用 B坚持作用 C克制作用 D调节作用 E刺激作用9、以下属于情感特征的选项有( ) A实践性 B社会性 C持续性 D一致性 E相对稳定性10、 自然观察法的优点是( )。 A.易于应用实际 B.结果具有典型性 C.准确确定自变量 D.可在限定条件下观察 E.难以确定自变量五、判断题 1、在同一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 ) 2、感觉是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的反映 ( ) 3、知觉的组合原则会使得人们对时空或运动特征上有关连而实质上毫不相关对象之间作出因果判断,产生错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