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上下册复习资料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464311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学上下册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植物学上下册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植物学上下册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植物学上下册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植物学上下册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学上下册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学上下册复习资料(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4 世代交替具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交替的观象,称之为世代交替。世代交替有同形世代交替与异形世代交替之分。生活史中具核相交替的不一定有世代交替,有世代交替的就一定有核相交替。5 个体发育植物种类的每一个体都有发生、生长、发育以至成热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个体发育。6 系统发育某一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称之为系统发育。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系统发育建立在个体发育的基础之上,而个体发育又是系统发育的环节。7 无性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从受精卵或合子开始,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长为孢子体,到孢子体产生孢子母细胞为止的时期,称为无性世代(或孢子体世

2、代,从核相方面来看,是具二倍体染色体的时期1 原丝体大多数苔藓植物的孢子萌发后首先产生一个有分枝含有叶绿体的丝状体或片状体,称为原丝体.2 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又叫原叶体。原叶体上具精于器或颈卵器。3 核相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具单倍体核相和二倍体核相的交替现象,称之为核相交替;。8 有性世代从孢子体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开始,由孢子发育成长为配子体,到配子体产生两性配子为止的时期,称为有性世代(或配子体世代),从核相方面看,是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时期。在具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现。9 载色体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质体。主要指藻类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素的大型和复杂的结构。10 蛋白核某些藻

3、类植物载色体上的一种特殊结构,有一蛋白质的核心部分,外围以若干淀粉小块,这是藻类植物蛋白质和淀粉的一种贮藏形态。11 卵式生殖配子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子游动到卵相结合为卵式生殖。12 异形胞在一些蓝藻的藻丝上常含有特殊细胞,叫异形胞,由营养细胞形成的,一般比营养细胞大,具有营养繁殖和直接固定大气中游离氮等功能。13 球果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的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特有的结构。14 种鳞 在松柏纲植物中,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为种鳞。球果成熟后:种鳞木质化或成肉质,展开或不展开。15 孑遗植

4、物孑遗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代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地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绝灭之势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如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仅产于美国的北美红杉。16 活化石活化石孑遗植物常有大量化石,故常把现存的孑遗植物称为“活化石”。17 双名法由林萘创立的植物命名方法,每一种植物的学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词是种加词,形容词,所有的字母均小写。一个完整学名还需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命名人姓氏缩写,即学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姓氏缩写。18 接合生殖绿藻门接合藻纲特有的有性生殖现象。成熟期的藻体相

5、互靠近,对应部分细胞壁形成突起并接合,接合部分的壁融合后形成接合管,同时接合管两端原生质体浓缩形成配子,由一方流入另一方细胞融合为合子。在适宜条件下,壁消失放出合子,合子萌发产生新藻体。如水绵。19 复大孢子硅藻以细胞分裂为主,新形成的两个硅藻中,一个与母体等大,而另一个则较母体为小。如此分裂下去,多数个体将越来越小。当细胞分裂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即可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复大孢子,将细胞的体积恢复到该种细胞的正常大小。20 果孢某些红藻的雌性配子囊,其膨大的基部含有具卵功能的核。21 颈卵器苔藓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外形如瓶状,上部细狭,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颈部的外壁由一层不孕细胞构成,中间的颈沟

6、内有一串颈沟细胞,腹部的外壁由多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有1个腹沟细胞和1个大型的卵细胞。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也有颈卵器。22 孢蒴苔藓植物孢子体顶端的孢子囊,其结构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23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性,个体间能进行自然交配并产生正常可育的后代;不同种的个体杂交,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后代,存在生殖隔离;一个物种是由1至无数个居群组成的,居群由数个到无数个个体组成,物种是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24 同型叶有些蕨类的营养叶和孢子叶是不分的,形状相同而且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称为同型叶。25 异型叶有些蕨类的营养叶和孢子叶形状完全不同,称异型叶。26 孢子同型蕨类

7、植物产生的孢子大小相同的,称为孢子同型。27 孢子异型蕨类植物产生的孢子大小不同的,即有大孢子和小孢子之分的为孢子异型。28 大型叶大型叶有叶柄和叶隙,具多分枝的叶脉,是由多数顶枝经过扁化而形成的。29 小型叶蕨类植物的小型叶为原始类型,只有1个单一的不分枝的叶脉,无叶隙和叶柄,是由茎的表皮突出形成的。30 孢子叶穗在小型叶蕨类中孢子囊单生在孢子叶的近轴面的叶腋或叶的基部,孢子叶通常集生在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穗或孢子叶球。31 孢子囊群较进化的真蕨类,孢子囊常生在孢子叶的背面、边缘或集生在一个特化的孢子叶上,往往由多数孢子囊聚集成群,称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33 花药瓣裂樟科植物的

8、花药在成熟时,在花药上裂成4瓣来释放花粉,这样的开裂方式叫花药瓣裂。34 花药孔裂茄科等植物的花药在成熟时,在花药顶端裂成孔来释放花粉,这样的开裂方式叫花药孔裂。35 二体雄蕊一朵花中的雄蕊,九个花丝联合,一个单生,呈两束。如蝶形花亚科植物。36 单体雄蕊雄蕊多数,花药分离,花丝彼此联合成一束或管状,这样的雄蕊称单体雄蕊。是锦葵科的主要特征之一。37 多体雄蕊一朵花中的雄蕊花丝联合为多束。如蓖麻。38 聚药雄蕊为雄蕊的连合方式之一。雄蕊的花丝分离而花药连合,称为聚药雄蕊,是菊科的一大进化特征,是菊科植物对虫媒传粉的一种适应。39 合蕊柱兰科植物的花中1或2枚雄蕊和花柱(包括柱头)完全愈合而成一

9、柱体,称合蕊柱。合蕊柱通常半圆柱形,基部有时延伸为蕊柱脚,顶端常有药床。合蕊柱是兰科植物最突出的特征。40 蝶形花冠为不整齐离瓣花冠的一种。其花瓣5片,形状、大小不一,且呈下降覆瓦状排列,即最上方1片最大,为旗瓣,位于最外方;最下方两枚最小,为龙骨瓣,位于最内方,二龙骨瓣常上部合生;左右两侧的两瓣较小,称翼瓣。蝶形花冠由旗瓣、翼瓣、龙骨瓣按下降覆瓦状排列的两侧对称的离瓣花冠,是蝶形花科的主要特征之一。41 假蝶形花冠最上方1片最小,位于最内方,最下面两片离生而最大,位于最外方,花瓣呈上升覆瓦状排列,是苏木科的主要特征之一。42 十字形花冠十字花科植物花冠由4片花瓣组成,排列成十字形,称为十字形

10、花冠,如白菜、萝卜等。43 唇形花冠玄参科、唇形科等科的植物,花冠常呈二唇形,裂片4-5,合生,叫唇形花冠,如地黄、金鱼草、薄荷。44 舌状花冠是菊科头状花序中一种花冠成舌状,两侧对称的小花。菊科舌状花亚科植物的头状花序全由舌状花组成。管状花亚科部分植物头状花序的边缘花也是舌状花。45 筒状花冠菊科管状花亚科植物中间的盘花是筒状花冠。是一种辐射对称,花瓣合生的小花。46 托叶鞘蓼科植物特征之一,变态后的托叶形成鞘状,抱茎,并且变态托叶为干膜质,即是膜质托叶鞘。47 托叶环(痕)木兰科植物托叶大,包被幼芽,脱落后在节上留下环状托叶痕。48 箨叶竹类杆上的变形叶,形小而无明显的中脉。49 壳斗壳斗

11、科植物的总苞呈杯状或囊状,称为壳斗。壳斗半包或全包坚果,外有鳞片或刺,是壳斗科特有的结构。50 穗状花序花轴直立,上面的两性花无花柄,直接生长在花轴上呈穗状。如车前、大麦。51 柔夷花序为无限花序的一种,由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如杨柳科,山毛举科植物的雄花序。52 肉穗花序花轴肥厚粗短,肉质化,上着生单性的无柄花。如玉米雌花序。53 佛焰花序包围在肉穗花序外面或位于肉穗花序下的一片大型苞片,称佛焰苞。佛焰苞常呈漏斗状,颜色鲜艳。具佛焰苞的肉穗花序又称佛焰花序,如芋、半夏等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序。54 荚果由单心皮发育的果实,成熟

12、时沿腹缝线和背缝线同时开裂。如大豆、刺槐。55 角果由两心皮发育的果实,侧膜胎座,由心皮边缘子房室内生出一隔膜,叫假隔膜。成熟时果实沿两条腹缝线裂开,两片心皮脱落,种子附着在假隔膜上,分为短角果和长角果。如十字花科植物。56 柑果由复雌蕊发育形成,外果皮革质,有精油腔,中果皮疏松,分布有维管束,中间隔成瓣的内果皮,向内生许多肉质多浆的汁囊,是主要的食用部分;中轴胎座,每室种子多数。如柑橘。是浆果的一种,由多心皮具中轴胎座的子房发育而成。它的外果皮坚韧革质,有很多油囊分布。中果皮疏松髓质,有维管束分布其间,内果皮膜质,分成若干室,室内充满含汁的长形丝状细胞,这是果实的可食用的部分,如柑、柚的果实

13、。57 瓠果为瓜类所特有,是下位子房发育形成的假果。花托与外果皮结合为坚硬的果壁;中果皮和内果皮肉质,胎座发达。58 双悬果由二心皮二室有棱或有翅的子房发育而来,成熟时沿两个心皮合生面分离成两个分果片,顶部悬挂于细长丝状的心皮柄上,称为双悬果,是伞形科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伞形科特有。59 颖果果实含一粒种子,成熟时果皮与种皮不易分离。如小麦等禾本科植物。60 真花说被子植物的花是1个简单的孢子叶球,它是由裸子植物中早已绝灭的本内苏铁的两性孢子叶的球穗花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本内苏铁的两性球花,可以演化成被子植物的两性整齐花。这种理论称为真花学说。按照真花说,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尤其是木兰目植物

14、是现代被子植物的较原始的类群。61 假花说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穗花完全一致。每1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1个极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来自于裸子植物的麻黄类中的弯柄麻黄。由于裸子植物,尤其是麻黄类和买麻藤等都是以单性花为主,所以原始的被子植物,也必须是单性花。这种理论称为假花说。62 聚花果若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称为聚花果或复果,如桑、凤梨、无花果等植物的果实。63 聚合果花中有多枚离心皮雌蕊,每一雌蕊形成一个果,一朵花内形成由多枚小果聚合而成的果实,叫聚合果。如白玉兰,莲、草莓的果实。64 中轴胎座多心皮构成多室子房,心皮边缘于中央形成中轴,胚

15、珠着生于中轴上。如柑橘、苹果的果实。65 侧膜胎座两个以上心皮构成一室或假数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心皮边缘。如油菜、黄瓜的果实。66 小穗小穗是一个穗状花序,含1至多数小花,花生于颖状苞片内。小花花被退化成鳞片状、刚毛状、鳞被状或缺。小穗再排成穗状、总状或圆锥花序。具有小穗是莎草目(莎草科和禾本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分属的主要依据之一。67 蔷薇果蔷薇属植物的果由多数分离的小瘦果聚生于壶状的肉质花筒内所形成的聚合果,如金樱子的果实。68 瘦果由一心皮或多心皮雌蕊形成,常含一粒种子,种皮与果皮易分离。如向日葵、荞麦的果实。69 颖果果实含一粒种子,成熟时果皮与种皮不易分离。如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的果实

16、。70 边缘胎座雌蕊由单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蚕豆等的果实。71 特立中央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子房1室,心皮基部向子房内伸突,成为特立于子房中央的中轴,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石竹等的果实。72 分子系统学利用生物体内的基因组上的DNA序列差异来探索生物的系统演化关系的科学.73 双受精作用花粉管到达胚囊后,其末端破裂,释放出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卵细胞,极核同时和二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叫做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74 无融合生殖在被子植物中,胚囊里的卵经受精发育成胚,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也有胚囊里的卵不经受精,或者助细胞、反足细胞、甚至珠心细胞或珠被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