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444825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6.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姓名:王露班级:地理科学12级2班学号: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导师:江富建 蒋国富 罗勇日期:2013年 5 月 4 日目录 第一章 引言1第一节 实习目的1第二节 实习意义1第三节 介绍嵩山地质公园2第四节 嵩山的历史文化5第五节 实习路线9第二章 嵩山地区地理概况(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21第一节 位置21第二节 地形22第三节 气候22第四节 水文23第五节 土壤23第三章 嵩山地区地质特征26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26第二节 地层27第三节 构造30第四节 岩石32第五节 矿产38第六节 地史38第四章 嵩山地区典型地貌41第一节 构造地貌41第二节 流水地貌41

2、第三节 黄土地貌43第五章 总结43第一节 学到了什么44第二节 存在什么问题45第三节 建议45第一章 引言第一节 实习目的1、认识和鉴定三大类岩石及矿物。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初步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及鉴定标志和方法。2、认识常见的地质构造,学会判识褶曲、断层、节理的方法。3、了解各地质时代的地层,了解和掌握从太古代到新生代地层的名称、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4、运用地质理论,认识地质现象,认识典型地貌,锻炼野外工作能力。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动手操作能力。6、收集第一手资料,能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7、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

3、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8、了解实习区各种矿产的特征、成因和用途。9、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第2节 实习意义1、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对地质和自然地理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2、学习使用地质锤、指北针、放大镜。练习地质素描图画法等。3、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学过的地质知识,通过感性认识,了解地质构造,分析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自然地质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5、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实践联系书本,活化课本知识。6、实习过程采取分组合作形式进行,培养团队与合作精神,同时加深同学之间彼此的了解,增深同学间的感情。7、了解关于嵩山地区的文化,三教的不同理念。8、锻炼了身体

4、,提高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9、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了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节 介绍嵩山地质公园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登封市,总面积464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公园地处北温带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暖适中。公园属中低山区,但由于气候条件好,动植物种类颇多。目前,森林覆盖率26.7%,用材植物338种,野果植物有89种;药用植物1046种。还有部分重要的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自西向东横跨安坡山、马鞍山、五佛山、挡阳山、少室山、太室山和五指岭诸峰,群山耸峙、拔地腾霄、层峦叠嶂

5、、气势磅礴。主要地质遗迹为出露完整的地层系统、三次前寒武纪区域性地壳运动的不整合界面和相关的构造遗迹。嵩山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学文化被当今地质界称之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百科全书”已名副其实。经地质科学界权威认定,早在25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时代,当华夏大地还沉浸在浩瀚的海洋深处时,地球早期的火山运动和地壳运动就已经造就着巍巍嵩山。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如同一幅专门绘制的“五代同堂” 画卷,这里流水地貌随处可见,岩溶地貌相当典型,山岳地貌十分壮观,动植物、古脊椎动物的化石均有存储。嵩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古陆南缘,在公园范围内,连续完整地露出36亿年以来太古代、元

6、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历史石头书。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嵩山主峰地区的玉寨山、峻极峰、五指岭、尖山等,多为石英岩组成,加之构造运动所致,使诸峰在400m标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险峻清秀,奇峰异谷遍布全区,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区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3亿年(命名为嵩阳运动)、18.5亿年(中岳运动)和5.7亿年(少林运动)三次前寒武纪全球性地壳运动形成的沉积间断和地层角度不整合界面遗迹,中岳运动塑造了嵩山构造地质体的雏形,为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原始条件;燕山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局为现今嵩山

7、面貌提供原形。喜马拉雅运动使嵩山在不断隆升中经受剥蚀,断层碎裂带成为隘口;破碎的节理、裂隙形成形状大小、深浅不同的峡谷;产状直立的石英岩被剥蚀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悬崖。形成隆、陷、褶、断等地壳表面构造类型与环、线、块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缩影,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积建造受运动影响挤压变质、褶皱造山、剥蚀夷平等过程乃至地壳演化规律的天然实验场,是对游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宝库。五世同堂嵩山是地球的宠儿,在30亿年前就有灼热的岩浆喷涌,从茫茫大海中冒出陆核或小陆块,诞生了最初的嵩山,显示了地球成陆时代的来临。在以后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嵩山地层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在不足400km2的范围

8、内坦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被地质界誉为“五代同堂”。嵩阳-中岳-少林运动嵩山地区保存着嵩阳、中岳、少林、加里东、燕山等构造运动的地质遗迹。特别是在不足20km2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和少林运动所形成的前寒武纪的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1、 嵩阳运动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这次构造层以塑性形变为主,褶皱形态复杂,总体呈现以

9、近东西向为主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或穹窿构造。2、 中岳运动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地层褶皱强烈,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形复式褶皱。这个时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的压剪性冲断层、近东西方向的张性正断层及沿嵩山群底剪切而形成的滑脱断裂。3、 少林运动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在地球形成的46亿年,

10、嵩箕山系有36亿年的沧桑变迁史。距今36亿年32亿年的太古宙太古代开始,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中基性和酸性熔浆的火山喷发与侵入,堆积了花岗质岩石约4倍于緑岩的陆核基底。所以嵩山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第四节 嵩山的历史文化嵩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时嵩山被称为外方山。禹贡孔颖达正义:“嵩高山在颍川崇高县,古文以为外方。”汉书 地理志:“崇高有太室山、少室山庙,古文以为外方山也。”到了东周时期,依诗经 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句,改外方山为“嵩高”,亦称“崇山”。尔雅 释山:“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晋郭璞注:“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对于为何改名嵩高山,白虎通云:“中岳之岳,独加高字

11、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山。”又国语 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云:“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嵩山被定为中岳,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远在夏商时,嵩山就被称为是中国的中心。据周礼 地宫司徒及唐徐坚初学记载,西周时周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于嵩山测日影,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于是定嵩山为地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嵩山不仅地处中州,同时成为京畿之地,其地位也同时提高。源于夏商之时的四岳名山,由于嵩山邻近京都,便被命名为中岳,从而中国有了五岳的雏形。史记 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后经战国到汉代,五岳最终

12、确定,并被固定下来。尔雅 释山:“嵩高为中岳”。史记 孝武本纪:“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许慎说文:“嵩,中岳嵩高山也。从山从高,也从松。”嵩山在古代,晋代之前以太室山为嵩高山,称中岳。史记 封禅书:“中岳,嵩高也。”又史记 封禅书:“太室,嵩高也。”汉书 地理志:“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后汉书 地理志:“阳城,有嵩高山。”注云:“山海经为太室之山。”而晋书 地理志未言嵩山为何,但晋戴延之西征记:“东为太室,西为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合而言之嵩高,分而言之二室。”由此,两晋时少室山也被列入嵩高山,与太室共称中岳。但在隋唐时,虽然少室山被列

13、入中岳,但习惯还沿用汉时的说法单指太室山为嵩高山。隋书 地理志:“嵩阳有嵩高山、少室山、颍水。” 旧唐书 地理志:“河南道名山三崤、少室、嵩高。”唐代之后太室和少室为中岳基本固定下来。太室山和少室山自古有多种称谓和写法。太室山除古时称外方,西周后称嵩高外,“太”还写作“泰”。山海经即作“泰室”。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建于中岳庙前的石阙,亦名“中岳泰室阳城神道阙”。此乃古时“泰”和“太”通用之故。东汉以后太室山的“太”字不再使用“泰”字。少室山的名字更多。少室又名负黍山。郡国志:“少室,一名负黍山,有负黍城在其南,故因山以名城。”少室又名黍室。罗泌路史:“一名黍室,亦称御砦。”金代因宣宗曾

14、屯兵其上,故金以后又称少室山为“御寨山”。金史 地理志:“少室山,置御寨其上。”但傅梅嵩书、叶封嵩山志、景日昣说嵩皆把御寨的“寨”字写成“砦”,而称“御砦山”。此“砦”是“寨”的异体字,当地群众亦皆把“寨”称为“砦”。少室又名季室。嵩书:“少室,在太室之西稍南,相去十七里,一名季室。”少室山古代还有“九鼎莲花寨”和“九顶莲花山”之称,就是说少室山九座山峰从远处望去似九瓣莲花。此名由来已久,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瞻少室兮若莲。”明袁宏道嵩游记:“土人曰九鼎莲花寨也。” 少室山的北部,一道山沟将其分为两段,沟西高大的部分当地群众称为“大寨”,沟东较低而小的部分称为“小寨

15、。太室山和少室山名字的由来,历来有三种解释,其一是说太室山和少室山之名是因山多石室而得名。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潘岳关中记:“嵩高山,石室十余孔,有石床、池水,道士多就之,可以避世。”因太室雄壮于少室,故高大的名太室,较小的名少室,即太室大,少室小之意。嵩岳志、嵩书、嵩山志等皆采用此说。另一种关于太室山、少室山名字的由来源于民间大禹治水的传说。尔雅注云:“太室山,禹所名也。”又据淮南子所载神话故事说,大禹治水通轘辕山,住于太室山下。禹治水化为熊,其妻涂山氏见之羞而归太室山下化为石。民间又传说,其第一任妻子去世后,涂山氏家族的一个妹妹又嫁给禹,住于少室山下。大禹在嵩山治水成功后,为纪念其妻涂山氏姊妹二人,大禹便将其第一任妻子所住之山命名为太室山,第二任妻子所住之山命名为少室山。室,即妻子。礼记 典礼上:“三十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太室、少室之名的第二种解释,不见正史,但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