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9444720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修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思修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思修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思修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思修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修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知识点整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理想的特征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有特定的时代与阶级烙印,受时代条件制约,随时代发展。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激

2、励人们为目标奋斗。科学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表现。有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主体上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理想具有现实性与预见性。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因为,理想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又超越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3、信念的含义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3、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无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坚信正确并且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4、信念的特征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知的稳定性,是明确认知和强烈情感的产物。但稳定性不绝对,科学的信念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更稳定与坚强信念具有不同的内涵与不同的层次。【高层的决定低层的,低的服从高的。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故其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信仰。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5、理想与信念信念是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理想与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的,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依据与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

4、障。6、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形而上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现实生活有限性的超越,是对具有最高价值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分两种类型: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7、信念、信仰区别: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理性程度不同、作用范围不同、执著性不同、稳定性不同信念往往用来表达对当前具体事物所持的坚定的观念和态度,而信仰则更高、更普遍、更深刻、更执着

5、、更热烈,一般用来表达对事物整体,如宇宙的本质、社会的前途、人生的命运等根本问题所持的坚定观念和态度。8、信仰、理想差异:理想和信仰都是主体最高的价值追求,但二者又有不同。 理想比信仰更明确、具体。理想的内容、指向取决于信仰,它不仅意味着信仰所具有的主观确信,而且意味着把信仰的对象同现实的条件及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具体、完整、确定的目标体系。 信仰是一种精神状态,理想为一种实践力量,一种行动指南。二、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的定义与实质定义: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实质:调节

6、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是每个人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的报答。爱国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祖国的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是使命与责任。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首创者。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是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爱自己的国家。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摆在首位。3、科学内涵部分的其他祖国:横向上有多维性,纵向上有历史性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

7、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爱国主义的特点要求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爱国主义。三、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中华民族精神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发展使各国在经济上日益联系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2、经济全球化下弘扬爱国主义的意义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国家仍然是民族在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有实力的制约力量。第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入他们的政治观、价值

8、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立主主导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3、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当代大学生需要着重树立以下观念:人有地域信仰不同,但报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关系;科学知识无国界,但科学知识的运用却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国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的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反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

9、化。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提高国家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能力和掌控能力,作好必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增强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增强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等。要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以发展,又要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5、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中华民族精

10、神的内涵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爱国主义 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 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 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7、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既要弘扬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历史历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

11、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求,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思考:关于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问题】Ans: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政治、文化一体化指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

12、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有权选择和决定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必不得逞。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存在。坚决反对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图谋。8、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新的国家安全观还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人生观: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

13、义的根本看法。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四、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1、 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2、 价值尺度和准则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括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

14、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2、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个体在社会里,社会由个体组成。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活动要同时满足自我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价值属性。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一个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取决于社会

15、价值。3、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4、人生价值的评价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机动与效果相统一五、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1、起源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劳动是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前提。2、本质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性质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道德带有社会的属性【阶级性】,社会经济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