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名词解释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9444664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资源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水资源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水资源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水资源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水资源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资源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名词解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水资源综合规划名词解释 近来,承担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的单位及有关省(区),不断来函询问,在规划中遇到一些技术名词,对其含义、概念不够明确,由于对一些名词各自理解不同,往往使规划过程中对重大问题的处理,出现口径不能统一,甚至给工作带来返工,影响工作进度,降低了规划成果的技术质量。为了进一步明确某些技术名词的概念、含义,请承担任务的单位务必认真学习珠江委颁发的技术细则,同时我们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有关文献资料,重新选择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把重要的名词概念比较确切地汇集编印出来,供在规划中参照使用。降水量 从空中降落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气凝结的露、霜等的总数量。以毫米计

2、。是雪、雹等应化成水的深度。按时段统计有:以降水起止时计算的一次降水量,以一日、一月及一年计算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及年降水量。由于降水的主要部分是雨或全部是雨,因此降水量又叫做降雨量。一股所说某地年降雨量若干毫米,是包括了所有各种形式的降水。流域平均雨量 又叫面雨量。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个流域面上的平均降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又叫做泰森多边形法),也有用绘制等雨量线图来推求的。蒸发 水或冰雪变成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在水文气象观测中,蒸发是指水分由地表的水面、土壤、植物体逸入空中的自然现象。蒸发的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数计。它是气象、水文的重要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水面

3、蒸发 指水面不断向大气蒸发水分的过程。其蒸发速度,可由蒸发器观测而得。以mm/d计。水面蒸发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总水面蒸发数。例如年水面蒸发量为980mm,6月的水面蒸发量为125mm。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因素有湿度、风速、气温及水体大小等。在同一气象条件下,蒸发器的水面蒸发值大于实际水体(如水库、湖泊等)的水面蒸发值,这是由于蒸发器本身及其四周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天然水体不同所致。因此,蒸发器的观测值乘一折减系数后才能作为实际水体的蒸发值。在水利工程上,如计算湖泊、水库蓄水量的水量损失及水稻需水量等都要使用水面蒸发资料。土壤蒸发 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土壤表面后的蒸发。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

4、有气象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结构、土壤色泽、下垫面的特性等。通过土壤蒸发量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支出情况。植物蒸发 又叫蒸腾。指土壤中的水分经由植物体蒸发到大气中去的现象。是物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的综合过程。物理作用是指蒸发面的液体扩散过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体内输水和叶面气孔开放等过程。植物散发主要随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在充分供应需水量的情况下,与光照、气温、湿度、风速等有密切关系。应以大面积长时间观测为依据。蒸散发 又叫蒸腾蒸发量。地面上植物的叶面散发(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见“作物需水量”。径流 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

5、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地面径流 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外,其余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地面径流又由于降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雨洪径流与融雪径流。前者是由降雨形成的,后者是由融雪产生的。它们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是有所不同的。当地径流 指由当地的降雨或融雪产生的径流。过境河流流入或引入的径流除外。它表征当地产生的可资利用的水量,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应首先充分利用它。客水 指从本地区以外的来水。例如由

6、过境河流流入的或由外地引进的水,以及由区外高地因降雨产生的滚坡水。在当地水源缺乏时,客水是可资利用的水量,但在当地水量充沛时;客水入侵,有时造成洪涝灾害,须加以防范。地下径流 降水到达地面,渗入土壤及岩层成为地下水,然后沿着地层空隙向压力小的方向流动,称为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河流的一种水源。河流的枯季径流,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枯水径流 指非汛期的径流。它包括地面水及地下水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枯水径流一年中出现两次:一次是10月至次年34月的冬季枯水,另一次是夏季内历时短暂的枯水。固体径流 指坡面水流及河水中挟带的泥沙、砾石和杂质等。是水流对坡面及河床侵蚀的结果。按照在水中运动的方式,主要分为

7、悬移质与推移质两种。观测和研究国体径流的数量、性质及分布规律,为防治河流、水库、渠道等淤积提供规划依据。年、月径流 分别指一年或一月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通常用年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表示。研究年、月径流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变化,可以为灌溉、发电等用水部门提供兴利计算所必需的水文数据。径流量在水文上有时指流量,有时指径流总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槽某一断面的径流量。以米3秒计。将瞬时流量按时间平均,可求得某时段(如一日、一月、一年等)的平均流量,如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等。在某时段内通过的总水量叫做径流总量,如日径流总量、月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等。以米3、万米或亿米3计。多年平均

8、径流量 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以米3秒计。用以总括历年的径流资料,估计水资源,并可作为测量或评定历年径流变化、最大径流和最小径流的基数。多年平均径流量也可以多年平均径流深度表示,即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转化为流域面积上多年平均降水深度,以毫米数计。水文手册上,常以各个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值注在各该流域的中心点上,绘出等值线,叫做多年平均径流深度等值线。径流深 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以米3计)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以公里2计)所得的值。它相当于该时段内平均分布于该面积上的水深(R,以毫米计),如下式:R=W/1000F(毫米)径流系数 指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内的径流深度

9、与形成该时期径流的降水量之比。其值介于0与1之间。在干旱地区,径流系数较小,甚至近于0,在湿润地区则较大。有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年径流系数、次径流系数、洪峰径流系数等。降雨径流指由降雨所形成的径流。降雨形成径流,就其水体的运动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过程:即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如就其过程所发生的地点,可以分为在流域面上进行的过程与在河槽里进行的过程。即: 产流过程(即 蓄渗过程) 流域面上降雨径流 的过程形成过程 坡地汇流汇流过程 河槽汇流 河槽里的过程以上每一过程只是表征径流形成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它们既有区别,又互相交错,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必要条件和准备,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继续与发展。

10、净雨 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也叫做有效降雨。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产流 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即为产流量。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毫米计。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为了便于分析计算,把产流概化成两种形式:(1)蓄满产流:在南方湿润地区或北方多雨季节,流域蓄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很容易达到饱和,它不仅产生地表径流,而且下渗水量中不全是损

11、失,其中一部分成为地下径流,所以产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2)超渗产流:在北方干旱地区或南方少雨季节,流域蓄水较少,地下水埋藏较深,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达不到饱和,下渗水量全部属于损失,不形成地下径流,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超渗雨,形成地面径流。汇流在流域面积上,降雨产生地面水流汇向低处的现象。流域汇流包括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两个阶段。降雨充满地面坑洼后,便开始沿坡面流动叫做坡地汇(漫)流。它是由无数股彼此时合时分的细小水流所组成的,通常没有明显和固定的槽形,其漫流的路径往往不出数百米,汇流历时也较短。坡地上的雨水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槽,河槽水位上涨,水流沿槽下泄,沿程经河槽调

12、河槽调蓄,至出口断面流出,叫做河槽汇流。通常河槽汇流路程远,历时长,达几小时到几十个小时,所以流域汇流以河槽(网)汇流为主。河槽调蓄 河槽对水流所起的调蓄作用。当水流沿槽下泄,在运动过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汇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后,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断泄流出来,恰如水库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样。这种调节作用一般还可从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过程线的对比中看到。生态用水 是指动物、植物能够保持正常生存状态所需要的水。地下水出现严重漏斗造成地面下陷、海水入侵状态,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环境用水 一是指保持水体自净能力的用水(河道内环境用水);二是指河道外的城镇绿化用水、防护林草用水等以植物需

13、水为主的环境用水;同时应包括湿地、湖泊、城镇河湖补给水等。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的动态水量,一般用还原后的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水资源总量 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顾表和地下的产水总量。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河川径流量中的基流部分是由地下水补给的,而地下水补给量中又有一部分来源于地表水入渗,因此计算水资源总量时,应扣除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计算部分。供水工程 指为社会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用水的所有水利工程。按类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地下水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微咸水利利用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等。设计供水能力 供水能力是指水利工程系

14、统在一组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最大供水量,与来水条件、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用调度方式有关。现状供水能力 根据来水条件,供水工程系统在考虑工程状态变化和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以及相应的调度运用规划情况下所得到的与设计供水能力具有相同保证率的供水量称之为现状供水能力。供水工程效率 现状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之比称为供水工程效率。耗水率 耗水率是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牧畜饮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耗水率为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水平的重要特征指标。耗水率可根据灌溉试验、灌区水量平衡、工厂水量平衡测试、废污

15、水排放量监测和典型调查等有关资料估算。供水量 供水量是指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工程设计根据需水要求可提供的水量。可供水量 可供水量分为单项工程可供水量与区域可供水量。一般来说,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工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补偿和调节作用,区域可供水量不是区域内各单项工程可供水量单相加之和。区域可供水量是由新增工程与原有工程所组成的供水系统,根据规划水平年的需水要求,经过调节计算后得出。区域可供水量 区域可供水量是由若干个单项工程、计算单元的可供水量组成。区域可供水量,一般通过建立区域可供水量预测模型进行。在每个计算区域内,将存在相互联系的各类水利工程组成一个供水系统,按一定的原则和运行方式联合调算。联合调算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供水量。对于区域内其他不存在相互联系的工程则按单项工程方法计算。可供水量计算主要采用典型年法,来水系列资料比较完整的区域,也有采用长系列调算法进行可供水量计算。下垫面因素 降水落至地面后,在形成径流的过程中受到地面上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植被、土壤、地质)和河系特征(河长、河网密度、水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