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建武 质量控制第十一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42818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4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建武 质量控制第十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建武 质量控制第十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建武 质量控制第十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建武 质量控制第十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建武 质量控制第十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建武 质量控制第十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陈建武 质量控制第十一章(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 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概述 11.2 并行工程 11.3 精益生产 11.4 敏捷制造 11.5 虚拟制造 11.6 成组技术,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概述 1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11.1.2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创立基点及战略目标 11.1.3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的管理,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资本主义社会等漫长的历史,但制造业及制造系统生产模式却始终处于手工制作的水平,19世纪初以来,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 (1)手工与单件生产方式。 (2)大批量生产方式。 (3)柔性自动化生产方式。 (4)高效、敏捷与集成经营生产方式。,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1)手工与单件生产方式。 从1765年瓦特蒸汽动力机的发明,促使制造业取得革命化的变化,引发了工业革命,出现了工场式的制造厂,从手工业到机器作业,从作坊到批量生产,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揭开了近代工业化大

3、生产的序幕。其基本特征是: 采用手动操作的通用机床,按用户要求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可靠性和一致性不能得到保证。 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低。 生产者是拥有机器的作坊业主。 工厂组织结构松散,管理层次简单。,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2)大批量生产方式。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E.惠特尼提出“互换性”与大批量生产,Oliwer 埃文斯将传送带引入生产系统, F.W.泰罗的“科学管理”, H.福特开创的汽车装配自动流水生产线,使制造业开始了第一次生产方式的转换,这种模式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4、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产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成为各国仿效的生产方式。这一时期自动化技术的特点是:加工实现了部分或全部“自动化”,但完成某一项具体的加工任务,其工艺路径、加工尺寸、工具设置等,均需事先由人设定调试。而一旦设定调试完毕,整个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便不再变化,只能加工某一种固定的产品。因此,这种自动化技术可以称之为“刚性自动化技术”。其主要特征是: 实行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管理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 采用移动式的装配线和高效的专用设备。 实行纵向一体化管理,把一切与最终产品相关的工作都归并到厂内自制。,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1 制造业生产

5、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3)柔性自动化生产方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刚性自动化的不足:劳动分工过于细化,导致大量功能障碍;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低;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了臃肿官僚的“大而全”的塔形多层体制。 面对市场的多变性和顾客的个性化、产品品种和工艺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动态性,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生产方式,提高工业企业的柔性和生产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柔性自动化技术”。采用“柔性自动化技术”的生产线不仅能够自动地“做”,而且一旦加工目标确定,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当今机械制造业适应市场动态需求,

6、加速产品更新的主要手段。采用柔性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和交货期、大幅度降低成本,因而是各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3)柔性自动化生产方式。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揭开了柔性自动化的序幕;1958年研制成功“自动换刀镗铣加工中心”;1962年在数控技术基础上,研制成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仓库和自动导引小车;1966年出现了用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集中控制多台数控机床的“计算机

7、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系统;1968年英国莫林公司和美国辛辛那提公司建造了第一台由计算机集中控制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定名为柔性制造系统;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各种微型机数控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柔性生产线和自动化工厂。 以上这些技术进步和发展,标志着柔性生产的开始。与刚性自动化的工序分散,固定节拍和流水生产的特征相反,柔性自动化的共同特征是:工序相对集中,没有固定的节拍,物料的非顺序输送;将高效率和高柔性融于一体,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强灵活性和适应性。,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1

8、.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4)高效、敏捷与集成经营生产方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繁荣与停滞、衰退交替出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使得现代企业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消费者行为更加具有选择性,产品需求朝着多样化发展。 市场对产品性能、质量要求更高,使得产品寿命缩短。 国际合作成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势头。 竞争日趋激烈。 技术的迅猛发展。,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4)高效、敏捷与集成经营生产方式。 为此,有关制造模式的新概念应运

9、而生,例如: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这些新方法的出现,彻底动摇了原有的管理理论和生产方式,形成鲜明的管理特点。 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变为分布式扁平的网络结构。 由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转变为并行工作方式。 制造系统的策略将集中在灵活组织社会资源,企业从按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转变为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组织形式。 质量是企业尊严和品牌价值的起点,在竞争策略上形成快速响应市场的制胜法宝。 企业之间从单纯竞争走向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的路子。 技术创新成为新时期企业竞争的焦点。 两百多年来,“技

10、术推动”和“市场牵引”对制造生产模式的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及产生背景 2. 制造业生产模式产生的背景。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是使制造业摆脱困境的有利契机。人们期望依靠制造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来解决问题,以单项的先进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物料需求计划MRP、通用技术GT、并行工程CE、柔性制造系统FMS等)和全面质量管理(TQC)作为工具与手段,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赢得供货时间。单项先进制造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相应市场

11、的灵活性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而且,巨额投资和实际效果形成了强烈反差,其中,以国内外应用MFS的教训最为深刻。至此,人们才意识到问题不在具体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本身,而是因为它们仍在大批量生产模式的旧框架之中。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就是在对大批量生产模式的质疑、反思和扬弃中应运而生的。,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2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创立基点及战略目标 1.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的创立基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适应市场新形势提供了可能性,工业发达国家进一步重视制造系统理论的研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模式,如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精益生产(LP)、敏捷生产(AM)

12、、并行工程(CE)、全能制造系统(HMS)、经营程序再造(BPR)等等。 制造系统的各种模式,既然有其相同的目标或目的,必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能力。因此,在研究或借鉴制造系统诸模式时,必须注意研究其依赖的条件,并根据自身情况而有所变异。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将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种资源、过程与组织进行一体化的并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集成经营。通过集成,使企业获得精细、敏捷、优质与高效的特征,以适应环境变化对质量、成本、服务及速度的新要求。,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2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创立基点及战略目标 1.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的创立基点。 事实上

13、,技术、组织与人三大资源集成,构成了现代企业制造生产方式的基石,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中,目前受到普遍重视的模式有: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为能实现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从几种途径入手:制造技术、人的作用和制造组织;所依赖的手段主要是投资和创新。由图11-1,可以看出它们的特点与区别。 制造技术 人的作用 制造组织 图11-1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创立的基点与途径,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2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创立基点及战略目标 2. 制造系统的工程属性和经济属性。 从工程的角度看,制造系统是一个由硬件、软件和人员构成的动态技术系统。它在物料、

14、信息和能量的流动过程中,将原材料转变成产品,如图11-2所示。 图11-2 制造系统的工程模型,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2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创立基点及战略目标 2. 制造系统的工程属性和经济属性。 从经济角度看,制造系统作为一个企业,是一个由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构成的动态经济系统,它在资金的流动过程中,使资产增值并获得收益,见图11-3。 图11-3 制造系统的经济模型,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2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创立基点及战略目标 2. 制造系统的工程属性和经济属性。 在制造系统的工程和经济的两方面属性中,经

15、济属性是最根本的属性。即:工程属性服从于经济属性的要求。一个从工程属性来看技术性能很好,但从经济属性是亏损的制造系统,绝不是一个成功的制造系统。 在一个企业中,制造系统运营的主要形式,是实现资金与产品的互相转化,使其工程和经济两方面属性紧密联系起来。在经济、政策、法规以及社会效益等环境的约束条件下,持续地、最快最多地获得利润。为此,必须尽量增加销售额,同时尽力降低成本。,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2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创立基点及战略目标 3. 运营目标对制造系统的功能要求。 先进制造生产方式的新模式虽然在考虑问题的层次、范围、角度和具体实施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

16、其目标却是一致的,其根本的运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实现此目标,应着力具备并提高4种能力。 时间竞争能力:产品上市快,生产周期短,交货及时。 质量竞争能力:产品不仅可靠性高,而且用户满意。 价格竞争能力:产品生产成本低,销售价格适中。 创新竞争能力:产品有特色,生产有柔性,竞争有策略。,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2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创立基点及战略目标 4. 现代市场模式的战略目标。 对比传统制造生产模式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出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主要战略目标及共性。 (1)首要目标:获取生产有效性。 (2)基本制造原则:制造资源集成。 (3)经济性:源于制造资源的快速有效集成。 (4)着眼于组织创新和人的因素发挥。 (5)重视发挥新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的作用。,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概况,11.1.3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的管理 任何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均有其创新和继承,个性和共性两个侧面,制造系统也不例外,它虽有创新却继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