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5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36309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5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5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5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5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5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5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5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经济发展涉及经济结构转变,经济质量改善和经济总量的扩张;涉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等。本章主要阐述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测度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5.1 工业化的测度与分析,15.2 城镇化的测度与分析,15.3 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15.4 农业贡献的测度与效应分析,第15章 经济发展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15.1 工业化的测度与分析 15.1.1 工业化的内涵 工业化是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

2、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过程。工业化不仅局限于工业部门,而且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化表现为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生产过程、经济组织、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工业化具有以下特征。 (1) 工业化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2) 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亦即包含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3) 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会不断向产业非农化演变。表现在第一产业(农业

3、)增加值的绝对值会上升,但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会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会上升,但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趋于稳定,然后逐步下降 (4)在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结构会不断向就业非农化演变。三次产业的结构将由最初的“一、二、三”演变为“二、三、一”,并最终变为“三、二、一”,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5)工业生产过程和结构会产生突破性的变革。一是工业的重工业化水平逐渐降低;二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水平将逐步提升; 三是工业的技术集约化水平将逐步提高,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15.1.2 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1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资深经

4、济学教授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把工业化看作是广义的“经济结构转变”。他根据多国模型的标准化模式,将经济结构转变划分为农业社会、准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和六个时期(最初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和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划分标准表15-1)。 2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经验性学说.该定理把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大产业。经过大样本观察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见表15-2)。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

5、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3.工业内部结构演化理论 工业结构演化理论是从工业内部结构演化分析出发,认为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结构的演化一般要经历重工业化、高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三个阶段。产业结构演变一般具有下列趋势和规律:(1)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 ;(2)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3)三次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 ;(4)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具有可塑性。,4. 新型工业化理论 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

6、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概括。这一理论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1)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强调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即各经济主体应通过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广泛推行清洁文明的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2)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创新型的工业化。强调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并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3)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统一的工业化。强调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7、,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 (4)新型工业化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强调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和知识的作用,应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应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5)新型工业化是效益高效型的工业化。强调各经济主体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符合市场需求,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核心,新型工业化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15.1.3 工业化的综合测度 1工业化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工业化的综合测度应构建包括评

8、价模块划分和评价指标设置在内的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新型工业化综合测度来看,评价模块可划分经济发展、结构转换、科技进步、信息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等8个方面;其中每个评价模块又可设置若干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为了简化评价的工作量,亦可不设置评价模块,而是直接选择若干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工业化的综合测度。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和程度的统计指标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有: 1.人均GDP(元) 2.人口城镇化率% 3.产业非农化率% 4.就业非农化率% 5.狭义工业化率% 6.重工业产值比重% 7.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8.信息制

9、造业增加值占GDP% 9.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0.综合能耗GDP产出系数,2工业化综合测度的方法 工业化综合水平通常采用工业化综合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即首先选择若干能够反映工业化水平高低的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作为工业化综合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统计学中的平均综合指数法公式,先求各评价指标的个体指数,然后,加权平均法测度工业化综合指数(IDI)。测度公式为 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工业化的各个主要方面,评价指标应有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都采用正指标。 (2)权数W的确定应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设计的,权数之和

10、应等于100。 (3)当测度公式中的为基期水平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工业化综合动态指数;当为工业化目标值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指数;当为比较基准值(全国平均值或先进水平值)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区域性的工业化综合比较指数。 (4)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和评价,除了测度工业化综合指数之外,还可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15.1.4 中国工业化的实证分析 1中国工业化的综合测度 中国工业化的综合测度主要是从全国的角度来考察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动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这种分析可构建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指数、工业化综合动态指数或综合比较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亦可选择主

11、要评价指标进行动态分析或国际比较分析。 【例15.1】到2007年止,我国工业化已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重工业化的特征很明显,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和城镇化的程度显著提高。工业化的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技术工业比重还不高,工业化质量仍有待提高。 2中国工业化的区域聚类分析 工业化的区域聚类分析主要是考察不同省市区工业化发展的协调性或均衡性, 分析时,可选择人均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可从人均GDP和三次产业结构分布的类型中考察不同省市区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协调性或均衡性。 【例15.2】我国31个省市区的工业化发展的程度是不同的,省市区之间的协调性或均衡性不

12、强,其主要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别过大,人均GDP越高的省市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小,产业非农化率越高。,15.2 城镇化的测度与分析 15.2.1 城市与城镇化的内涵 1. 城市的特征 城市是指一个主要由非农业活动人口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人们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域。城市具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城市具有相对庞大集中的人口规模和密度。20世纪国际上通行的城市人口规模最低标准是2000人以上,并且把20万人以下定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第二,城市对国民经济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聚集能力,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占绝大的比率。 第三,

13、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与进步的聚集栽体,是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地域。 第四,城市大多是行政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品聚散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等等。 2. 城镇化的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 是人口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以及城乡空间和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城镇化率逐步提高); 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 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15.2.2 城镇化的综合测度 城镇化综合水平通常采用城镇化指数模型进行

14、测度。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权数和选择比较基准三个基本问题,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相同。其中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尽可能涵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产业和就业非农化、市场城镇化、消费和投资城镇化等方面,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指标,其权数应大一些。 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相互关联的, 城镇化和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是通用的。 1.人均GDP(元) 2.人口城镇化率% 3.产业非农化率% 4.就业非农化率% 5.县以上零售额比重% 6.城镇居民最终消费比重(%) 7.城镇投资占总投资(%) 8.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平米) 【例15.3】我国主要年份城镇化综合指数

15、的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实现程度指数由1990年的38.2%提高到2007年的76.8%;从城镇化综合环比动态指数来看, 不同时期的城镇化综合环比发展速度虽然不同,但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其中2007年比2006年提高6。7个百分点。从城镇化综合定基动态指数来看, 2007年为1990年的468.1%,平均每年提高9.5个百分点。一般来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的幅度会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15.2.3 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的测 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两个车轮, 他们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首

16、先.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城镇化的加速器; 其次,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和载体;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最后,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工业化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二者之间互动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就业非农化的效应上。如果把城镇化率看作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 把产业非农化率看作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那么,就业非农化率就是城镇化率与产业非农化率的交集。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赖城镇化解决劳动力的供给问题和产业结构转换问题;而要实现城镇化,必须依赖工业化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和市场问题. 要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协调发展,必须使城镇化率、就业非农化率和产业非农化率保持合适的协调的比例关系。就业非农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工业化的核心和关键 见图5-1. 2. 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的测定 在于揭示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怎样共同决定人均GDP、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工业化和城镇化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