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PPT (2) 第1章绪论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27361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PPT (2) 第1章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组织行为学PPT (2) 第1章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组织行为学PPT (2) 第1章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组织行为学PPT (2) 第1章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组织行为学PPT (2) 第1章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PPT (2) 第1章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PPT (2) 第1章绪论(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5/25,1,第1章绪论,唐雄山制作,2019/5/25,2,本章结构,2019/5/25,3,1.1组织概述,1.1.1对组织的理解 汉语中的组织:吕氏春秋先己高诱注:“夫组织之匠,成文于手。”辽史食货志:“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 英语的组织:organs; organization; organize ;,2019/5/25,4,尽管organization是一个人造之物,一旦它形成,它便具有了生命与活力。 第一,组织是由具有生命与活力的人构成的。 第二,从组织本性(或称组织人性)来看,组织就像一个完整的人一样,具有生存欲、占有欲、责任心、义务感、同情怜悯心、爱美之心、嫉妒心、

2、报复心、好奇心、好斗心、惰性,等等。在不同的情景与时空之中,组织本性诸要素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与形态,2019/5/25,5,第三,组织有特定目标。组织的生存欲、占有欲等决定了组织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标。 第四,组织有一定的边界。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地盘”或根据地 第五,组织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体系。这个相互协作的体系包括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2019/5/25,6,1.1.2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 1.三个层次的公共组织 2.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之间的区别 第一,二者活动的目的不同。 第二,二者提供的物品服务不同。 第三,二者活动的依据不同。

3、,2019/5/25,7,3.从“公共”与“社会”来理解公共组织,2019/5/25,8,1.1.3组织的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 (1)人员 (2)经费 (3)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 (1)目标 (2)机构设置,2019/5/25,9,(3)权责体系 (4)组织文化 (5)运行程序 (6)组织规范 (7)人性组合形态,2019/5/25,10,1.2组织理论演变 1.2.1政治人组织理论 政治人组织理论的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他认为,人是一个政治性动物,人聚集在一起就要进行政治权力的争夺与分配,形成政治权力的等级与组织。,2019/5/25,11,1.2.2 经济人组织理论 亚当斯密

4、在其著名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观点,经济人组织理论取代了政治人组织理论的主导地位。 按照经济人组织理论的观点,人是一个经济性动物,对经济利益的争夺在人性的组合形态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经济权益的取得决定了其它特权的取得。人聚集中一起就要按照经济权力的大小构成一个经济性组织,这种经济性组织进行经济性生产,创造、扩大经济收益,并对新产生的经济收益进行分配。,2019/5/25,12,1.2.3社会人组织理论 社会人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奥、马斯洛与巴纳德。 梅奥认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也就是说,人不仅有经济上的需要,不仅需要钱,同时也需要朋友、友爱、关怀、被关怀、同情、被同情

5、、被理解、被欣赏。人们进入某个组织的动机已经多元化,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组织的根本目的不是对人施以牢固的控制,而是要尽可能全面满足组织成员的合理需要。,2019/5/25,13,1.2.4文化人组织理论 在梅奥提出社会人的观点不久,德国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年)于1944年出版了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提出文化人的假设。他认为,人类除了与其他生物都具有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人类还存在第三个系统“符号系统”。有了它,人类就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中一个符号宇宙之中。,2019/5/25,14,人是文化的产物,各类组织也是文化的产物,其本身也是文化。个体与组织离

6、开了文化就不能生存与发展。 组织的扩张主要依靠文化的扩张. 在文化人时代,大学强则国家强,2019/5/25,15,随着组织活动范围的国际化,如何理解、学习、利用不同类型的文化就成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文化人观念在组织理论中的具体运用与发展。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组织必须有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反思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这七大能力构成组织建立知识库的能力。但是,这还不够,因为组织即是一封闭的体系,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必须不断地从组织外部获得能量,并将自己的能量向外输出,因此,组织还必须具有第八大能力:知识输入与输出能力。,2019/5/25

7、,16,1.2.5生态系统组织理论 生态系统组织理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生态系统组织理论的观点,组织与组织成员都是一个生态系统。,2019/5/25,17,1.2.6政治人与经济人的较量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是政治人,也是经济人,因为我们需要政治权力,也需要经济财富。只不过对这两者我们有所侧重。政治人、经济人不仅在我们的本性内部在进行较量,在我们本性的外部也在进行较量,2019/5/25,18,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经济人、经济组织、经济势力过度扩张的结果,例如,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1998年的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等。同样,每一次政治危机、文化

8、危机都是政治人(政治组织、政治势力)与文化人(文化组织、文化势力)过度扩张的结果。,2019/5/25,19,从西方来看,公共组织理论就是政治人与经济人相互较量的结果,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其目的,也是其特点就是:政治活动、政治事物、政治组织与政治思想的非政治化;经济活动、经济事物、经济组织与经济思想的非经济化,即将本来属于两者某些部分抽离出来,使之具有超越性,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非政治化”与“非经济化”是相对而言的。在理论上与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并不存在绝对的“非政治化”与“非经济化”。 到目前为止,公共组织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19/5

9、/25,20,1.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创建。1962年布坎南与塔洛克发表了同意的计算。1969年布坎南与塔洛克在弗吉尼亚工艺学院创建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并出版了公共选择期刊。,2019/5/25,21,2.国有化与非国有化运动 3.企业家政府理论 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这是经济人思想与政治人思想在微观领域互相渗透的必须趋势。 奥斯本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缔造者。1992年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合作出版了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提出了“政府企业化”的观点,其重点与核心在于将政府部门视为企业,将政府部门服务的对象视为企业的顾客。,2019

10、/5/25,22,1.2.7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一,四者都源于人性,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人性依据。 第二,四者各自有作用的领域 。 第三,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四者是平等的。 第四,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与互相渗透,四者构成庞大的社会体系。 第五,任何一方的过度扩张都会引起整个社会体系的危机,都会造成灾难,其它各方也会借机进行反击,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019/5/25,23,1.3组织行为学 1.3.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 1.3.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3.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11、系统分析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有两个基本的要点: 第一,将组织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2019/5/25,24,第二,将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有机生态系统,它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换物质与信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动态地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要运用一系列的具体的科学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自然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等。,2019/5/25,25,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解释。 第二,预测。预测的功能是防止与疏导,这一点只有通过研究组织的认知结构、人性组合形态、心理状态、行为模式才能做到,2019/5/25,26,第三,控制。控制的功能

12、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将组织成员及组织的行为控制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控制在人们的承受限度之内;二引导是组织成员及组织按照组织的宗旨、组织目标、组织制度进行行为。 第四,塑造理想的组织人性(本性)组合形态,进而塑造理想的组织行为模式。,2019/5/25,27,1.3.4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 第一,组织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它有自己的本性 第二,在管理过程中,不存在“最好的组织形式与结构”,也不存在“最好的管理方法与模式”。 第三,组织行为学要对技术进步做出回应。,2019/5/25,28,第四,组织行为学必须坚持全球视角。 第五,组织行为学关注多样化、差异化潮流,如工作场所存在更多的女性、种族,伦理的多样化,年龄多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