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总论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418753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总论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药理总论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药理总论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药理总论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药理总论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总论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总论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药物药物是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某些特殊用途(如避孕、堕胎等)的物质。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适应症)等。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改善疾病症状。如用阿司匹林和苯巴比妥钠处理大叶性肺炎之高热惊厥,以缓解或解脱这些症状对病人带来的痛苦甚至生命的危害。药物依赖性是指麻醉药品如阿片类等和精神药品长期使用或滥用后,机体对药物产生了心理依赖和身体依赖的情况。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 /ED50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愈大愈安全。副作用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作用。产生的基础是药物选择性低。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作用,一

2、般给病人带来轻微的不舒适或痛苦,是可恢复的功能改变。随临床用途不同,治疗作用与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痛苦的有害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一般情况不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避免。受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蛋白或脂蛋白),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与之选择性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受体激动剂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产生药理效应。被动转运被动转运(顺流转运):特点:顺浓度差、不耗能、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抑制的影响,两侧浓度平衡时,

3、转运即停止。肝药酶肝药酶的特点:选择性低(转化脂溶性药物)、活性有限、变异性大、活性易受药物影响。药酶诱导剂能促进肝药酶合成、活性提高,使自身或它药代谢加快,疗效降低的药物,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利福平等。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F,生物有效度)F=A/D100%。生物利用度还包括吸收速度,达峰时间是参考指标。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与排泄的重要过程。稳态血药浓度在一级动力学中,每次用药量和用药间隔时间均相等,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先呈锯齿形逐渐上升,随着逐渐趋于平衡。当给药量与机体消除量几乎达到相等时,锯齿形曲线则维持在某一水平范围内波动,即到达稳态血

4、药浓度(Css),又称坪浓度。个体差异在广大群体中,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相同剂量的反应可以不同,效应有异或产生同等效应。在不同人体,同一药物所需剂量并不相同,这种差异通常称为个体差异。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即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的被动扩散。是指脂溶性药物溶于膜的脂质层而完成的扩散过程,药物的脂溶性愈高,扩散也愈快,是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首过消除 有些药物口服后,通过胃肠粘膜及肝脏时极易受代谢破坏,使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有所减少,药效降低,称为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及其制剂经过首关消除过程后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和速度,药物与赋形剂理化性质

5、及其加工不同,均能影响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AF100%D为口服药物量,A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还可以用“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来进行计算:AUCpoF(%)100%(绝对生物利用度)AUCiv试药AUCF(%)100%(相对生物利用度)标准药AUC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药物的消除速率(dc/dt)与血药浓度(C)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比例相等,又称恒比消除。绝大多数药物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分)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 A ) A.治疗作用 B.不良反应 C.副作用 D.毒性作用 E.变态反应 治疗量(常用量)为:( E ) A.等于最小

6、有效量 B.大于最小有效量 C.等于极量 D.小于极量 E.介于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 药物的适应症主要取决于:( E ) A.药物作用的强度 B.药物作用的机理 C.药物作用的副作用 D.药物的毒性作用 E.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第一关卡效应主要出现在哪种给药途径: ( D ) A.气雾吸入 B.舌下含服 C.皮下注射 D.口服 E.静注反复多次用药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 E ) A.习惯性 B.成瘾性 C.耐药性 D.依赖性 E.耐受性药物作用的二重性是: ( D ) 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C.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 D.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7、属于后遗效应的是: ( E ) A.磺胺引起的皮疹 B.地高辛引起的心律失常 C.呋塞米(速尿)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D.保泰松引起的肝肾损伤 E.苯巴比妥催眠后次晨的宿醉现象 内在活性是: ( B ) 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 B.药物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C.药物识别受体的能力 D.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E.药物阻断受体的能力双香豆素与下列哪种药合用时应加大剂量: ( B ) A.阿司匹林 B.苯巴比妥 C.氯霉素D.苯肾上腺素E.毒毛旋花子甙某药的量效曲线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平行右移,提示: ( E ) A.作用点改变 B.作用机制改变 C.作用性质改变 D.最大效应改变 E.作用强度改变大

8、多数药物的排泄通过: ( E )A.汗腺 B.肠道 C.胆道 D.呼吸道 E.肾脏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 ( E )A.心脏 B.肺脏 C.肾脏 D.肠壁 E.肝脏乳汁偏酸性,容易从乳汁排泄的药物是: ( B )A.弱酸性药物 B.弱碱性药物 C.中性药物D.所有的药物 E.易解离的药物对病情紧急的病人,应采用哪种给药方式: ( D )A.口服 B.肌内注射 C.皮下注射 D.静脉注射 E.灌肠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B )A.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B.首剂加倍C.每隔二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D.增加给药次数E.每隔半一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苯巴比妥钠在碱性尿中:( D ) A

9、.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E.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有关口服给药的错误描述是: ( B ) A.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B.多数药物口服方便有效,吸收快 C.不宜于首过消除高的药物 D.不适于昏迷病人 E.不适于对胃刺激性大的药物副作用产生的基础是:( D ) A.药物安全范围小 B.用药时间过久 C.病人肝肾功能不良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用药剂量过大药物与血浆蛋合后将会发生: ( C ) A.作用增强 B.代谢加快 C.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D.排泄加快 E.转运加快一胆绞痛病人,用阿托品解痉后出现

10、口干、心悸等反应,这种反应称为: ( D ) A.后遗效应 B.继发作用 C.毒性反应 D.副作用 E.过敏反应参与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是: ( B ) A.胆碱乙酰化酶 B.肝微粒体酶 C.胆碱脂酶 D.单胺氧化酶 E.溶酶体酶二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竞争性结合,可使: ( B ) A.结合率高的药物活性增强 B.结合率低的药物活性增强 C.结合率低的药物活性减弱 D.结合率高的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短E.对二药活性无影响体液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是由于改变了药物的: (D)A.水脂性 B.脂溶性C.pKa D.解离度E.溶解度适应症主要取决于( E ) A.药物作用的强度 B.药物作用的机理 C

11、.药物作用的副作用 D.药物的毒性作用 E.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首剂加倍的目的是为了( A )A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B使血药浓度继持高水平C增强药理作用 D延长药物半衰期E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不良反应不包括( C )A副作用 B变态反应 C戒断效应 D后遗效应 E继发反应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4分)可以避免首过消除的给药途径有( CE )A口服 B吸入 C舌下含服 D灌肠 E肌内注射有关副作用的正确描述是( ADE )A.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B.用药时间过久引起的 C.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D.在治疗剂量出现,用药后给病人带来的不舒适的反应E.副作用较轻,停药后可消失有关药酶的正确叙述

12、是 BCDEA.是专门促进进入体内异物的转化 B.专一性低 C.主要分布在肝脏D.个体差异大 E.活性有限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BCEA.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B.不能在外周组织分布 C.代谢减慢D.排泄加快 E.不易进入中枢神经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因素有 ABCEA.分子量 B.解离度 C.脂溶性 D.载体密度 E.膜两侧药物浓度通过半衰期可以了解 ACDEA.给药间隔时间 B.在一定时间内药物消除的绝对量 C.连续多次给药,血药浓度达到基本稳定所需的时间 D.单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的时间 E.比较药物的消除速度药物消除途径有 BCDEA.肝肠循环 B.肝脏生物转化 C.肾脏排泄 D.经肺呼出 E.随汗排泄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可能出现 ABCDEA.药理活性降低 B.药理活性增强 C.水溶性升高 D.极性增加 E.失去药理活性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ABCDEA.后遗效应 B.变态反应 C.副作用 D.毒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