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94156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选】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选】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选】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选】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部分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二) 质量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 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 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 执事之选, 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 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

2、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 为人

3、师 者也。夫以小邑得 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 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 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解析: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

4、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A 项,前者为副词“才” ;后者为连词, “却、竟 ”。B 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就”。C 项,前者可译为“凭借” ;后者可 译为“趁机” 。D 项,前者为连词,表目的关系;后者为介词, “用” 。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

5、才。解析:B 项, 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说的是“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 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答案:B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译文: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译文: 答案:(1)大概用来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 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参考译文:国家一天都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也一天都不能没有。古时候把天下的田

6、地用井田制来管理,而乡里的学校、国家的学校的制度在 这基础 上建立了起来。这样,士大夫们早晚看到的听到的,无外乎是些用来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熟悉的内容一定是仁义道德,所学的知识也一定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展示。忽然有一天,要是被选去担任公卿、大夫等各级官员,那么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是事先确定了的。那些被选做后备官员的人,他们施展的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 训练演习后才能够做好。后世没有实行井田制,而学校也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废弃了。大概用来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求学的人聚居在一起,那些当老师做学生的,也只是谈些文字,讲讲章法而已。国家衰败时间长了,各地的学校也被废弃了,人们

7、就兴建庙宇来祭祀孔子。大概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近代的情况也是 这样吧。现在皇帝在位多年了,他很重 视整顿法纪,并且改 变了近些年来那些不正确的做法。在这个时候,学校渐渐地在全国各地 兴办了起来。不 过,还是规定:“一个州的学生满两百人,才能够办学校。 ”在这个时候,慈溪的士人还不能在学校读书 ,人们依旧修建孔庙。随后,孔庙又被毁坏了,没有被修复。县令刘在中先生向州官说, 让百姓出钱,打算修复孔庙,但没来得及办这件事就离任了。之后,林肇来到此地,他说:“古代兴办学校的原因,我无法弄懂,但他们办学校的方法我不能不遵循。既然这样,我的百姓在 这里不可以没有教育。 ”于是就利用百姓的钱兴建了孔子

8、庙,并且整理 庙宇四周,在那里修建校舍 讲 堂,带领全县的子弟,请杜醇先生担任他们的老师,兴办学校。林先生本来是贤能的县令,慈溪是个小地方,没有珍贵的物产、奢侈工巧的物品吸引各地游民商贩来此。田地、桑树这 些东西,可以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患。没有游民商 贩,所以这里的风俗单纯而不芜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人 们不会 轻易触犯刑律,容易治理。我看到的这里的士人,也大多英俊有才 华,容易成功。杜先生,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 识与品行均可做人们的老师。凭借一个小县 城,得到 贤明的县令,又得到适合担任人们教师的人做学校的老师,来纯化容易治理的风俗,从而培养英俊有才华的容易成才的学子,虽然受到法律的

9、制约、形势的限制,不能够完全像古代那 样去做,但我 坚信,这里的教育一定会成功,良好的社会 风气一定能够形成。教育可以美化 风俗,即使 这样,也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而现在的县令,看情形是不能够长久做下去的。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 ,在 这种情况下,( 我) 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送何太虚北游序(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 ”,何以游 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 卫复归于鲁,而后雅

10、、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 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注 而已。若夫山川 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 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 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 则士何可以不游也?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 摇

11、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 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 颖敏之资,刻 厉 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 尝 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 时所谓举子业, 则曰:“吾能文! ”阖门称雄,矜己自大,醯瓮之鸡、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

1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 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逮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之类 卷三十四有删改)注衷:善。彝:常,即 规律、本性。 “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 适:到去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 ,满足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解析:矜:夸耀。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Erro

13、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C 项均为介词,前者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后者表对象,可译为“向,对” ;A 项均相当于介词“于” ,可译为“ 在” ;B 项均为副词,都可译为“尚且” ,表让步关系;D 项均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答案:C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 ”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 ,才能开阔视野,广其学识。C.作者强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

14、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解析:B 项“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 的老氏之学”在文中无依据。答案:B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译文: 答案:(1)交朋友的人,在一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就到全国去( 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能满足,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 );(如果) 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 关键词:“友” “足”)(2)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 关键词:“挟” “没”)参考译文:读书人应该出游吗?“不出门,就能知 晓天下的事理” ,为 什么要出游呢!读书人不应该出游吗?男子生下来射六支箭,表示有志于天地四方,为什么不应该出游呢?孔夫子,是具有上等智慧的人,(还)到周国询问有关礼仪的知识,到齐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