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41428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 【内容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再现部省略了副部主题,引起了作品是否采用奏鸣曲式的争论。文章探讨了虽然再现时省略了副部,但其总体结构仍属于奏鸣曲式范畴,且这种结构更加符合作品的叙事性要求,体现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实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奏鸣曲式省略副部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完整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但作品的初稿中只有“相爱”“抗婚”“投坟”三个段落,在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的建议下,才增加了“化蝶”这一段落。“化蝶”作为再现部,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实现了更为完整和富有逻辑性的结构,但同时也引起了关

2、于梁祝曲式结构的学术之争。 在典型的奏鸣曲式中,再现部应该分别再现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并实现调性的统一。而梁祝的再现部“化蝶”,只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部“爱情主题”,而省略了副部表现“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主题,这就使奏鸣曲式三原则:“对比、发展、统一”中的“统一”原则没得到实现。因此,在学术界有部分观点认为,梁祝的结构不能算是奏鸣曲式,如林菁在音乐的标题构思对音乐形式的影响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文中即持此观点;有些学者则更进一步提出,梁祝是采用了其他曲式结构的观点,如陈国权在“板式变速结构”与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一文中提出,梁祝是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板式-变速结构”;但更

3、多观点还是认为,梁祝的结构是奏鸣曲式或再现部省略副部的奏鸣曲式,如胡静波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谈梁祝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一文中,从曲式分析的角度入手阐明了这一观点。 一、“省略副部”屡见不鲜 典型的再现部是再现呈示部的内容。但再现部也可能有其他变化,包括压缩再现部,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还有再现时省略主部,如舒曼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有再现时省略副部,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瓦格纳的黎恩济序曲、莫扎特的伊多美内奥序曲。而对于“调性服从”的形式规则也常被打破,如哈恰图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再现时副部的调性不变,仍在呈示部所在的调上。 不可否认,省略副部对奏鸣曲式的结构是有影响的,正像杨

4、儒怀教授所指出的:“假如副部被省略,那么奏鸣曲式只能从乐曲的程式、体裁、使用部位等方面较间接地把原始的奏鸣曲式结构意图辨认出来,即便是这样,奏鸣曲式的整体结构布局也会受到变更的影响。”可见,省略副部使奏鸣曲式“走了形”,但即使“走了形”,也是建立在奏鸣曲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化,并没有脱离奏鸣曲式这一曲式结构。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对曲式结构进行局部的变化,这也是不乏先例的。所以,以“省略副部”这一点来断定梁祝不是奏鸣曲式,理由不很充分。 二、“省略副部”是叙事性的要求 再现部“化蝶”,根据叙事内容的需要,只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部爱情主题,省略了副部。在音乐内容上,再现部表现的是理想的天国,是非人间的幻境

5、,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双双飞翔在百花丛中,是爱情美满的理想象征,不再回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会再有副部愉快的现实生活,所以,副部也就没有再现的必要。这样,虽然造成了奏鸣曲式结构的不典型、不完整,但同时也成就了内容上的合理和完整,满足了作品叙事结构上的需要。 三、“省略副部”是民族性的体现 西方文化对美的观念首先就是空间布置,是形式关系。西方音乐也同样体现对空间、形式的追求,音乐中速度往往从属于曲式,曲式是组织音乐的根本框架。奏鸣曲式正是这种追求空间美和形式美的杰出产物,它依靠各部分的对比、展开、再现来构成音乐的进程,以调性及和声的进行逻辑构成对曲式结构的支持。依据“黄金分割定律”,奏鸣曲式的高

6、潮一般出现在0.618这一黄金分割点上,即展开部的结尾处。 和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美首先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国人的审美思维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中国传统音乐对过程的重视体现在依靠情节来铺叙,并通过速度、有规律的变化组织音乐的进程,强调旋律自身的延展,而调性、和声等因素对曲式结构一般没有影响,且中国传统音乐多具有以下特点:依据速度的增长、情绪的积累而推进,高潮位置除了可能在“黄金分割定律”的0.618位置外,多数在0.9-0.96处,这正是梁祝高潮部分所在的位置。所以,梁祝根据内容和音乐发展的需要,在再现部“省略副部”虽没有实现调性的统一,但符合中国音乐的发展规律和审美特点。作曲家虽

7、然借用了西方的奏鸣曲式,但没有囿于固定程式,而是根据中国文化的审美思维和中国音乐的进程特点,大胆变化,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这种变化也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完美结合。 四、“省略副部”实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 黑格尔曾说:“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把精神内容表现于声音及其复杂组合这种感性因素时,音乐才能把自己提升为真正的艺术。”可见,音乐的美不仅表现在形式的美妙组合与变化之中,同时还表现在其所蕴含的对社会生活的丰富而微妙的心理体验与感情态度之中,只有当形式与所表现的内容紧密结合,才能构成真正的音乐美。梁祝根据内容的需要,调整了曲式结构,虽然看似造成了形式上的不完美,却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

8、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进而创造了音乐审美的最佳意境。 梁祝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其曲式结构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古典协奏曲中最常使用的奏鸣曲式,但中国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审美标准、文学结构和戏曲音乐都对它的曲式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梁祝能够借用“他山之石”而不落窠臼,是其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里程碑式作品的重要因素。 注释: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235. 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文化的一次比较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68.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4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