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41006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厦门市 2017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文综历史 本试卷共 12 页,46 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选择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 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25.西汉宣帝开始实行互隐之法,公元前 66 年诏: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 有

2、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该法的实施 A.不利于定罪量刑的操作 B 推动了治国理念的转变 C.导致了伦理犯罪的增加 D.有助于家族社 会的发展 26.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 A.开发江南地区 B.加强控制地方 C.强化君主权威 D.顺应民族融合 27.永乐年间遣使下西洋, “招谕海番,贡献毕至“,民户承令转卖这些货物,因而“百姓充实,府藏 衍溢“。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海禁政策尚未施行 C.欧亚交流日趋频繁 B.下西洋旨在缓解财政危机 D.朝贡体系有助于商贸发展 28.表 2 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

3、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 A.艰难开启近代转型B.半殖民地色彩明显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D.华夷观念没有改变 29.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 “兼采欧化,以灌输国 2 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 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B 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 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3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制定了施政纲领、刑事法规、土地民事法规、 婚姻法规、诉讼制度、调解制度和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势力B.明确废除国民政府法制体系 C.人民司法制度开始建立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 3

4、1.1959 年到 1961 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 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全面优化经济结构B.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C.优先发展民生工业D.减少赤字稳定市场 32.公元前 6 世纪末至公元前 4 世纪晚期,雅典实行公益捐助制度,城邦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有 公民自愿承担,虽有人对该制度表达不满,但其仍长久存续。对该制度长久存续的合理解释是 A.财产等级决定了公民义务 B.抽签选举消弭了贫富鸿沟 C.公民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D.民主机制的发展尚未完善 33.1884 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提出的“人民代表法

5、案“获议会通过。农村中,除地主及租地人外, 年缴房租 10 英镑以上者也获得了选举权。该法案的实施 A.标志着圈地运动的终结B.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共识 C.改变了议会政治的性质D.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 34.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 4 倍以上。这 反映出当时苏联 A.农村存在瞒报问题 C.过度剥夺农业成果 B.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D.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35.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 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 80 年代迁人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本质上反映了 A.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C.跨国资本全球流

6、动B.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D.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非选择题共 11 题(含选考题) ,共 160 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题、第 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2 题一第 4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 材料一: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 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 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 户) “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

7、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 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 “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 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 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一一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材料二:民国时期,租佃形态主要有永佃和一般佃种两种。当时,一些买田办农场,办水电工程和 矿业、建筑业者,往往因田底和田面权的不统一而为难。其时民法规定:永佃权人不可将田面 转租他人。这成为地主在永佃田上增加租额的理由,破坏了以固定租额为前提的永佃权 一般佃种 形态下租佃关系不

8、太稳定,田主不仅以种种理由变换佃户,甚至大量提高地租。从总体看,1949 年以前,中国的租佃制度并没有全面进入单纯纳租关系阶段。 据李三谋民国前中期土地租佃关系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巧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制约租佃制发展的原因。 (10 分) 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存在不同的文化构成因素,所以必然形成西方文化内部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教权 与人文思想的冲突;基督教与科学思想的冲突;理性中心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冲突;个人自由与社会 统一

9、秩序的冲突;民族独立与一体化经济共同体的冲突等。这些内部冲突的存在,并非完全是不利 因素,西方历史上,这些文化的内在冲突,对社会发展曾经起了推动作用。 一一据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文化的内部冲突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从材料中选取两种冲突,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据) 。 请考生在第 44、45、46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4.(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三

10、省制度遭到破坏,政事堂会议逐渐失去决策 地位,皇帝直接参与的朝议制日益重要。肃宗时长安东内始置延英殿,每侍臣召对,则左右悉去, 4 故直言说议,尽得上达。“大凡大诛讨、建储、边防机要等大事,皇帝必召宰相至延英,君相同决。 延英议政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但若逢紧急事件过皆非时召见“, “延英宰相奏事,帝平可否。延英 殿专门商讨军国大政,其余庶政则由宰相在中书门下拟成熟状,经由皇帝画可而颁行。延英殿议政 时宰相间党同伐异,争吵不休。按例参与延英议政的宦官首脑枢密使掌“出纳帝命“,往往乘皇帝不 朝之机假传圣旨,恣行所肆。 一一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后期延英议政的特点。

11、(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后期的延英议政。 (9 分) 45.(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略) 46.(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8 年,宋子文就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任职伊始即对记者说:“现在收入每月仅二三百万, 支出须一千一百余万,相去甚远。同年 7 月,通过谈判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 ,规定中美以 前税率“应即撤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这是自北洋政府在华盛顿会议首次提 出收回关税自主权以来,中国政府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至 1930 年,宋子文分别与英、德、日等国 签订新关税条约。自此,中国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九一八事变后

12、,宋子文提议“军队进入满洲收复失地“。全面抗战开始,他公开表示“即使上 海和黄河以北均告不守,中国政府亦不愿与日本休战“。1940 年宋子文赴美国争取援助,被外界认 为是“最不知困窘最不怕疲倦的游说家。在他的建议下,开辟了“驼峰“航线,确保了大批援华物资 运抵中国。1943 年,经过其努力,基本取消了美、英在华治外法权。 一一摘编自王松宋子文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的背景。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抗战期间宋子文的主要活动。 (9 分) 5 厦门市 2017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 35

13、小题,每题 4 分,共 140 分。 24.B 25.D 26.B 27.D 28.A 29.A 30 .D 31.D 32.C 33.B 34.C 35 C 非选择题,共 160 分。 40.(25 分) (1)变化: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 ;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 ; 租佃契约关系发展;法律保障规范化。 (6 分) 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 发展;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9 分) (2)原因:近代工农业发展的冲击:租佃产权关系复杂化的限制;地主高额地

14、租加重对佃农的剥 削(阶级矛盾尖锐) ;超经济强制关系的束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的制约 (政局动荡)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的影响。 (10 分) 41.(12 分)评分标准: 一等(1210 分):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二等(97 分):论题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 比较清楚。 三等(64 分):论题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 本清楚。 四等(30 分):能够写出某一论题或未能写明论题,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 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44.(15 分

15、) ( 1 )特点:成为中枢决策中心;机制灵活;内容保密性强;皇帝直接参与,君臣共决;人治色彩浓 厚,存在制度缺陷。 (6 分) (2)评价:是中枢体制的重要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唐后期政治、军事和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 需要;进一步削弱了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削弱相权) ,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不能杜绝 朋党争斗和宦官专权,成为晚唐政治混乱的重要原因。 (9 分) 45.(15 分) (略) 6 46.(15 分) ( 1 )背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统一中国,欲树立自主形象;国民政府建立初期财政入不敷出;历 届政府和宋子文等外交家的努力;民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6 分) (2)评述:抗战初期,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背景下主张坚决抗日,态度弥足珍贵;积极争取 外部援助,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通过外交谈判,收回了部分国家利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体现了宋子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辞辛劳的优秀品质。 (9 分)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