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41000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43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云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云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玉溪一中玉溪一中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共计本次考试共计 150 分,考试时间共计分,考试时间共计 150 分钟,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2、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 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 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 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

3、忆里的“一幅画” ,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 “如何 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 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 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 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 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 筑物(学校、茶馆等) 、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

4、,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 2 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 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 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 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 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 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

5、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 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 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 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 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 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 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

6、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 B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己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 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 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 分) A 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 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段总说

7、,重申乡愁的作用。 C 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 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方法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3 分) A 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B 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 C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 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1C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

8、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 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 项, “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 要返回故乡”曲解文意,原文是“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 。B 项, “已经成 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 一幅画 ,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 。D 项“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无中生有, 原文只提到“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 。 2试题分析:B 项, “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不正确。本文在第二段提出问题 “如何让乡愁记忆成

9、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第一段只是对乡愁记忆的现状进行了阐释。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 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 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 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 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4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 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

10、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 项, “就 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不全面,第三段提到“坚持守住底线,保 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 源”等措施,第四段也提到“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 。另外, “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 形式”与原文不符,文中说的是“尊重地方文化特色”。 (二)文学类问题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万里长城万里长城 余光中 那天下午,心情本来平平静静。后来收到元月 3 日的时代周刊 ,翻着翻着,忽然瞥见一张 方方的图片,显示堪培拉和一票美国人站在万

11、里长城上。像是给谁当胸锤了一拳,他定睛再看一遍。 是长城。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到天边。是长城, 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 对区区一张照片,反应是那样的剧烈,他自己也感到很惊讶。万里长城又不是他的,至少,不 是他一个人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人,生在江南,柔橹声中多水多桥的江南。他的脚底从未踏过 江北的泥土,更别说见过长城。可是感觉里,长城是他的。几十年来,一直想抚摸想跪拜的一座遗 产,忽然为一双陌生而自莽的脚捷足先登,他的愤怒里有妒恨,也有羞辱。 他有一股冲劲,要写封信慰问长城。一回头,太太的梳妆镜叫住了他。镜中出现了一个中年人, 两个大陆的月色和一个岛

12、上的云在他眼中,霜已经下下来,在耳边。大陆会认得这个人吗?二十年 前告别大陆的,是一个黑发青睐的少年啊! 那位女职员接过信去,匆匆一瞥,然后忍住笑说: “这怎么行?地名都没有。 ” “那不是地名吗? ”他指指正面。 “万里长城?就这四个大字?”她的眉毛扬得更高了。 “告诉你,不行!连区号都没有一个, 怎么投递呢?何况,根本没有这个地名。 ” 5 其他的女职员全围过来看。大家似笑非笑地打量着他。其中一位女职员忍不住念起来。 “万里长城:我爱你。哎呀,这算写得什么信嘛?笑死这种情书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万里 长城在哪里?” “一封信,只有七个字。 ”另一位小姐说。 “恐怕是世界上最短的信了吧?” “才

13、不!”他吼起来。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信。可惜你们不懂!” 他从人丛中夺门逃出来,把众多的笑声留在邮局里。 “你们不懂!”他回过身去,挥拳一吼。 在冷冷的雨中,他梦游一般步行回家。他走过陆桥。他越过铁路。他在周末的人群中挤过。前 后左右,都是年底大减价的广告,向汹涌的人潮和市声儿售大都市七十年代廉价的繁荣。人潮海啸 而来,冲向这个公司那个餐厅,冲向车站和十字路口,只有他一人逆潮而泳,泳向万里长城。 顿然,他变成了一个幽灵,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孤魂野鬼。没有人看见他。他也看不见汽车和行 人。真的。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行人、汽车、广告、门牌、灯。市声全部哑去。他站在十字路口, 居然没有撞到任何东西!他一个

14、人,站在一个空城的中央。 “万里长城万里长, ”黑黝黝的巷底隐隐传来熟悉的歌声。 “长城外面是”那声音低抑而且 凄楚,分不清是从巷子底还是岁月的彼端传来。他谛听一会,脸颊像浸在薄薄的酸液里那样的噬痛。 直到那歌声绕过迷宫似的斜街和曲巷,终于消失在莫名的远方。 于是市声一下子又将他拍醒。一下子全回来了,行人、汽车、广告、门牌、灯。 终于回到家里。桌上,犹摊开着的杂志。他谛视那幅图片,迷幻一般,久久不动,不知不觉, 他把焦点推得至深至远。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 到天边。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啊。万里长城万里长。 而令他更惊讶的是,堪培拉不见了,那一票美国人怎

15、么全不见了?长城上更无人影。真的是全 不见了。正如从古到今,人来人往,马嘶马蹶,月缺月圆,万里长城长在那里。李陵出去,苏武回 来,孟姜女哭,堪培拉笑,万里长城长在那里。 1972 年 2 月 1 日深夜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以“万里长城”为题,不仅因为它是行文的线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使文章先声夺人,给 人以厚重沧桑的文化气息。 6 B 把蜿蜒雄踞山脊的长城比喻为一条未随古代飞走的龙,意在强调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因 而不容许外国人捷足先登。 C “两个大陆的月色和一个岛上的云在他眼中,霜已经下下来” ,作者用诗家语言含蓄交代自己 的生

16、活经历和文化基因。 D “寄信”和“回家”两个片段中均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七十年代台湾民众对物质生活的 追求和对文化乡愁的忽视。 5作者主张散文语言要有弹性,即对于各种句式、语气和语体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请结合 文章最后一段简要分析。 (5 分) 6作者是怎样在虚实变换中展现“他”的流动起伏的情思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6 分) 4. B 5 【小题 2】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夹杂方言、口语词汇。例如“一票”的使用。以诗入文, 整散结合。陈述语气、反问语气、感叹语气兼用,运用反复等修辞以增强语气。 6 第一部分实中有虚,主要写“他”看到图片由平静转为愤怒、妒恨,中间穿插了“他”的经 历背景。交代“他”对长城特殊的情感以及渴望登长城而不得的痛苦。第二部分实写“他”寄信 的遭遇,表达了“他”因人们不了解长城、不懂“他”对长城情深而起的愤怒。第三部分先实写 “他”步行回家,突然转为虚写“他”的内心感受,最后又回到现实世界。突出了“他”对现实的 失望、心灵的孤寂和萦绕在心中的故土情结。第四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