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2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40916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2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2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2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2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2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2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电子教案-龚曙明 第12章(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章 货币供求分析,本章主要阐述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与度量、货币需求的概念与分类、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因素、货币供应趋势与结构分析、货币供应模型构建、货币需求理论与货币需求模型构建、货币供求均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等基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12.1 货币供求分析的基本问题,12.2 货币供应分析,12.4 货币供求均衡分析,12.3 货币需求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12.1 货币供求分析的基本问题 12.1.1 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与度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 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的集合,包括现金货币和信用货币(存款货币)两大类。为了便于宏观经济

2、运行调控和货币政策操作,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0、M1和M2三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0: 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0的流动性最强. 2.狭义货币供应量1: 流通中的现金0加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2: 货币和准货币(中间货币),指M1加准货币。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此外,有的国家还在货币M2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流动性不强的资产, 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10万美元或以上)、存于货币市场(机构)的共同基金、中长期回购协议及中长期存于国际

3、金融机构的存款等。作为货币M3。 货币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货币M3的基础上再加上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等债务工具作为货币L。,12.1.2 货币需求的概念与分类 货币需求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收入或财富总量。货币需求是一种现实需求,而非潜在需求,货币需求决定于人们的各种持币动机。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从宏观分析的角度来看, 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为前提的条件下对

4、货币的需求总量。货币需求可作如下主要分类。 (1)按货币需求的作用不同。人们的货币需求大致可分为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和对资产形式的需求;亦即现金货币需求和存款货币需求,在现实中,这两类货币需求是相互交融的。 (2)按货币需求的经济行为主体不同,可分为居民货币需求、企业货币需求和政府货币需求和其他行为主体货币需求。 (3)按货币需求的经济行为的性质不同,可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三个层面。 (4)按货币需求的用途不同,可分为收入支付性货币需求、生产经营性货币需求、投资性货币需求、费用支付性货币需求、汇兑或转移性货币需求等. (5)按货币需求是否剔除价格变动影响可分为名义货币需

5、求和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当时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12.1.3 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因素 货币总供求均衡是指货币总供给d和货币总需求s大体相等的状态,即d s.。货币总供求的非均衡就是ds.,当d严重大于s.时;存在通货膨胀; 当d严重小于s.时,存在通货紧缩。 1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从金融体系外部来看,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和习惯因素等。这些因素往往首先作用于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应。 (1)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总需求。社

6、会总供给或经济规模越大,货币总需求就越大,进而要求货币总供应必须与之相适应。 (2)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越大,货币总需求也就越大,进而要求货币总供应必须与之相匹配,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增长对货币的需要。 (3)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变动必然带来货币需求的变化,进而要求货币供应应与之相适应。货币供应增长应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相匹配。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单位货币所实现或完成的交易量就越多,完成一定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少;反之,货币流通速度越慢,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既影响货币需求,又要求货币供应必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适应。 (5)居民持币行为。居民持币行为对

7、货币需求和供应的影响具有多样性. (6)企业行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的高低对货币供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7)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心理和习惯等其他因素。,2金融体系内部因素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从金融体系内部来看,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主要有现金投放、信贷规模、存贷款利率、外汇储备、财政赤字、商业银行行为、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等等。这些因素主要影响货币供应,进而对货币供求均衡发生影响。 (1)现金投放。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大于现金收入的差额就是现金净投放,从而使流通中的现金0直接增加. (2)信贷规模。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过大,意味着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越大,必然会增大货币供应量。 (3)存

8、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高低影响货币供求. (4)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0、1和2都具有正影响效应。 (5)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可导致货币供应增加和货币供应结构的变化。 (6)商业银行行为。商业银行是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其信用创造行为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资融行为都会导致货币供应增大. (7)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如果中央银行的资产或负债规模过大,则会导致基础货币过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进而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础货币B是货币供应Ms之源,可以引出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量(存款货币)。货币供应量Ms与基础货币(B)之比就是

9、货币乘数m 即m Ms /B。 基础货币B是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两部分构成的,通货C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引起倍数增加的是存款货币D,而C+D是货币供应,因而有:,12.2 货币供应分析 12.2.1 货币供应变动趋势分析 考察货币供应量0,M1,M2等的长期变动趋势,揭示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趋势,以及与经济总量(GDP)的变动趋势是否具有协调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各类货币供应量增长比较法,复式动态曲线图比较法和长期趋势模型分析法。 【例12.1】 我国1990-2007年各类货币供应量长期变动趋势。,12.2.2 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 考察各类货币供应量所占比

10、重的大小及其变化,揭示货币供应格局的演变趋势, 反映各类货币供应中重要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为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优化供应结构提供依据。 分析的内容主要有:货币供应1结构演变分析、货币供应2结构演变分析、准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城乡居民存款结构演变分析等等。 【例12.2】 我国1990-2007年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 (1)货币1的供应格局是以活期存款为主,流通中的现金0为辅。其演变趋势是, 活期存款比重逐步上升,现金0的比重逐步下降。其原因主要是信用制度和信用工具越来越发达,流通中现金需要量所占的比重必然呈递减的态势。 (2)货币2的供应格局是以准货币供应为主,货币1

11、的供应为辅。其演变趋势是准货币供应比重逐步上升,货币1的供应比重逐步下降,近几年二者的比例关系相对稳定。 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 货币流动性比率升高,准货币所占比率降低;若货币流动性比率降低,则准货币所占比率就会升高。 (3)准货币供应格局是以城乡居民存款为主,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为辅。其演变趋势是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比重逐步上升,城乡居民存款比重逐步下降。,12.2.3 货币供应的自传递效应 货币供应量0,M1和M2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累积的过程,例如, 流通中现金0是历年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累积的结果,各类存款货币特别是准货币的供给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一般来说,本期的货币供应量是在上期

12、的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自传递效应,因而,可用自回归模型来解释货币供应量是怎样在自传递效应中形成的。 【例12.3】根据我国1990-2007年的数据,分别以本期货币供应量为因变量,以上期(t-1)的货币供应量为自变量, 用最小而乘法估计的0, M1和M2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分别为 各类货币供应量的形成都具有一阶自传导效应,随着货币供应层次的提高,其一阶自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和参数统计检验量T值随之提高,说明流动性强的货币,其自传导效应要低一些,流动性差的货币,其自传导效应要强一些,流动性强的货币易受短期因素影响,流动性差的货币主要受长期因素的影响。,12.2.4 货币供应模

13、型的构建与分析 货币供应量形成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货币供应量0,M1和M2等是怎样被决定的,揭示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起主要的关键的作用,哪些因素起次要的非关键的作用,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提供分析依据。 1现金投放对货币供应0的决定 在货币供应量中, 0与现金投放具有直接的关联,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大于现金收入的差额就是现金净投放,从而使流通中的现金0直接增加。从静态上看, 流通中现金0是存在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某一时刻流通中的现金;但从动态上看, 0是历年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累积的结果, 因而, 0的形成主要受历年金融机构的现金净投放的影响。,2.CBF货币供给模型 CBF货币供给模型是金

14、融机构的现金支出(CE)、财政收支差额(BaL)和外汇储备(FER)决定货币供给模型的简称。其理论依据是,货币供给的形成首先来源于金融机构的现金总支出,即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对0、活期存款货币和准货币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财政收支差额和外汇储备对各类货币供给的形成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可根据金融机构的现金总支出、财政收支差额和外汇储备等变量来解释各类货币供给的形成。 【例12.5】分别以本期各类货币供应量为因变量,以财政收支差额(BaL)、现金总支出(CE)、外汇储备(FER)和时间变量t (代表其他因素) 为自变量, 用逐步回归或向后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可得到我国1990-2

15、007年各类货币供给量形成的模型如下:,3FUB货币供给模型 FUB货币供给模型是金融机构信贷规资(FU)和财政收支差额(BaL)决定货币供给形成的模型的简称。其理论依据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平衡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首先,信贷收支规模和现金收支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货币供应量的大小,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如果过大,必然会增大货币供应量。其次,财政收支如果出现赤字,则需要通过发行公债、或靠增发货币或财政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大。在我国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平衡表中,流通中的现金和各类存款等是信贷资金的来源,各项贷款、外汇占款和财政借款等是信贷资

16、金的运用。因此,可用财政收支差额和信贷规模来解释货币供应的形成。 【例12.6】我国1990-2007年财政收支差额(BaL)和信贷资金总额(FU)决定各类货币供给量形成的模型为: 模型表明, 要控制货币供应必须对信贷规模和财政赤字同时进行调控,特别要重点控制贷款规模的过快增长。,12.2.5 货币供应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货币供应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分析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可从经济总量和增长率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采用GDP和货币供应量M2,实证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因此,应对货币供应量作滞后分布处理,并采用逐步回归或向后回归法构建回归分析模型,才能有效地解释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例12.7】 根据我国1978-2007年的可变价格GDP和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数据表略),以1990-2007的GDP为因变量,以t, t-1,t-12年的货币供应量M2为自变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