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9399171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 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一、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总则(一)为提高我院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精神,结合我院病理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二)我院病理科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暂未开展)等做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做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制定治疗

2、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发生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一般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也可酌情准予资格相当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诊断疾病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

3、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患者的主管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八)患者或患者的授

4、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病理医师应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保证其自送检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检查性。(九)病理科应努力为临床、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遵照本规范的要求加强科室建设,制定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十)病理科工作人员应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病理医师应及时对标本进行检查和发出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认真对待临床医师就病理学诊断提出的咨询,必要时应复查有关的标本和切片,并予以答复。病理科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本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学常规染色片、特殊染色片和可靠的其他相关检测结果,

5、并确保经过技术流程处理的检材真实无误。二、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操作规范一)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1病理科安排专人验收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活检)申请单和送检的标本。(1)同时接受同一患者的申请单和标本。(2)认真核对每例申请单与送检标本及其标志(联号条或其他写明患者姓名、送检单位和送检日期等的标记)是否一致;对于送检的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送检容器内或滤纸上是否确有组织及其数量。发现疑问时,应立即向送检方提出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情况。(3)认真检查标本的标志是否牢附于放置标本的容器上。(4)认真查阅申请单的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楚,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单位(医院、科室)、床位、门

6、诊号住院号、送检日期、取材部位、标本数量等;患者临床情况病史(症状和体征)、化验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包括内镜检查)所见、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原病理号和诊断)和临床诊断等。(5)在申请单上详细记录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的明确地址、邮编及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进行联络,并有助于随访患者。2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3下列情况的申请单和标本不予接收。(1)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2)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4)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5)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6)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

7、7)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做切片。(8)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病理科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一律当即退回,不予存放。4临床医师采取的标本应尽快置放于盛有固定液(4%中性甲醛,即lo%中性福尔马林)的容器内, 固定液至少为标本体积的5倍。5病理医师只对病理科实际验收标本的病理学诊断负责。6病理科应建立与送检方交接申请单和标本的手续制度。二)申请单和标本的编号、登记及标本的预处理1病理科验收人员应在已验收的申请单上注明验收日期,及时、准确编号(病理号),并逐项录入活检标本登记簿或计算机内。严防病理号的错编、错登。2标本的病理号按年编序。3同一病例同一次的申请单、活检标本登记簿

8、(包括计算机录入)、放置标本的容器、组织的石蜡包埋块(简称蜡块)及其切片等的病理号必须完全一致。4.标本验收人员对已验收的标本酌情更换适宜的容器,补充足量的固定液。对于体积大的标本,取材的病理医师在不影响主要病灶定位的情况下,及时、规范地予以剖开,以便充分固定。三)组织的固定技术操作规范1凡需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标本离体后,应尽快浸泡于装有足够量固定液的容器中固定。固定液量应为被固定标本体积的510倍。2常规固定液为4%中性甲醛(l0%中性福尔马林)。小标本的固定时间为46h,大标本为1824h或更久。3器官、组织固定的基本方法可参见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肿瘤学分册第3章第四节病理标本的肉眼检查和

9、组织学切片取材技术的要求进行操作。(1)食管、胃、肠、胆囊、膀胱等空腔器官:依规范方法剪开后,然后放入4%中性甲醛中固定。(2)肝、脾:由器官背面,沿其长轴每间隔1.52.Ocm纵向平行剖开,切成数片,放于装有4%中性甲醛的容器中。应避免标本弯曲和相互间的叠压。(3)肺叶:放入固定液中的肺叶漂浮于液面,须在肺表面覆盖浸含固定液的薄层脱脂棉。必要时从支气管注入适量4%中性甲醛。(4)肾:沿肾外缘中线朝肾门方向做一水平切面(深达于肾盏),再行固定。(5)淋巴结:先用4%中性甲醛固定lh后,再沿其长轴切开(肿大的淋巴结可切成数片,厚23mm),继续固定。(6)骨组织:先锯成小片(若是长骨应做横向锯片

10、),在4%中性甲醛中固定24h后,再进行脱钙。(7)微小组织或液体沉淀物:先用拭纸或滤纸妥为包裹,然后放入专用小盒内进行4%中性甲醛固定,以防检材遗失。凡进入固定程序的标本必须连带其正确无误的病理检验号。4多数固定液对人体有害,需要防护,必须在封闭的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5组织块的切取和固定。(1)由较大标本切取用于制作切片的组织块(取材)时,应与标本的断面平行,组织块厚度一般不应0.5cm,面积一般在(11.5)cm(11.5)cm。(2)切取组织块的形状,在充分包括肉眼所见病变的前提下尽量规则些;由一个标本切取的多块组织的形状有所不同,便于蜡块与其相应切片的核对。(3)固定组织块的固定液量,

11、一般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5-10倍以上。(4)室内常温(25左右)下的固定时间为324h;低温(4)下的固定时间应延长。6常用固定液为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四)标本的巨检、组织学取材和记录对于核验无误的标本,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操作:眼检查标本(巨检)切取组织块(简称取材)将巨检和取材情况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活检记录单印于活检申请单的背面)。1巨检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进行,应配备人员负责记录。2巨检和取材过程中,应严防污染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3标本一般应经适当固定后再行取材。已知具有传染性(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标本,应在不污染环境和(或)不扩散传染的原则下,经必要的初步

12、巨检或切开后,立即置于盛有足量固定液的专用容器内,充分固定后再行常规巨检和取材。4病理医师在对每例标本进行巨检和取材前,应与记录人员认真核对该例标本及其标志与申请单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若对申请单填写的内容和(或)标本有疑问(例如患者姓名有误,标本内容、数量、病变特征与申请单填写的情况不符等),应暂行搁置,尽快与送检方联系,查明原因,确保无误后,再行巨检和取材。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临床医师共同检查标本和取材。对于有疑问的标本,在消除疑问前不得进行巨检和取材,应将有关标本连同其申请单一并暂时妥为保存。5病理医师进行巨检和取材时,记录人员应根据病理申请单内容,向巨检医师报告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手术所见

13、、标本情况(采取部位、数量等)和送检医师的特殊要求等,并如实、清楚地将病理医师的口头描述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必要时,应在活检记录单上(或另附纸)绘简图显示巨检所见和标示取材部位。取材者应核对记录内容。6细小标本取材时,可用伊红点染并用软薄纸妥善包裹。7每例标本取材前、后,应用流水彻底清洗取材台面和所有相关器物,严防检材被无关组织或其他异物污染,严防细小检材被流水冲失。8.巨检和取材必须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肿瘤学分册第3章第四节的要求进行操作。对于由不同部位或不同病变区域切取的组织块,应在其病理号之后再加编次级号(例如:-I,-2,-3,;A,B,C,)。9.取材医师和记录人员应相互配合、核查,

14、确保所取组织块及其编号标签准确地置入用于脱水的容器(脱水盒等)内。10.标本巨检和取材后剩余的组织、器官应置入适当容器内,添加适量4%中性甲醛并附有相关病理号和患者姓名等标志,然后按取材日期有序地妥善保存。取材剩余的标本一般保存至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两周。11.病理医师在每批标本巨检和取材后,应与记录人员共同核对取材内容,并在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上签名和签署日期。12.取材后剩余的病理标本属于污染源,应遵照医疗生物垃圾处理的有关规定处理。13.巨检和取材医师或记录人员与制片的技术人员应认真办理所取检材、活检申请单记录单和取材工作单等的交接手续。五)病理标本的肉眼检查和组织学切片取材技术规范

15、概述1本内容适用于活检标本的肉眼检查(巨检)和组织学取材。2标本取材可在其固定前或固定后进行。3小标本和不完整的器官组织通常为活检组织,包括:子宫内膜的刮取物;浅在或深在部位的穿刺物;皮肤组织;浅表的或经由内镜钳取或切取的黏膜组织;经由微创手术由器官和(或)肿瘤中切取的多量不完整组织等。(1)应描述和记录送检标本的数量(少量时精确计数,多量时进行估量)、大小(若干mm或cm;多量时聚堆测量)、形状、色泽和质地等。(2)少量的小标本,应全部取材制片。(3)多量的小标本,原则上全部取材制片;数量过多时,可尽量多地(尤其是眼观疑为异常者)取材制片,剩余的标本应置于4%中性甲醛中妥善保存备用。(4)黏膜和皮肤组织应予“立埋”,即将黏膜面与包埋盒的底面垂直,使其切片同时显示检材的各层结构。(5)使用镊子夹取标本时须严防挤压组织。4大标本通常为手术切除或尸检取出的器官和(或)肿瘤。(1)记录切除标本的手术类型。(2)描述和记录标本的大小(三维长度,mm或cm)、形状、色泽、表面、质地等,球形或近于球形的结节状标本可测其直径(mm或cm)。必要时称重(g或kg)。(3)检查切面。通常沿标本长径切开或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