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373787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瓷器鉴赏,主讲人:孙赵君,第二讲 原始陶器鉴赏,一、陶器的起源 1. 产生背景: 陶器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中由采拾经济向生产经济发展的产物:首先,陶器不能在流动的生活中产生,人们学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是前提条件。其次,粮食需要加工成熟食,这就需要加工的容器。第三,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掌握了使用和控制火的能力,了解了泥土的特性。,2.陶器起源时间及制陶技术 1)时间: 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据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2)制陶技术:大致有捏塑法与贴敷法。 泥条盘筑法:将拌制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

2、,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或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使器壁均匀结实,然后入窑烧制。 轮制法: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整。,二、陶系 1.红陶:是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红陶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手制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大溪文化以及东南地区的山背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红陶一般不占主要地位,如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等。,2、彩 陶:以赭

3、、红、黑、白等颜料在陶器上绘画。 仰韶文化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它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而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一带为其中心地区。据碳十四测定,仰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5152460年。,3、灰陶:灰色陶器。陶器的颜色和陶土的成分以及烧成气氛有一定关系。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它起着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烧成温度,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能使陶器呈现各种色泽,灰陶即是在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控制还原气氛,是烧成中比较进步的工艺技术,因此灰陶一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才占主要地位,如中原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后期和东南地区的石峡文化及昙石山文化等。

4、夏代的陶器,已以灰陶为主。商、周时代,则占绝对统治地位。灰陶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前者用作饮器、食器、盛储器和其它用器,后者用作炊器和部分饮器。商代已用灰陶制作建筑用陶的陶水管。由于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达,灰陶器仅作为一般日用器,其花纹装饰也就比较简单。灰陶的日常使用一直延续至今。,4.黑陶:黑色陶器。陶器的颜色和陶土的成分以及烧成气氛有一定关系。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多它起着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烧成温度,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能使陶器呈现各种色泽,黑陶即是在强还原气氛中进行渗碳烧成的,和以氧化气氛烧制的红陶及以弱还原气氛烧制的灰陶相比,黑陶标志着陶器烧成技术的更加进步。它有两类:

5、一类是胎和器物表皮都呈黑色,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汉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其典型制品薄如蛋壳,有蛋壳陶之称。另一类则胎为红色或灰色,仅器物表皮为黑色,习惯称为黑皮陶或黑衣陶。,5、白陶:古代的白色陶器,器物表面和胎质都呈白色。我国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以长江流域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所出的刻文白陶为最早,此外,大溪文化亦有发现,黄河流域在仰韶文化晚期遗址、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型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白陶一般均用瓷土和高岭土作为制陶原料,由于其烧成温度仅为1000左右,器物并未烧结,因此不能成为瓷器。白

6、陶胎质含铁量一般在2以下,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呈现白色的关键所在。,三、陶器的器类与组合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主要是日用器皿,按用途可分以下几类: 1汲器,如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大汶口文化的背水壶 等。此 外,如陶双耳罐或小口瓶也可能用作汲器。 2炊器,有罐、鼎、鬲、釜、甑、甗 、灶等。 3. 饮器,有鬹、 盉、爵、角、觚、杯等。 4食器,有碗、钵、豆、簋、盘等。 5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其中有些是粮谷等固体物的储存器,有一些则为酒、水之类液体物的储存器。,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甑,甑(汉语拼音zng)是中国的蒸食用具

7、,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甗,甗(汉语拼音:yn,粤音“演”)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簋,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盉,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汲器小口尖底瓶,炊器鬶,饮器杯,食器钵,食器豆,盛贮器壶,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黄河流域的陶器 1.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1)裴李岗文化,1962年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发现而得名,距今约8千年。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红陶

8、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均为手制,器壁厚薄不匀,烧成温度为900-960。器表多为素面,少数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等。器形简单,仅有碗、钵、罐、壶、鼎等几种。 2)磁山文化,1976年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距今亦约8千年。磁山文化的陶器绝大部分是夹砂红褐陶,其次为泥质红陶,也属于手制,烧成温度与裴李岗陶器相近。器表多为素面或略加磨光,纹饰有划纹、篦点、指甲纹、细绳纹、乳钉纹、席纹,等等。器形较多,有碗、钵、盘、壶、罐、豆、盂、四足鼎等。磁山还发现了一片红彩曲折纹陶片,这是我国迄今最早的彩陶。,裴李岗文化 (距今8000年),磁山文化红陶盂,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

9、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而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为其中心地区,距今约7千年至5千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表历程。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比较少,黑陶更罕见。有的遗址还发现过少量近似白陶者,质料可能是瓷土。(请注意,质料为瓷土而仍为陶器,这是以后区分陶与瓷时要详讲的问题。)仰韶文化的陶器在装饰上已比磁山、裴李岗文化陶器讲究,主要有磨光、拍印和彩绘等几种。纹饰以线纹和绳纹为主,篮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次之。 仰韶文化的陶器是以彩陶为其特征的。彩是在陶器未烧以前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仰

10、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之间。彩绘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有些地区如豫西一带,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图案,也有少数动物图案。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彩绘原料赭红可能是赭石,黑色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白彩可能是一种配入熔剂的瓷土。彩绘工具可能是毛笔。,仰韶文化的陶器造型美观适用器形丰富,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底座等,以小口尖底瓶最有特色。 由于延续时间长(两千多年),分布范围广,仰韶文化可细分为北首岭、半坡 、庙底沟、西王村、后岗

11、、大司空村、秦王寨等类型,各类型的陶器在某些器形和彩陶花纹上还表现出一些特点和一定差异。,半坡文化变体鸟纹盆,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

12、联系。,庙底沟类型彩陶花瓣纹盆,3.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以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距今约5千年。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彩陶特别发达,均为手制。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瓮、豆、瓶、盂、杯、尊等,在造型上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夹砂陶的表面多饰以绳纹,少数饰有数道平行、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泥质陶绝大部分都有彩绘,而且常在某些器物(如碗、豆、钵、盆)的里面也绘以花纹。红陶的烧成温度为760-1020,彩陶为800-1050。 马家窑文化分布区域广,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四个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精细,以黑色彩绘较多。

13、彩陶纹样有条带纹、圆点纹、弧纹、波纹、方格纹、垂幛纹、线纹、人面纹、蛙纹和舞蹈纹等 半山类型彩陶也以黑彩为主,但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纹、三角纹、编织纹、连弧纹、网文和锯齿纹等。 马厂类型彩陶纹样较粗糙,有在红色陶衣上面施红、黑二色绘制的彩陶。纹饰有人形纹、目形纹、云雷纹、三角纹、方框纹和蛙纹等,马家窑类型网鱼纹碗,彩陶钵,高9.6cm,口径21.3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

14、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彩陶蛙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42cm,口径13.1cm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半山类型锯齿纹壶,4.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

15、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 和宁阳县堡头村墓地(遗址和墓地隔大汶河相对,实际上是一个遗址的两个部分)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北部。距今为6千至4千多年,大约经过了两千年发展。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有慢轮修整和轮制陶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器为主,有灰 陶、黑陶器和少量白陶器,还有青灰、褐、黄,等等。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很重视器表的处理,绝大部分泥质陶都经过磨光,部分细砂陶也曾加以打磨纹饰陶器和红陶衣和彩绘外,还有划纹、弦纹、篮纹、镂孔圆圈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附加堆坟等。大量镂 孔的出现是大汶口陶器的一个显着特点。镂孔形状有三角、圆形、文形、长条形、菱形等几种,主要见于豆

16、和高柄杯上。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数量不多,但很多有自己的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色,有的三种用于同一器物上。,彩绘一般都在器物的外部。有一部分彩绘是陶器烧成后再绘声绘色上去的,所以彩色较易剥落。有的彩绘前先在陶器表面施工一层白色或红色陶衣。彩绘丰富且别具风格,有圆点纹、圆圈纹、窄条纹、三角纹、水波纹、菱形纹、漩涡纹、弧线纹、连弧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平行折线纹、回旋勾连纹、带状网纹等。器形也多有特色, 主要有鼎、豆、尊、单耳杯、高柄杯、觚形杯(三足高柄杯)、高岭罐等。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的比例上升,红陶烧成温度达1000,白陶约为900。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平底器、圈足器为多,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大汶口文化 (距今60004000年),5.龙山文化陶器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