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8章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71370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8章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8章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8章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8章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8章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8章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8章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章 智力、能力与信息 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1理解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概念; 2了解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培养; 3理解能力的培养方法; 4理解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内容结构,8.1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8.1.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是一个复合体,一般认为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五个方面的要素组成。,1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是对一定事物的选择;集中性是对所选择事物的贯注和坚持。 注意的指向选择功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集中持续功能,是学习得以顺利高效进行的

2、必要条件。,2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和知觉。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和特征的能力。,3记忆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的反映和再现。 记忆力是整个智力的基础,是智力结构中的材料。 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根据信息论的观点,人的大脑所能接受的信息量遵循如下公式: S = bTlog2(1 + P/N) 其中,S为信息量,N为噪声功率,b为频带宽,T为传递时间,P为传递功率。,4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的组合过程,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5思维力,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思

3、维就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储存、检索并作出决定的过程。 思维是深入学习的途径,是整个智力的核心和智力结构的中枢。,8.1.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始动机、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它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好奇心,等等。,8.2 能力的培养,8.2.1 能力概述 1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 “能力是直接影响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两层含义: (1)能力和活动联系在一起。,(2)能力和活动效率有关。, 能力按其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主要

4、指智力,特殊能力是指为了顺利地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综合。,2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能力的原则,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力通常包括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编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要贯彻以下原则。,(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学目标。 (2)更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4)改进考查方式,开展课外活动。,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2)学好信息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4)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渗透、综合。 (5

5、)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8.2.2 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学习,独立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明确自学的意义,(1)自学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2)自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2掌握自学的方法, 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就是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时候,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是教师要解决的最大难题,(1)学什么? (2)怎样学?,3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读

6、书,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智能,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渊博。,(1)选好书本。 (2)提高阅读能力。 (3)学会思考问题。 (4)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般有以下几类。 批注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 问答式笔记。 提要式笔记。 心得式笔记。 综述式笔记。,4利用软件培养自学能力,8.2.3 操作能力的培养,1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含义和形成特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熟练的从事实验操作的能力。,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开始进步快。 (2)中间有停顿。 (3)后期进步慢。,2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意义和要求, 信息技术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

7、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理性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循序渐进,通过实验有计划地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3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先模仿练习再独立操作。,(1)教师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初步领会有关的操作技能。 (2)学生模仿练习,初步形成操作技能。 (3)学生独立操作,使操作技能逐步协调和完善。,4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般原则,(1)探索性原则。 (2)示范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迁移性原则。,5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方法和途径,(1)多种方法同时使用。 (2)单项练习和综合练

8、习相结合。 (3)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相结合。,8.2.4 编程能力的培养,1程序设计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地位 程序设计能力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2程序设计的知识和能力构成, 程序设计的知识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程序设计语言和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及其基本算法、常用的算法设计方法等。 程序设计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语言能力。 (2)数学描述能力。 (3)数据结构设计能力。 (4)算法构造能力。 (5)程序编码能力。 (6)程序调试能力。, 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良好的英语和数学训练是学好程序设计语言和培养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基

9、础。,3培养程序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知识的运用需要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则依赖训练。 需要多个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完成。,(1)明确教学要求 (2)打好数学基础 (3)强化英语水平 (4)重视阅读训练,(5)注重算法设计,突出数据结构内容(6)更新教学内容 (7)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8)加强实践环节,8.2.5 思维能力的培养,1思维能力概述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间接地、概括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是揭示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与关系,对其进行概括性的、间接反映的过程,是智力的核心。,2如何培

10、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特别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2)加强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感性认识,储备表象。,(3)改进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在教学中重视用联想的方式传授知识,即尽可能地采取启发式教学,防止注入式。,(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意识、有目的、长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5)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

11、力,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去研究教材。 在讲课时,应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整体的细节或成分上,广泛利用图解和图表,使各个方面能突出地表现出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应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整体、联系、结合和系统上,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足以说明各部分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的图解和图表。, 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出关于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掌握其探索和思考的方法。, 培养学生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判断与推理的方法,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2、8.2.6 创造能力的培养,1创造能力概述 (1)创造的含义 创造含义的界定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创造必须是首创的、独创的、新颖的、独特的。 第二,创造必须是对社会有意义或有用的,能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2)什么是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提供新颖的、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创造力的一种成分和表现形式,是创造力的外显。,2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1)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 (2)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6)进行教法创新,8.3 信息素养的培养,8.3.1 信息素养的概念 1

13、信息素养的含义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基础。,2信息素养的结构, 信息素养的构成有三个要素、六大技能、九条标准。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要素。,(1)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2)信息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等。,(3)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

14、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信息素养的六大技能。 (1)确定任务:描述信息问题和确定信息需求(解决该问题需要什么信息); (2)决定策略:识别各种可能的信源并选取最佳信源; (3)搜索获取:探明信源的位置并从中提取信息。,(4)加工利用:感受、解读、提炼相关信息; (5)合成展示:整合多种信源的信息,组织和构建便于交流和展示的信息作品; (6)鉴赏评价:判定信息作品的效果和评价信息问题的解决过程的效率。, 九大信息素养标准。 (1)信息素养 标准一:能够有效和快捷地存取信息; 标准二:能够熟练和恰当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能够准确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标

15、准四: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所需信息; 标准五: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 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及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标准六: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在信息查询与知识创建中做得更好。,(3)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团体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团体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在信息和信息技术中实施有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团体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在团队中探求和创建信息。,8.3.2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1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8.3.3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1通过信息技术专门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2加强学科课程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