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3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71361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3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3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3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3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3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3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敦 29558-第3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特点和教学原则,教学目标,1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2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 3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本章在介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3.1 信息技术课的学习,3.1.1 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发展性, 所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除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外,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必须有较高的起点。,2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实验性, 不仅要切实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而且应该掌握结论后的丰富事实,学会观察

2、与分析,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提高逻辑推理和计算机所特有的跳跃性思维的能力。,3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灵活性,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3.1.2 信息技术课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1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结构,是指由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形成的整体。 它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最基本知识,二是其他知识与最基本知识的联系。,2认知结构, 认知是感知到的信息,在人脑中被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大脑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变量。 (1)一般的(长期的)认知结构变量 (2)特殊的(短期的)认知结构变量,3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3、的关系, 它们的主要区别表现如下。 (1)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结构是前人在社会实践中研究信息技术科学所积累的经验总结,是客观而科学的,对学生来说是外在信息。, 计算机的认识结构是学习计算机时,在自己头脑中逐步形成的认知模式,是主观的,对学生来说是内在的心理表现。,(2)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结构是教材中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的,是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而其认知结构是学生认知这些信息技术科学的内容的一种智能活动模式,它有正误优劣之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的能力。,(3)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结构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结构去掌握;计算机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

4、展过程。,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 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活动方式和认知结构的特征。,3.1.3 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学习过程, 其一般模式如图3-1所示。,3.2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3.2.1 现代性特点 1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性 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就已编入“基本模块”、“基本选学模块”和“选学模块”。 这体现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现代性特点。,2计算机的升级体现现代性, 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升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用机在不断更新

5、。,3.2.2 实践性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从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为主逐步向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为主过渡。,(3)学生坐在计算机面前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环境。,(4)上机操作是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智力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3.2.3 工具性特点, 计算机不是一般的计算工具,而是“人类通用智力工具”。,3.2.4 应用性特点,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自动化控制 4计算机辅助设计 5计算机辅助教育 6计

6、算机通信,3.2.5 文化性特点,第一,广泛性。 第二,传递性。 第三,教育性。 第四,深刻性。,3.3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3.3.1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教学既有思想性又有科学性,把两者结合起来。,3.3.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义 2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3.3.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组织和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 教师要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负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必须由教师引导。,3.3.4

7、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1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意义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和,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反映。, 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智力是大脑机能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心理特征,认识能力,智力与能力称为“智能”或“一般能力”。, 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识与能力既有区别,区别在于各自有不同的内涵。, 知识的获得是后天的,而能力与先天因素、后天环境、所受教育等因素有关;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发展相对较慢。,2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相互促进是把知识教学中促进能力发展的因素找出来,有意识地加以贯彻;能力训练不要排斥系统知识的教学,而是把训练的要素纳入知识教学活动。 一般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2)注意掌握知识的方法。,3.3.5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1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意义 2贯彻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3.3.6 发展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1发展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意义 2贯彻发展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3.3.7 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3.3.8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