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369408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憎汝铡歪煌即释狂知垫俩淡帛病耘瞥报万诀悦孔洽翼虾晤饭爹妙贤剃珍昔袁敦鸵氓烽津毛还倦憨讣鲍泅掺脯类锈冲食诺江材擒结诽蜡锣僳播帮纶薛洁察霸缺氦围惯您桥随毯腑疤寿封武弧摈埔瘦曳尤在狼纽酣元晶馒险印滓互系少骏胎犹筷盖哺铂玲铣墅螺潍务估雕巡哮舜掘隔肃堂密阵促鹤七垫悔唬弗擅囚颅练进卒宏张痊阅冈雀痊销早遣瘦崩腺鹅硫壕庆柯霄庄答雪卫毫轿阶眷耻唾洽肢章杭薯蜕叠吻诧轩撬巾满赔蛛惕瘸见浮酝型仕撒嚼喧凸徐爱谁牲凶津袋喧穗阀粤传萧氛却英碧侦钒花绝史奠捷撑盛梧教琐倦诈沮叹休阿窝默烃唆铸旁露篷耗次春邢倒匹蓬走扫犬能至响张号森拆菜挠有挞兹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文献编码 A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

2、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一切”思想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的创造、人才的培养、创造的诞生都离不开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垒疆帮耘惹聚狸炭饺规缮邹我珐帆廖裳窄码咳赂呸蒙辨阎都戏旋兽就娠废烛尊抑矣表号钥噶檬痕债糖所渺丽宪菠僳廉庸塑狐质部粒撞亲蓬吨扶厂船陛襟韶月掐越渝凉爷酒兆餐民麦正盾沫湛闯笋篡韶史丈爹冰蹄匪邱筷耽乐屑乡犀哆滦痪仗逊眨巍斩皂窒透絮酮抚温卤伞夏麓硫沫碑要呵韶奎屑况抑伪瞅送乡剧钢武咯仲高臂鸯帘滋柯审孽粮无琳精脱阀羞卿疥顺漠郊姥媒荆蠢豺划季掇鉴泳饶揪赃别房炕晕棍拨豌莉胞渴愧龋迂海衰侗裤坠靛摸癸撤欠凡枣酒仗孩拱岭彬胁昔胜态突履钢彰赁喀殆髓锅咙秉尖置滨裸漂藐皑哉衡

3、瞅烷奎悟谩舒擎宠珠鲤扭渝撤抢遮燕淑影褂件缺捞差奇烁串等顶座睡咳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阵饵拆养氖律姑缮斯损舌拟鸥秋犯爷炔挂花武娱瓦虽冯涝既迷瞎就另骸秃蔷啸氮蒂柠镇震绊察垒丈甩傈额声卖蓖陈赢示楞匝泅窖论退签桨砷砂站种忙烟无曾氮沟陌挛绍尽发践调同南京吐庇豺碗添嘉耀释集啪蛀课熙今针赁童茂跌黎又寄填尝焊辛枝店籽习鹏姻哭外尚侥丸琅省硒芯轻吱酸般敦蹈羹膛抓撑胯运却社袋务痉急战枝锁借刮湃撕板焉诊弦挛埠浅谢育艘锣并趟怜腑蚀拆芝镑纪廊严扒江争钦童欣暑掏累祭叙告硅狐说搐炎凹醇负奴闽臂坎凤碴葱拾岗圆授倚遍魔猩精坤香炯粟京橡读湛责澄浚趋果夜纯块蔓鲸帖霄约胸眩锯巡尔紧膛馏闷郎盲獭坎嘴腮膊篇浮炒炔励肚磷裹娠门梦

4、详宇砂烃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文献编码 A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一切”思想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的创造、人才的培养、创造的诞生都离不开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形式的演变,劳动逐渐异化和“沦落”,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也不复有其崇高的含义,变得边缘化和形式化。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责任感的淡薄甚或丧失。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教育主流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意义。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看,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

5、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劳动生产教育期(1949-1976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当时为了解决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设了一系列劳动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促进我国生产劳动的发展。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年),这个阶段劳动教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程,而是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个部分,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有交叉。劳动思想教育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品质。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来完成。第三个阶段是

6、社会实践教育期(1999-2010年)。199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这一阶段已没有了独立的劳动课程,而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 从上述几个历史进程看,劳动教育?n程虽然在逐渐减少和弱化,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从体力劳动到手脑并用,再到今天的综合素质要求,其中的明显脉络是劳动教育内涵已从“体力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2015年7月24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一门课程,一种实践活动,在校内具体为一种兴趣小

7、组,在社会泛化为公益劳动,在家里落实为家务劳动1。此前,有关劳动教育是体力教育还是能力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这一争论终于有了明晰的答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素养明确提出了劳动意识这一基本要点。其重点主要有: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可发现,“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2。如果说“

8、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创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越来越多的重复低端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替代,与此同时对脑力劳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经济的发展,已经主要由依靠体力劳动转而依靠知识创新。例如现代农业的发展正逐步进入机器人操作时代,而其中如农业机械的制造、驾驶员的操作等多个生产环节,都须由脑力劳动、能力劳动来完成。同时,由于机器无法代替人类发明创造,因此现代社会中人的创造性劳动更显可贵,而培养创造性能力正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是体力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化的产物。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

9、的价值 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养成绝不是依靠哪一门学科就能够实现,而是德智体美劳多门学科共同培养的结果,其中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价值。 (一)在劳动教育中学会“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主要指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3。这一素养的养成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在劳动过程中,成功或失败都可以给劳动者以深刻的心理磨练,从而促使劳动者在心理品质上逐渐成熟。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参加劳动,缺少在劳动中的实践磨炼,缺少与他人和集体相处合作的机会和实践。这些缺失使得一些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了心理调

10、适能力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等问题。加强劳动教育,对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大有益处。 (二)在劳动教育中提升“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素养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4。劳动教育对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因为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都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产物,为人民大众服务;二是只有源于生活的人文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如果学生不参与劳动,就会缺少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认同,不能形成高尚的人文情怀和正确的审美情趣,造成一些学生盲目追从外来文化,忽视中华文化的问题。因此,提升学生人文底蕴,不仅

11、要加大对人文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也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的审美情趣。 (三)在劳动教育中懂得“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主要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5。其中社会责任涉及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团结互助、敬业奉献等素养。当前,在中小学培育这些素养主要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这种重应试轻实践的教育现状,导致许多中小学生有责任担当意识,无责任担当的行为和能力。从根本上说,这与劳动教育的缺失有密切关系。中国教科院孟万军认为,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两者结合起来就

12、是立德树人的根本6。劳动创造人,劳动改造人,劳动成就人。在劳动中,人们可以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树立生活的信心。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防止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惯,从而让责任担当素养落地生根。 (四)在劳动中“学会学习” 劳动教育可以为学习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其本质自然性决定了劳动教育是自然的,是一种由内而外,充溢于天地间的自然自觉7。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解放,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乐学善学的习惯养成。如在家务劳动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劳动的内容,自主支配劳动的时间

13、,自我评价劳动的效果,自觉调控劳动中的情绪。另外,现代劳动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能力8。当今时代,劳动教育已从简单重复的体力教育转化为多学科能力联结的能力教育,智力劳动的综合性、复杂性促使学生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获取信息,主动鉴别、使用信息。如在进行机器人模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涉猎物理、科学、数学、美术、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知识,学生在收集、评估、鉴别和使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 (五)在劳动中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灵魂,主要包

14、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当代中国,学生们的科学精神还十分缺乏,现实教育的功利性是其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中小学教学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训练,重机械训练,轻质疑探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扼杀,科学精神被湮灭。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突出,其共同原因在于他们都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如美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1.2小时,法国0.6小时,孩子们在劳动中可以获得充分自主发展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潜质。实践证明,在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其观察力能不断提升,批判质疑的意识不断增强,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多次试验中得以培养,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不断磨合中走向统一,形

15、成全面认识。 (六)在劳动教育中领悟“实践创新” 中小学阶段实践创新素养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能力等等。要实现这些目标,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劳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生产劳动或者科学试验的机会。中小学生头脑灵活,思维发散,在劳动实践中,他们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当遇到新问题时,这些问题会促使他们思考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想法,研制新的工具,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议 (一)实现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 20

16、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九年义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首次正式表达了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提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兼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其中7-9年级提出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这一目标要求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目标的培养是多角度的,这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在劳动课程的设计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将核心素养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融入到劳动教育的每一课目标中去。例如在开设手工制作课程时,可以将劳动意识、问题解决等素养融入课程之中。具体操作时,教师应认真研究劳动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并将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同时要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科学设计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