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龙红 设计概论 第7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6689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龙红 设计概论 第7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设计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龙红 设计概论 第7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设计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龙红 设计概论 第7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设计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龙红 设计概论 第7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设计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龙红 设计概论 第7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龙红 设计概论 第7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龙红 设计概论 第7章(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设计审美论,学习目标 1、理解设计美学中人与物、功能与形式、主观创造性与客观规定性之间的关系。 2、认识设计中的材料美、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 3、认识设计风格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 1、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设计中的材料美、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 2、认识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建议 1、本章为4学时。 2、理论讲解与设计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解设计美的内涵。 3、通过理论学习,加强设计中个人审美意识的培养与提高。,7.1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设计自其产生起就与审美有着不解的渊源,马克思说“人本身就是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设计物的美

2、感。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主要是人与物的关系、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主观创造性与客观规定性的关系。,7.1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 7.1.1 理论基础:人与物的关系,在根本目的上,设计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物,不是为了机械、技术或别的什么。在现代设计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都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到了设计要为人服务这一主题。设计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人与物的关系,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物的和谐共生,既主张人的解放,又主张自然的解放。,7.1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 7.1.2 功利与超越: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非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功能,产品的功能是创造利润的前提。艺术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根本

3、的原因是要考虑功利效应,设计的产品必须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用品,而不是只供欣赏不考虑功利的艺术品。功能具有实用性,最大的保证了产品的经济效益。也是设计美的构成之一。功能是重要的,但形式也不能忽视,这不仅因为忽视了形式,产品的附加值会受到极大的损失,直接影响产品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忽视了形式,等于忽视了人们对产品精神上的需求,其实质是对人的片面否定。产品的美固然也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上,但更多的是体现在产品的外在形式上。,7.1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 7.1.3 自由与约束:主观创造性与客观规定性的关系,艺术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自由比艺术创作的自由小得多,具体表现在:第一、艺术创作可以看作是艺术家

4、个人的行为,是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现,艺术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无视作品的社会价值,可以不在乎人们是否喜欢;而设计虽然也有一定的自我表现色彩,但不能不把厂家是否接受、广大消费者是否喜欢摆在第一位。第二、艺术创作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比艺术设计所受的影响相对要小,科技发展对设计的影响更为直接。第三、艺术创作基本上是个体劳动,而设计更多的是团队协作。第四、艺术创作虽然也要接受社会时尚、审美情趣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宏观的、内在层次的,而设计受时尚的影响则相当迅速、相当敏锐。所有这一切,使得设计师的工作有更多的客观约束性。设计师的高明也在于将这许多的客观约束转化为主观自由。,7.2设计的材料

5、之美,材料是人类造物活动的基础,材料的物质性使其能适用于结构、器件、用具、机器等各种产品或设计物,例如金属、陶瓷、纤维、木材、生漆、半导体、聚合物、砂石、复合材料等等。 莫里斯科恩在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基础一书中的序言写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材料,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且也扎根于我们的思想和文化领域。事实上,材料与人类的出现与进化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的名字已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例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材料已与食物、居住空间、能源和信息并列一起组成人类的基本资源。”人类利用和制造材料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的初始阶段,当人开始有意识的选择或捡取一段树枝当作支撑物或工具,使用石头制

6、造石器时,人与材料就发生了一种互动关系,造物活动就开始了。在这里,材料一方面成为造物的基础和构成物品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它成为人类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的中介物、对象物,与人形成一种密切关系。 材料有着自身的性质与品格,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往往决定了不同的造物种类和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特质。 人类还在不断发现和发明新的材料,这样才能不断形成新的造物品类,新的加工成型方法与相应的技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材料的创新给设计带来无限遐想,人类对于材料的认识和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以至于无法用一种材料的发现与发明来代表或标示一种文明、文化了。,7.2设计的材料之美,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注册的材

7、料就高达30万种,现在仍以每年15000种的速率递增。一项新的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关键也取决于材料,新材料的发现与推广会改变旧有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带给社会巨大变革。18世纪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钢材的广泛使用是分不开;电灯的发明普及与人们发现高熔点的钨丝有关;原子能的发展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拓等都与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各种新纤维材料的利用,导致更多纤维工艺品类的产生,并影响到传统的民间挑花、刺绣、编织工艺。传统漆器由于塑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发明,不仅有传统的木胎、皮胎、铜胎,还能用塑料、树脂作胎,注塑成型用于大批量生产。自然,现代设计更是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持了。 设计物的造

8、型材料主要是指设计物的外观造型以及结构所采用的材料。它包括金属材料、工程塑料、工业陶瓷和复合材料等类品。尽管材料的性能各异,但他们都具有相对统一的审美标准和构成依据。,7.2设计的材料之美,图7-1 椅子,由材料的质地和肌理构成的材质感是设计形式美的重要美感之一。 所谓质地是由造型材料的物理性或化学性等自然属性及社会经济价值所显示的一种表面效果。例如钢材的坚硬、冷峻和稳固,塑料的光滑、圆润和亮丽,玻璃的细腻、明澈和洁净,竹藤的轻巧、淳朴和流畅等等。设计材料的质地美具有静态的、深邃的、朴素的、雅静的审美特点。 质地美是材料自身的固有品格,一般分为天然质地和人工质地。天然质地如动物毛皮、树皮、经过

9、切割打磨刻画、加工过的木材等;人工地质如金属、塑料、玻璃等。在设计中,产品材料质地特性及美感的表现力是在材料的选择和配置中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把相似质地的材料配置在一起作为设计元素,也可以把质地对比强的材料配置在一起作为设计元素。如下图在这款椅子设计中,设计师主要用到了不同材料的对比配置。椅座采用了实心樱桃木制作,表面采用透明涂饰,充分显示了木材的材质特征。而椅背则采用了高抛光的铝合金材料。(见图7-1),7.2设计的材料之美 7.2.2 意匠的肌理美,所谓肌理,是造型材料的表面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等所传递的审美体验。 根据包豪斯的训练方法,美国的设计原理基础教程对于肌理是这样解释的:“肌理是

10、最容易描述的元素,因为它是一种可视的表面特征。我们都熟悉真正的肌理,或者说可触表面,意即可以触摸到的。二维平面上的肌理通常是对可触表面肌理的模仿,需要在头脑中转换为真实的肌理。不过,很多设计作品都会使用媒介或技术而产生真实的表面肌理,如厚涂颜料画(通常使用很厚的颜料,或用调色刀涂抹)和拼贴画(将不同材料粘贴在二维平面上),两者都是真正的肌理的例子。” 肌理即表面纹理,他有时是可以触摸的,有时仅是可以看得见的,有时与质感重合,有时由某种工艺形成,与质感无关(见图7-2)。,图7-2 肌理,设计材料的肌理效果一般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形状效果 肌理的单元形状可运用重复、渐变、相似、发射、特异

11、、对比、矛盾空间等平面构成手法,营造立体效果和表面变化;也可运用组织构造法营造出高低起伏的半立体形态。(见图7-3) (2)光感效果 光感在视觉的明度阶梯中具有较宽的范围。其表现的光影层次明亮丰富,尤其是金属、玻璃、不锈钢、水磨大理石等材料,均能产生高光点或高光带,促使视觉兴奋并激发华丽、流动、变幻的审美感受。 (3)触觉效果 触觉是人的皮肤弹性与物面之间摩擦作用所产生的生理刺激信息。材料的触觉包括温觉、压觉、痛觉、位置觉、震颤觉等,既可以产生光滑、柔软、光洁、湿润、凉爽、娇嫩等快适感,又可产生粗糙、刺硬、干涩等厌憎感。 (4)视觉效果 可利用人们的视觉经验制造材料表面的不同纹样或色彩变化以产

12、生视觉张力。通过直线透视、迭插、遮挡、阴影、明暗处理等强化进深,可制造出主体视觉效果。另外,利用半浮雕手法处理产品或包装的外观装潢,不仅能在视觉上产生层次感、精致感,而且用在一些特殊用品上还能产生奇特的功能。由于审美知觉中存在着各种感觉的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的关系,从而引起各种不同的刺激模式,使设计物的材料显示出五彩纷呈的奇特景象。,7.2设计的材料之美 7.2.2 意匠的肌理美,图7-3 肌理的形状效果,设计中不但要合理运用材料之间的质感对比关系,还要充分运用材料之间色彩的对比关系,使其搭配得当,达到对比明确、既和谐统一又生动活泼的美感。 要达到美的视觉效果,依赖设计的主题内容和材质的巧妙结合

13、,共同传递信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及心理反应,充分表现材料的张力。材料的合理运用,可以充分发挥“没有文字的语言,毋须图像的绘画”的不可思议的表现力、创造力,可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材料的交错组合有以下三个特点: (1)粗制材料组合 粗制材料之间在设计中的组合使用,给人的感觉是粗犷、豪放、刚毅、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细致材料组合 细致材料质感弱,无表面质地,而且缺乏变化和表现力,但其优点是较易取得视觉上的和谐。设计时,可以通过加强材料本身色彩的对比,在调和中求变化,使之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空间内涵的美感。 (3)材料异质组合 不同粗细的材料进行异质组合,会创造出生动、特异的美学效果

14、。这种组合设计的方法是将两组不同质感、不同肌理的材料,通过对比构成的方法加以排列组合,反复变化,形成粗中有细的奇特之美。,7.2设计的材料之美 7.2.3 材质的交错美,所谓形式美,主要是指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以形成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的元素本身的美感,另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7.3设计的形式之美,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造型,是利用相应的材料,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为一定目的而满足人类的造物需要。所谓造型,有两种解释:一是指

15、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二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态形象。,7.3设计的形式之美 7.3.1设计的造型之美,在中国古代,从原始人类生产工具开始,造型之美逐渐从原始艺术的审美因素中慢慢形成,并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例如:青铜器的象生造型在我国商周时期主要表现为模拟动物自然形象的造型,其形象优美,审美价值尤为突出。如湖南醴陵出土的商代的象尊(见图7-4),它巧妙利用象鼻作流,象鼻向上弯伸,并且将鼻端装饰成风形,凤冠上饰一伏虎。象鼻喷水本已合乎生活的真实形态,而从凤口“喷”出来的酒,便不是一般的酒了。模拟动物某种形象,并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根据艺术想象作大胆的添加、夸张,使造型的形象特

16、征和艺术感染力更加增强。,图7-4 象尊 (商),装饰之美重在“饰”。从艺术审美及道德精神上来看,文质彬彬之饰不是最终境界,具有终极意义的“饰”是“饰极返素” 之饰,即庄子所谓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之饰,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饰。“饰极返素”,如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是一种超然之境。从建筑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如德国包豪斯的校舍等现代派建筑,摒弃了表面装饰,以功能决定形式,即将装饰之美通过结构化而整体表现出来,使装饰结构化而不是表面化,这种装饰的建筑追求和崇尚的是淡美、归趣本真的境界,在装饰美学上具有典范的意义。先秦诸子对于“饰”的理解与阐释,表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层追求,是中国审美理想的典型概括,它成为纵贯于中国艺术与审美的主线。 在近现代,当装饰作为“装饰艺术”被凸现后,装饰的意义已从先秦时期那种道德的、哲学的、审美理想的深层中淡出,表征着通用美术、实用性的功能和艺术范畴,这就形成了装饰的不同层次性,从表层装饰纹样到结构性装饰、装饰结构,从悦目、形式之美到饰极返素的最高审美境界的追求,装饰的存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