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彭澎 第12章J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6672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彭澎 第12章J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彭澎 第12章J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彭澎 第12章J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彭澎 第12章J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彭澎 第12章J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彭澎 第12章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教程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彭澎 第12章J(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章 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运行与维护,12.1 系统实施 12.2 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12.1 系统实施,12.1.1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和内容 12.1.2 设备购置 12.1.3 程序设计 12.1.4 程序与系统测试 12.1.5 数据转换和系统切换,返回,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和内容,硬件的购置及安排 程序的编写和软件购置 未来的操作人员的培训 数据和系统转换,设备购置,环境问题 设备购置 设备验收,程序的性能指标,可靠性 可维护性 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规范性 强健性 高效率,良好的编程风格,注意保持程序的清晰易懂,不要过多地追求细枝末节提高程序的“效率”而损害“清晰度”; 尽量少用

2、或不用GOTO语句,保证程序是结构化的;尽量用公共子程序或过程代替重复的功能; 变量名要统一,不要混淆使用,对所有变量要注意设置初值; 输入格式要统一一致; 程序书写采用锯齿形式,使程序具有层次结构; 将数据编制成文档; 在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清晰度的前提下,选用效率高的算法,提高程序执行速度; 在程序的适当位置加上注释,说明程序名、功能、环境、输入、输出、下属模块及中间变量等。,程序设计步骤,第一步是理解设计要求。 第二步骤是选择编程工具,熟悉开发环境。 第三步骤是编写程序。 第四步骤是测试程序。,开发软件的选择,考虑的要素主要包括: 性能、环境要求、系统风格、适应性、接口能力、流行性、先进性

3、、可维护性等。 要根据系统本身所具备的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选择用户较为熟悉,或易于学习、易于应用的开发软件和语言系统,便于用户维护。,程序和系统测试特点,挑剔性 复杂性 不彻底性 成本和效率,测试的基本原则,测试用例的选择 测试数据的选择 功能的确定 测试文档的管理,程序和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功能测试 性能测试 可靠性与安全性测试,系统测试步骤,模块测试 子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 验收测试,测试方法,黑盒法 白盒法,程序排错方法,试探法 追踪法 断点法 归纳法 演绎法,数据切换的基本原则,数据切换工作必须提前,尽可能的早开始; 数据切换必须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管理和参与; 要得到管理人员的理解和大

4、力配合,数据转换工作中许多问题的处理要由管理人员来决策; 进行数据切换这项工作的人,必须完全了解系统的设计,并对于转换的方法、原则十分清楚; 必须进行种种校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能力来帮助查错及改错。必要时还需要为此目的编写专用程序; 项目负责人要重视,必须充分估计其工作量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安排足够的力量去做好这一工作。,系统切换方式,直接方式 平行方式 逐步方式 试运行方式,12.2 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12.2.1 运行管理的任务 12.2.2 科学管理的条件 12.2.3 日常运行管理 12.2.4 人员管理 12.2.5 信息系统评价,返回,运行管理的任务,日常运行的管理 运行情况的记

5、录 对系统进行修改与扩充 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科学管理的条件,资料完整 严格分工 工作规范 记录,日常运行管理,数据录入管理 (1)数据收集 (2)数据校验 (3)数据录入 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 运行与维护 系统安全 (1)数据安全与保密 (2)软件、资料的安全 (3)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情况的记录 (1)工作量记录 (2)工作效率记录 (3)系统质量记录,人员管理的基本内容,分工 检查和评价 培训,各类人员基本职责和评价标准,人员培训,对组织中的大多数人员来说,对于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操作都是边干边学才能做好所担负的工作。因此,在系统管理中,对人员的培训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从长远来看,

6、这种工作将使系统具有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巨大潜力。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对计算机技术人员来说,都必须把学习新技术作为自己工作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和作用,系统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检查信息系统的工作情况,根据使用者的反映及运行情况的记录,对系统的功能及效率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指出系统改进和扩充的方向。,信息系统评价的基本内容,系统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应根据系统的具体目标和环境而定。,评价-系统运行的一般情况,作为建立系统的目标而提及的各项业务,是否按所要求的质量与速度完成; 完成上述各项任务,用户需要付出的资源(人力、物力、时间)是否控制在预定的界限之内。 从系统运行的记录来分析系统各项资

7、源(人力、设备、软件)的利用率如何; 询问最终用户,了解他们对系统工作情况(提供的材料、质量、响应时间、使用方式等)是否满意,或满意的程度如何。,评价-系统性能,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规模,系统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系统的开放性与集成程度等;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深度。主要指通过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实现业务流程优化,人,财,物等制造资源合理使用的程度; 系统本身的质量。主要包括实用性、正确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平均无故障时间、抵御误操作能力等)、通用性等; 系统安全性与保密性。主要指业务数据是不会被破坏或被修改,数据使用全县是否得到保证; 系统文档的完备性,评价-使用效果,系统的使用效果是从提供的信息服务的有效性来考察系统。具体内容其主要包括: 系统对各个管理层次各业务部门业务处理的支持程度,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度; 提供信息的有用性,信息的利用率; 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其数据管理的规范程度。,评价-费用与效益,系统费用主要包括:系统投资、系统的运行费用、系统的维护费用(包括备用配件及软件修改费用)等; 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直接效益主要包括: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新增效益,投资回收期等; 间接效益主要包括: 由于组织机构改革,业务重组及管理流程实现优化,基础数据的规范与利用效果的提高,使组织整体管理水平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