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36602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6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3(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三)(一)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2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3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

2、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4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5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

3、,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6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7“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4、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8“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这个时期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9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

5、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10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11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12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

6、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二)1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C封建朝廷

7、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2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这说明()A“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 B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C家天下逐渐向公天下过渡 D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3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4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

8、,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的主观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 B防止地方割据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减轻农民负担5(在元朝统治期间)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反映了蒙古帝国的()A民族矛盾特别突出 B中央集权的有效C行省制度行之有效 D君主专制的弱化6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分

9、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7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8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由此可见,宋代()A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 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发生变化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D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

10、1 500万至1 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10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1当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四大发明。我认为,一个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

11、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该学者强调的是()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C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D创造发明的价值关键在于其实用性的大小12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三)1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

12、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室帝权威2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A儒学的道德准则 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C明代的社会风尚 D执政的能力水平3明仁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分南北卷现象。仁宗说:“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方仅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由此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分地录取利于政权安稳 B品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C科举取士应该公道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