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6508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赏析,R 七年级上册,诗词课题总览,龟虽寿曹操(东汉)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泊秦淮杜牧(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宋) 观书有感朱熹(宋) 浣溪沙晏殊(宋) 如梦令李清照(宋),第一首,龟虽寿(曹操),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文学方面,

2、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其诗今存二十一首,都是乐府歌,风格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古直悲凉。四言诗成就尤其突出,今有曹操集问世。,龟虽寿的体裁: 乐府诗,四言古风。,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仅仅,不只。,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惠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

3、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音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是全诗的核心,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情怀。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揭示了万事万物都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又以“老骥”自喻,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旷达而乐观。先抑后扬,表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

4、精神。,第二首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他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及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环绕,外城,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也写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由“邀”到

5、“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一派清幽恬静,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第三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间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清静的禅房更显得草木深深。这一

6、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7、白,第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

8、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

9、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第五首,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 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10、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寄北: 君: 归期: 何当: 却:,写诗寄给北方的人。,指作者的妻子。,指回家的日期。,何时,何日。表示期盼。,再。,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

11、“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第六首,泊秦淮 杜牧(唐),泊秦淮 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唐代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

12、隐并称“小李杜”。,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通过写景和叙事渲染出一种凄凉暗淡气氛。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描写出秦淮河两岸空冷寂寞情调。,这两句于情景交融中表现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以醉生梦死的生活来填补空虚的心灵。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借叙事斥责统治者腐化堕落;借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对现实深刻忧虑,表达作者关心国家命运而无比忧愤的思想感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

13、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七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在诗歌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他创造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平生

14、著作丰富,作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有杨文节诗集、杨文节易传、杨文节文集等著作。,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人们往往因为上山艰难,便以为下山容易又轻松。其实上山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过程。“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耐人寻味。第二句“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

15、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这是一首诗哲理诗,诗人是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表达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迷醉。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的深刻哲理。,观书有感 朱熹,第八首,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16、,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11301200),婺源(现在江西省人),宋代著名理学家。诗歌风格比较清新活泼,能用鲜明的现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半亩大的方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清澈的湖水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作者用比喻的手法,侧面写出“半亩方塘”的特点,深且清澈透明,所以才能够像打开的镜子一样,反映出天光云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呢?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深沉清澈。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 ,才能使人更加开豁,更加聪明。,朱熹先生写的这首诗写景非常优美,表面描写景物,实际写了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喻理。暗喻人要保持心灵的澄明,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