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360435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 m;1m= dm;1dm= cm;1cm= mm;1mm= m;1m= nm。2、长度的测量工具: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3、正确使用刻度尺:“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 、 和 。“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 。“读”要 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单位。“

2、算”多次测量取 值。4、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 ”。 时间的测量工具: 、时钟等。5、误差:测量时,由于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不可能消除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可以避免; 不可以避免上。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 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

3、,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 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 的。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 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 的,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 。静止是 的,也就是说绝对静止的物体时不存在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 而言的。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

4、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 的。三、运动的快慢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 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 的多少。通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 的物理量。(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3)速度计算公式:v= 。变形公式:S= ,t= 。(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 或ms-l。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 。单位的换算关系:1m/s= km/h。(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同的

5、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定 ,但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 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 ,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6)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的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 ,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成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在不断 ,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四、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 ;(2)测量工具: 和 。(3)结论

6、:斜面越陡小车运动的越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1)声音是由 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震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 ;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 ,有振动也一定产生 ,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 和气体。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中传得最快, 中最慢;(2) 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

7、谈;(3)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 介质的种类 和 介质的温度 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4、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

8、,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或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 时刻 、 强弱 及 步调 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 方向 的现象。二、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1)概念:声音的 高低 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 ,单位是赫兹Hz

9、,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20000 Hz;(3)超声波:定义:频率高于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特性: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剂。(4)次声波:定义:频率低于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特性: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2、响度:(1)概念:声音的 强弱 叫响度;与发声体的 、距离声源的 有关,物体 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 的距离)。3、音色:声音的 品质特性 叫音色;与发声体的 材料 、 结构 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

10、、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三、声音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 ,应用:回声定位、B超、声呐等。2、声音可以传递 ,应用:超声波的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 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 的声音都是噪声。噪音被称为“隐形杀手”。2、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 分贝 ,符号为 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0dB指刚刚

11、引起听觉。3、控制噪声:(1)在 声源 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 传播过程 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 人耳 处减弱(戴耳塞)。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注: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我们采用的温度是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表示;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也称标准大气压,101.325kPa), 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2、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

12、玻璃泡中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 和 ,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 (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 和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3、体温计:(1)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缩口;(2)测量范围: ;分度值为 ;(3)体温计读数时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二、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物质在 、 和 之间的转化叫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 有关。2、熔化与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

13、为液态叫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 热,凝固要 热。3、晶体和非晶体:(1)固体可分为 体和 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 (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 ,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2)晶体在凝固或熔化过程中放热或者吸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在凝固或熔化过程中放热或者吸热,但温度改变;(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 ;继续 热量;(4)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 ;继续 热。三、汽化和液化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 ;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 热、液化要 热。2、汽化的两种形式 和 :(1)蒸发:概念:在 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 发生的 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跟液体的 有关: 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的 有关, 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