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353993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子键的强度,离子键的强度通常用晶格能U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U满足玻恩-兰德方程:,其中:Z+、 Z表示正负离子所带电荷,r+、r表示正负离子的半径,A为马德隆常数,n为玻恩指数(A、n均为常数),所以离子所带电荷越大,半径越小,则晶格能越大,离子键越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但近代实验证明,即使电负性最小的Cs和电负性最大的F形成的CsF,离子键也只占92%,仍有8%为共价键。因为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原子轨道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重叠,使得离子化合物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共价性,所以不存在纯粹的离子键。,如CsCl、NaCl等典型离子晶体,仍可用离子键理论解释 其性质; 如AgBr、

2、AlCl3由于其离子键中含较多共价键成分,故不能使用离子键理论,而应使用离子极化理论来解释其性质。,1.什么是离子极化,离子极化是指离子在其自身电场作用下,使周围其他离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过程。,简单的说,离子极化的含义就两点: 使离子键共价化,即使离子键过渡到共价键; 使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即使离子化合物过渡到 共价化合物,离子极化理论,2.离子极化理论要点,离子极化的大小用极化作用的强弱来衡量; 极化作用的强弱与化合物的正负离子有关: 对正离子而言,若其诱导作用越强,则极化作用越强; 对负离子而言,若其变形性越强,则极化作用越强; 正离子的诱导作用、负离子的变形性与其所带电荷,电子层结构

3、、离子半径大小有关。,(1)正离子 正离子所带电荷越高,极化作用越强; 正离子半径越小,极化作用越强; 不同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其极化作用大小的顺序为: 18e或(18+2)e 917e 8e,(2)负离子 负离子所带电荷越低,极化作用越强; 负离子半径越大,极化作用越强; 复杂负离子对称性高,变形性差,极化作用弱; (复杂负离子的中心原子化合价越高,变形性越差),(3)相互极化作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考虑负离子的变形性,但一些电荷较低,具有特定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也容易变形,则此时正离子能产生一个附加的极化作用,我们称之为相互极化作用 相互极化作用规律: 18e或(18+2)e电子层结构的正离

4、子容易变形,能引起附加极化; 对同族元素,周期表自上而下,18e或(18+2)e电子层结构的正 离子附加极化作用递增; 在具有相同18e或(18+2)e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化合物中,负离 子变形性越大,附加极化作用越强。,(4)反极化作用(适用于含氧酸和含氧酸盐),中心N原子电荷高,极化作用强,使O原子靠近N原子部分呈”电性,由于H原子半径很小,且带正电荷,从而使O原子极化,其靠近H原子部分带负电,因H原子极化作用效果与N相反,故称其为反极化作用,两端均带”+”,互相排斥,从而降低了ON键的稳定性,使化合物不稳定,+,正离子所带电荷越高 半径越小 反极化作用越强 化合物越不稳定,3.离子极化对化

5、合物性质的影响,化合物颜色 极化作用越强,电子从负离子向正离子迁移更容易,化合物颜色更深; 化合物熔点和沸点 极化作用越强,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倾向越大,使化学键共价性增加、化合物共价性增加,使化合物熔点和沸点降低; 化合物溶解度 极化作用越强,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倾向越大,使化合物共价性增加,使化合物溶解度降低;,二元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 当给化合物加热时,极化作用越强,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倾向越大,使化学键共价性增加、化合物共价性增加,使化合物热稳定性降低,分解温度降低; 含氧酸和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含氧酸根负离子相同,正离子不同: 正离子反极化作用越强,含氧酸(盐)热稳定性越低;

6、 正离子相同,含氧酸根负离子不同: 若含氧酸根负离子的中心原子化合价越高,则其抵抗正离子反极化作用的能力越强,本身被反极化作用影响越小,含氧酸(盐)热稳定性越高;,4.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的应用,判断化合物为典型离子化合物还是具有共价性的离子 化合物,判断方法如下: 经验法: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直接判断,如KCl是典型离子化合物,HCl是典型的可以电离的共价化合物; 观察法:若化合物中有可产生较强极化作用的正负离子,则化合物为具有共价性的离子化合物,否则为典型离子化合物; 典型离子化合物用离子键理论,具有共价性的离子化合 物用离子极化理论。,5.例题,1、试解释AgCl,AgBr,AgI颜色

7、由白色变到淡黄色再到黄色。,2、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熔、沸点高低,(1)NaCl、NaBr (2)ZnI2、HgI2 (3)FeCl3、FeBr3 (4)CaO、KCl (5)CaCl2、ZnCl2 (6)MgO、Al2O3 (7)FeCl3、FeCl2 (8)CaCl2、GeCl2,(1)NaCl NaBr (2)ZnI2 HgI2 (3)FeCl3 FeBr3 (4)CaO KCl (5)CaCl2 ZnCl2 (6)MgO Al2O3 (7)FeCl3 GeCl2,3、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溶解度,(1)NaCl、CuCl (2)AgF,AgCl,AgBr,AgI,(1)NaCl CuCl

8、 (2)AgF AgCl AgBr AgI,4、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1) CaSO4、CdSO4 (2) MnSO4、Mn2(SO4)3 (3) SrSO4、MgSO4 (4) Na2SO4、MgSO4 (5) HNO3、HNO2 (6) Na2CO3、NaHCO3 (7) ZnO、HgO (8) Cu2O、Ag2O (9) BaCO3 、PbCO3,(1) CaSO4 CdSO4 (2) MnSO4 Mn2(SO4)3 (3) SrSO4 MgSO4 (4) Na2SO4 MgSO4 (5) HNO3 HNO2 (6) Na2CO3 NaHCO3 (7) ZnO Hg

9、O (8) Cu2O Ag2O (9) BaCO3 PbCO3,(10) Na2CO3 Ag2S2O3 (12) Na2SO3 Cu(NO3)2 (14) FeBr3 MnCO3,(10) Na2CO3、K2CO3 (11) Na2S2O3、Ag2S2O3 (12) Na2SO3、Na2SO4 (13) AgNO3、Cu(NO3)2 (14) FeBr3、FeBr2 (15) HNO3、LiNO3 (16) CaCO3、MnCO3,5、试解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强氧化性。,6、已知硫酸盐的热分解温度数据如下: MgSO4 CaSO4 SrSO4 CdSO4 MnSO4 Mn2(SO4)3 895

10、 1149 1374 826 755 300,(1)试解释上述分解温度数据; (2)与硫酸盐相比,碳酸盐热稳定性如何?并解释原因; (3)对BaSO4、ZnSO4的分解温度区间做出估计。,解:(3) BaSO4分解温度大于1374 ZnSO4分解温度小于755,大于300,6.离子极化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1)离子极化理论的适用范围,离子极化理论适用于具有共价性的离子化合物、含氧酸和含氧酸盐;,(2)离子极化理论的局限性,离子极化理论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但其也有局限性,如没有明确的定量标度,没有考虑d,f电子和介质对化合物的影响等;,L is the series of ligands Cl-, Br-, and NO2-.,79, 71, and 46 kJ/m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