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仲生 第四章 死亡率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53553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经济学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仲生 第四章 死亡率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口经济学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仲生 第四章 死亡率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口经济学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仲生 第四章 死亡率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口经济学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仲生 第四章 死亡率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口经济学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仲生 第四章 死亡率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经济学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仲生 第四章 死亡率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经济学 (第3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仲生 第四章 死亡率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死亡率转变的经济理论与生命表 第一节 死亡率转变的经济理论 第二节 死亡水平的基本模式生命表 第三节 从生命表来观察死亡水平 第四节 影响死亡率转变的经济因素,第一节 死亡率转变的经济理论 死亡率转变的经济理论而言,人口经济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见解。G斯托尔尼兹(G.Stalnitz)在1964年发表的人口转变: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论文中,从“经济决定论” 1的角度出发,把当时工业化国家死亡率转变和出生率转变过程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所有发达国家不仅从一个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转变为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而且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从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转变

2、为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托马斯麦肯温(Thomas Mckeown)则在欧洲的死亡率减退一文中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欧洲国家死亡率下降起作用的诸多因素中,最突出的是农业和工业革命所引起的不断的经济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上升和营养水平的改善对于死亡率转变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贡献是巨大的。,死亡率作为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变量,无疑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是实现死亡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的重要条件。通常在考察死亡率转变时,除了探讨经济发展与死亡率下降的因果关系外,很重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并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水平具有正

3、向关系,这种经验从普雷斯顿的研究中可以得到验证。,塞缪尔H普雷斯顿(Samuel. H. Preston)在1975年发表的死亡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关系一文中,把人均收入水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通过20世纪初期的发达国家与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与平均预期寿命的比较研究2,提出国民收入水平与死亡率下降有密切关系,即人均收入水平和死亡率水平具有反向关系,人均水平高则死亡率水平低;反之,人均水平低则死亡率水平高。,他在1979年发表的20世纪以来欠发达国家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和后果里,又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高相关关系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

4、的死亡率转变。历史经验表明,这个结论大体上是正确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人均收入和死亡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已有所削弱,应作适当的修正,当高收入水平已经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死亡率往往有所回升,这种变化趋势从北欧、西欧的许多国家可以得到验证。,澳大利亚人口经济学家LT鲁兹卡(Lado T.Ruzicke)在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死亡率一文,也着重分析了死亡率下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因素对提高平均预期寿命的作用。他利用亚太地区13个发展中国家的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资料,得出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的相关系数为0.600。这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平均预期寿

5、命的差别有36%是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造成的。鲁兹卡还运用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资料,通过与上述13个发展中国家对比的手法,计算出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21,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可以解释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别的67.3%,从而得出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更为密切的结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T舒尔茨(Paul T. Schultz)在1985应用经济学有关“投入产出”和生产函数理论,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死亡率理论分析模型,即对死亡率的“健康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舒尔茨认为应该把健康多样性的生物学决定

6、因素与家庭的健康投入选择的经济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健康生产函数 (4-1) 公式中 表示第 个人的死亡率; 为外因固有的生物学上的健康多重性; 、 和 是这个线性方程的生物/技术关系的参数; 表示一组无关的随机误差。,健康投入是经常由个人、家庭或医生来选择的,以便使预期的健康损失最小化,并达到其他的寿命目标。这要依靠他们对自己外因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和其他有关资源与限制条件而定,其公式为: (4-2) 公式中 表示健康投入; 表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如家庭经济能力; 表示社区的限制条件,如当地公共健康服务的可得性、地区价格和工资以及人口密度等; 是偏好; 、 、 、 和 是

7、参数; 则表示和公式右边变量相独立、而且彼此之间无关的随机误差。这个健康投入需求函数线性近似公式反映了投入使用怎样随有关的外部的家庭和社区变量而变化。,舒尔茨还根据上述两个公式的基础上设计了第3个公式,即 (4-3) 公式中参数 、 、 、 、 表示公式(4-1)中生物/技术限制条件和公式(4-2)中的需求行为的综合影响。,舒尔茨从微观角度出发,在其模型中区分了健康投入和健康后果的生产联系起来的生物/技术关系和需求关系,并分析了家庭经济状况对死亡率转变的影响,发现个人或家庭的健康投入和健康状况与死亡率下降有直接关系。舒尔茨的死亡率经济分析扩展了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形成了死亡率生产函数理论。他用投

8、入产出函数的形式把生活中存在的诸多影响死亡率的因素联系起来,强调了个人和家庭的相互依存的健康投入和在控制疾病和死亡方面的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并为评估意在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健康计划的产出效益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阿尔弗雷德索维(Alfred Sauvy)在人口通论一书中指出,死亡率转变的原因主要是一般的经济水平、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经济水平、广义的遗传因素以及社会的医疗服务等。而日本人口学家河野稠果则在寿命和死亡率的世界状况:现状和将来一文中,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幼儿死亡率与平均预期寿命的比较研究,提出死亡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引起的。多数经济学者认

9、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死亡率下降的首要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本质上仍然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二节 死亡水平的基本模式生命表 生命表(the life table)中以人口统计、出生统计和死亡统计作为基本的资料,通过某时期年龄别死亡率导出各年龄的死亡概率,依据死亡概率秩序的一系列假定显示一定的生存人数全过程,其表现形式由有关死亡的年龄秩序一系列的函数构建而成。根据生命表可以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摆脱年龄构成的影响,综合地反映了人口的死亡水平,对于人口的死亡现象的统计研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编制生命表有各

10、种方法,其代表的方法有里德-梅里尔(Reed-Merrell)法、格雷维尔(Greville)法、蒋(Chiang)法及凯菲茨-弗朗恩索(Keyfitz-Frauenthal)法等等。,洛勒J里德(Lowell J.Reed)和马格里特梅里尔(Margaret Merrell)1939年曾对美国的实际生命表进行了深入的统计研究,认为标准的指数函数不能精确地描述人口死亡过程,因而根据积累的经验对指数函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实际统计的年龄别死亡率( )转换为死亡概率( )的公式: (41) 式中 为年龄区间长度, 为常数,其值为0.08。该方法较简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立生命表。,汤玛斯格雷维尔(Th

11、omas Greville)4年之后提出了将年龄别死亡率( )转换成相应的简略生命表(abridged life of table)死亡概率( )的著名表达式: (4-2) 式中 是常量,它的值通常为0.09。这种方法与里德-梅里尔法相比,可以说更具有被应用的普遍性。,蒋(Chiang)法则用内插法将年龄别死亡率( )转换为死亡概率( ),其推导过程为: (43) 简化为: (44) 求解 得: (45) 在这里 表示在 岁到 岁区间,死亡的人平均活的区间层数。,与里德-梅里尔(Reed-Merrell)法和格雷维尔(Greville)法相比,较普及的方法还有凯菲茨-弗朗恩索(Keyfitz-

12、Frauenthal)法。该方法的公式: (46) (47) 式中 为在年龄区间 的人口数, 为年龄区间 的死亡率。这种方法得出的数值精确度较高。,以上考察了其代表的简略生命表2做成法。在此用格雷维尔法推算1957年中国男性简略生命表(见表4-1)。,1957年中国人男性簡略生命表,1957年中国人男性簡略生命表,资料来源:根据早瀬保子、川俣青子主编中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动态统计的资料推算。,首先根据各个时期的人口抽样调查或全国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数、年中人口数求得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公式为: (411) 式中 为年龄别死亡率; 为 岁1年期间的死亡数; 为年龄 岁的年中央人口数。然后采用格雷维尔

13、(greville)法将年龄别死亡率转换为死亡概率( )的公式(参照2式)。然而,0岁的公式为 (412),其次,求得存活人数( )和死亡人数( ),其一系列公式:,(413),以下求得存活概率( )、生存人年( )以及X岁以上生存人年总计( ),其公式分别为: (414) 最后根据下述公式求得平均预期寿命( ),即: (415) 根据以上一系列公式分别推算1975年、1981年、1989年和2000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简略生命表,由此算出死亡概率3、死亡人数、平均预期寿命4等诸函数。,另外,完全生命表(complete life table)5是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别的人口数和死

14、亡数推算的。完全生命表的推算首先根据年龄别死亡数求得生命表的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公式为: (416) 从人口普查求出 岁人口 是满 岁的,不久成为 岁的人口。死亡数( )则相同。生命表的死亡率( )在达到X岁年龄生存者中,是尚未达到年龄 岁的死亡率。而死亡率( )需要修正为生命表的死亡率 ( )。生命表的死亡率一般定义为: (417),而 岁的生存数是 (418) 将该公式代入上述的 公式求得 (419) 右边的分母和分子除以 得出下式 (420),另外,从上述的人口动态统计计算的年龄别死亡率 (421) 导出下式, (422) 根据该公式计算性别年龄别死亡率( )。,其次,死亡率( )从生存数

15、( )和死亡数( )算出以下公式,即 : (423) 而存活概率为: (424) 生存人年( )用以下公式算出 (425),但是 (4 23) (424) 生存人年总计( )的公式则为: (425) 最后平均预期寿命( )为: (426) 从以上一系列公式中推算2000年中国男子和女子完全生命表,由此算出平均预期寿命、死亡概率等诸函数。,第三节 从生命表来观察死亡水平 生命表作为人口现象的最基本模式以实际统计的年龄别死亡率作为基础,依据静止人口理论计算生存和死亡概率等诸函数,因而生命表反映了现实的死亡水平。在此主要根据推算的简略生命表的诸函数来考察中国的死亡变化。 一、平均预期寿命( )水平的变化 平均预期寿命是生命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综合反映全体人口的死亡水平,消除了实际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并兼顾总死亡率和年龄别特殊死亡率;正面反映人的寿命长短,因而对现实死亡水平的统计研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常用于对同一人口的不同时期的寿命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中国人简略生命表的推算,平均预期寿命如表4-2所示,,表4-2 中国平均预期寿命水平的变化 (单位:岁),资料来源:根据统计资料笔者推算的简略生命表。,从1957年到1975年呈现迅速上升趋势,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从58.53岁增加到65.27岁,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