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353527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5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 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共共 6060 分)分) 1 1、选择题

2、(本大题共选择题(本大题共 3030 题,每小题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的) 1.周代礼乐制度中, “礼”讲究差异, “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 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 .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 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3、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 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4.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 表明( )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5.明仁宗以

4、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 “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 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 “皆众太监分批” - 2 - ,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帝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利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6.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 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 清朝军机处( ) A.

5、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确 7.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人们从来都把雅典看作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 到了金钱的力量。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 ”他的说法( ) A.否定了雅典公民政治的民主性 B.肯定了雅典打破血缘政治的进步性 C.揭示了雅典城邦体制的阶级性 D.指出了雅典划分财产等级的局限性 8.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而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 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法律调整 B.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6、C.统治者决定法律的价值取向 D.人文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刻 9.依照英国政治学家的权威性表述,英王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 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这意味着英国君主( ) A.在议会与首相之间起协调作用 B.“统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 C.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 D.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 10.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 1787 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 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 ”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 国 1787 年宪法( ) A.

7、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制宪过程就是新贵族的夺权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11.1871 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 ,但却遭到巴 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 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 A.实行联邦制原则 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 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皇帝权利受到限制 12.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城市,呈现 - 3 - 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

8、它们是外国商品进 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 。出现这一局面说明( ) A.中国城市发展有限,无力带动农村经济 B.农村经济落后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C.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13.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国人开始 反思之前的洋务运动。这一变化( ) 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14.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影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

9、帝变法的 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 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就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15.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 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封建反侵略 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D.反对外来侵略

10、 16.某学者认为,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 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共在长征中面临双重阻力 B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长征是中共的北上抗日方针 D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 17.“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 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这次祭奠意在( )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 B.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 C.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D.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18.1

11、946 年美苏关系开始恶化,蒋介石向美国“一边倒”,迫使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国全力夺取东北。在中共七 大上毛泽东曾预言, “国际援助一定要来” , “如果不 - 4 - 来,杀我脑袋” ,并再三提出“东北是重要的” ,是夺取全国胜利“决定的一环” ,材料说明( ) A.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 B 中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成为取胜关键 C.东北地区成为战后美苏两国冷战对抗的主要战场 D.苏联的无私援助成为中国在东北取胜的关键 19.列宁曾写到:“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 级。 ”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 ) A.对工

12、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 B.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 D.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 20.列宁认为,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真正革命民主国家下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由国家即“人民的,首 先是工人和农民武装组织”来指导全部企业。它“不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之上的,没有脱离而且也不可能 脱离这个基础的国家” 。这说明列宁( ) A.反对社会主义革命 B.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 C.要求工人监督政府 D.主张无产阶级专政 21.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 “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 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

13、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 。鲍泰利断 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度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22.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 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这表明( )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 “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 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23.2016 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 “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 两岸关系的根本

14、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 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 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24.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 80 年代都有很 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 5 -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25.有

15、海外媒体提出, “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而中国学者 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26.“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 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 ”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 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 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 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 27.冷战后 20 多年间,美日同盟经历了三次调整,使同盟从最初的“专守防卫”扩大到“周边事态” ,再进一 步拓展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美日同盟关系的三次调整可以说明( ) A.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控制 B.美日关系的不平等性在进一步增强 C.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缩小 D.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28.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 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 “竞争中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