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353279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4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历史试卷 卷(选择题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53 年,河南安阳股墟附近发掘的 165 座平民墓中,83 座有殉贝。从有些贝的放置位置看,好像是作为 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这说明当时 A用贝殉葬是平民特有的社会现象 B平民的社会地

2、位有了明显的改善 C贝作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 D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 2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文王按照岐山的 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说明 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 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 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 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 3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而如今 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3、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 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5韩非认为,选贤任能仅凭外貌或是言辞,就是孔子也做不到;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可判断其人是否堪 2 用。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这种理念的是 A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B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C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6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表 1

4、 是刻石部分 内容。 表 1 内容刻石名称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 “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之罘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据表 1 可知,秦朝 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7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 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

5、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8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 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3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9 史记平准书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 ,重如其 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 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 二等。 ”1975 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 汉书记载比史记记载更可信 B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

6、料进行互证 C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10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 律” “轻徭薄赋” ,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11西汉初年,中央一直是以功臣列侯为相。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前,担任丞相仍是功臣 子弟的特权。这表明 A皇帝与功臣集团共掌政权 B贵族政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C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威胁 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以缓解 12法国

7、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张骞上表指出了西域和位于阿姆河南北地区的居民对中国 的丝绸的强烈兴趣,正是这种原因才决定了汉朝向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开拓的重大决定。 ”这说明张骞出 使西域获得的情报 A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 B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C推动了汉朝开拓西部疆土 D促进了汉朝丝织业发展 13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 , “聚众或至千余人” , 易“成奸伪之业” ,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4 14班固汉书卷

8、五九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 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 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 15 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 。此后“孙程定立 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 ,皆由宦者决定政局。这表明 A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B皇帝惟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 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 D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16 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

9、;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 腌制之法)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 ”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1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 、 “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 “悲壮之美” ;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18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 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

10、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19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 “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坛不决,故两省 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 “中书门下”的出现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5 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20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 。梁启 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 A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 B史学

11、家缺乏求真的精神 C史书私修要优于官撰 D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 21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 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 99 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 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22在 7 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 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 这一现象 A得益于开明

12、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23在地方政权层次,黄宗羲主张恢复唐代的方镇制度。黄宗羲认为在沿边地区设立方镇有五大好处,其中 最主要的是能够“一方之财自供一方” “一方之兵自供一方”一方不宁,他方晏如(注:安定之意) ” 。黄 宗羲这一设计的内在精神是 A强化地方割据 B反对专制集权 C践行民本思想 D回归历史传统 24表 2 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唐代 表 2 制度概述 6 均田制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 租佣调制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 ,有家则征调(丝麻) 帐籍制每岁一造(人口)帐,

13、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 册 A固化社会分工,限制阶层流动 B税则明确,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 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 卷(非选择题 52 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4 小题,第小题,第 2525 题题 1414 分,第分,第 2626 题题 1212 分,第分,第 2727 题题 1010 分,第分,第 2828 题题 1616 分,共分,共 5252 分。分。 考生根据要求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考生根据要求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 25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元前 5

14、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 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 5 世纪到前 4 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 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 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创建的大学传授的是“五经” ,包括易经 诗经 尚书 春秋和礼记 , 此五经据认为代表了孔子的传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 “概述” 。 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往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 13 世 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新儒教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理性主义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政治和社 会伦理体系。直到 1912 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新儒教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不变的指南和正统学说。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之处。 (6 分) 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在 13 世纪占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6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