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48968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j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sj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sj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sj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sj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j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j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导 入 新 课通过复习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与临床用药相关联的问题引出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新 课 学 习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范畴,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科学,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度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转化排泄吸收作用部位结合 游离储存部位游离 结合血浆游离型药物结合型药物 代谢物作用部位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和体内过程一、药物跨膜转运指大多数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时多次穿越细胞膜的过程。(一)被动转运:指药物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有三种方式: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特点:不耗能、不需要载体、无

2、饱和现象、无竞争抑制现象。(但简单扩散相反),与浓度差有关。是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1.简单扩散的内在影响因素:分子量小:200 D的药物易通过脂溶性高:油/水 分布系数越大越易通过解离度小(极性小):非离子型药物不带电荷可自由通过细胞膜。离子型药物带+、-电荷,在细胞膜一侧形成离子障而不能通过细胞膜。难理解,简单讲Pka、PH值: 规律: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容易通过生物膜被吸收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容易通过生物膜被吸收如:苯巴比妥Pka=7.4 PH7.4的碱性液中解离多,脂溶性,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解救巴比妥中毒时应该碱化尿液,解离多,脂溶性,减少重吸收。2.滤过的内在影响因素:水溶性小

3、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 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3.易化扩散的内在影响因素:需特异性载体;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二)主动转运:是指药物依赖细胞膜中的特异性载体,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特点:耗能、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为少数药物的转运方式。二、药物的体内过程除静脉给药外,其它给药均存在吸收过程。从进入机体到从体内消除经过如下过程: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一)药物的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很大:1. 消化道给药(1)口服给药: 影响因素:药物剂型胃肠液的PH:离子化程度食物:大多数药物在进餐时或餐后服药为

4、减少胃肠反应。“首过”代表第一次,第一次通过肠粘膜及肝脏。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指药物在胃肠吸收后,经胃肠及肝脏时部分药物灭活,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意义- 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如硝酸甘油、普萘洛尔。(2)舌下、直肠给药:无首过消除现象舌下吸收:只适合药量小、脂溶性高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直肠给药:仅适合刺激性强或不能口服用药的情况,尤适用于小儿、老人。2. 注射给药特点:吸收一般较口服快:水溶液吸收快速、混悬液吸收慢而持久。如:青霉素 避免首过消除 给药量较准确3. 呼吸道给药 :适合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全麻药)直接进入肺泡,吸收迅速

5、4. 经皮和黏膜给药 :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吸收。如:硝酸甘油贴剂、外用药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排序: 静脉吸入肌注皮下舌下、直肠口服黏膜皮肤(二)药物分布:指药物从血液循环向组织液、细胞液转运的过程。大多数药物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如磺胺药与甲磺丁脲合用,可使后者游离型,诱发低血糖。结合型药物的特点:分子量增大、暂时失去药理活性结合是非特异性、结合是可逆的总结: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2.体液PH: 细胞外液PH=7.4;细胞内液PH=7.0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解离多,浓度高;弱碱性药物则相反故改变血液pH则能改变药物的分布方

6、向。3.器官血流量:心、肝、肺、肾和脑组织分布速度快而多。4.药物与组织细胞亲和力:脂溶性高的药物易分布在脑和脂肪组织。药物与特定的组织有高亲和力,在该组织中分布多。5.特殊屏障:指药物在血液与组织之间转运时所受到的阻碍 血脑屏障:分子量小、脂溶性高、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易通过如SD胎盘屏障:指胎盘绒毛膜与子宫底蜕膜血窦间的屏障。绝大多数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在妊娠前3个月内,应禁用一切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如:吗啡禁用于分娩止痛血眼屏障:是血-视网膜、血-房水、血-玻璃体屏障的总称。全身给药在眼内很难达到有效浓度。(三)药物的代谢:又称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总

7、称,是终止药物作用,促进药物排泄的重要环节。肝是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1.代谢方式:相反应即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大多数药物 无活性的药物少数药物 有活性、毒性产物相反应结合反应:大多数无活性、极性的产物2.药物代谢酶:微粒体酶:又称肝药酶,主要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专一性低、变异性大、活性可变(非专一性酶)非微粒体酶:存在肝及以外的酶。专一性强。(专一性酶)如:ACEI水解Ach3. 肝药酶的诱导与抑制:肝药酶特点:能代谢大多数药物,选择性差,针对性弱,某些药物可影响肝药酶的作用互动提问:合用肝药酶诱导剂,应 ?药物剂量合用肝药酶抑制剂,应 ?药物剂量药酶诱导剂:凡增强肝药酶活

8、性、生成的药物。 如:巴比妥、苯妥英钠药酶抑制剂:凡减弱肝药酶活性或减少生成的药物。 如:氯霉素、异烟肼(四) 药物排泄:药物原型或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自体内排出过程。1.肾排泄:是药物主要排泄途径,通过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随尿排出。肾排泄方式肾排泄特点:尿药浓度高:原形经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呋喃坦定尿药重吸收:尿药浓度血药浓度,排泄减慢药效延长竞争性抑制:同时使用经同一载体转运的二种药物,使其一种药物的排泄减少。(青霉素+丙磺舒青霉素被抑制分泌而作用)受肾功能的影响 肾功能不全时,经肾排泄的药物减少,血浆半衰期延长,可引起蓄积中毒。受尿液pH的影响 碱化尿液可使弱酸性药物解离增加

9、,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碱性药物则相反) 课 堂 互 动提问: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类中枢镇静催眠药(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如何加速药物排出体外?答:通过碱化血液ivNaHCO3,使脑内的药物顺浓度差由中枢转移至外周血液中,减轻中枢中毒现象。通过碱化尿液,使尿液中药物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使药物快速排出体外。2.胆汁排泄:特点:胆药浓度高:如红霉素、利福平适合胆系感染通过动态图直观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理解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再由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3.其它途径排泄:举例:强心苷中毒后,口服考来烯胺可在肠

10、内和强心苷形成络合物,中断其肠肝循环,加快从粪便中排泄,为急救措施之一。乳汁排泄:哺乳妇女慎用如:吗啡、氯霉素 肺排出:挥发性药物如:乙醇、异氟烷(麻醉药)汗腺、唾液、泪液排出胃肠排泄:iv吗啡也可向胃内扩散,中毒时洗胃加快排泄第二节 药物的时量曲线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时量关系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反映血浆中药物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即时量曲线。二、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及意义(一)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吸收、并经首过消除药物制剂实际被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占所给总药量的百分率。A(进入体循环的量)D(实际给药总量)100%生物利用度(F)生物利用度

11、意义:1.评价各种药物吸收率、制剂质量、生物等效性重要参数。2.绝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程度。 3.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药物剂型对吸收率的影响。 4.生物利用度反映吸收速度对药物的影响。(二)半衰期(t1/2 ):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每种药物t1/2为恒定数值计算公式:t1/2= 0.693/ K t1/2影响因素:受肝、肾功能的影响,当肝、肾功能降低时t1/2t1/2的临床意义: 1.药物分类的依据:短效、中效、长效 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3.预测达到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时间:消除速度=给药速度、血药浓度基本稳定的水平连续给药:经5个t1/2达到

12、Css 4.预测药物基本消除时间:一次给药通常经5个t1/2消除95%以上;经7个t1/2近乎完全消除(三)稳态血药浓度(Css): 以恒比消除的药物在连续恒速或恒量给药过程中,当给药速度=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称为稳态浓度特点:恒比消除的药物,经5个t1/2CssIV给药:Css无明显波动 p.o.或im Css有明显波动;给药间隔越长,波动越大制定理想给药方案的依据:恒比消除药物MECCssMTC 一般安全、有效、快速 方法:是首次剂量加倍每隔一个t1/2给半个有效剂量 课 堂 小 结1.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概念,如首关消除、肝肠循环、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等。

13、 2.掌握药物的四个体内过程及影响的因素。3.掌握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如生物利用度、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等。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试题练习1.药理学是研究( )A药物的科学 B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C药物效应动力学 D药物代谢动力学2.药物的两重性是指( )A.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B.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 C.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D.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3.对多数药物和病人来说,最安全、最经济、最方便的给药途径是( )A.肌内注射 B.静脉注射 C.口服 D.皮下注射4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A10小时左右 B20小时左右 C1天左右 D2天左右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学基础是( )A.用药剂量过大 B.药物作用选择性低 C.患者肝肾功能不良 D血药浓度过高 知 识 拓 展药物种类受影响的药物诱 导 剂巴比妥类 巴比妥类、氯霉素、氯丙嗪、可的松、香豆素类、洋地黄毒苷、地高辛、阿霉素、雌二醇、保泰松、苯妥英、睾酮 灰黄霉素 华法林 保泰松 氨基比林、可的松、地高辛 苯妥英 可的松、地塞米松、地高辛、茶碱 利福平 香豆素类、地高辛、糖皮质激素类、美托洛尔、口服避孕药、普萘洛尔、奎尼丁 抑 制 剂氯霉素、异烟肼 安替比林、双香豆素、丙磺舒、甲苯磺丁脲 西咪替丁 氯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