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科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48729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105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f科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qf科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qf科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qf科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qf科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f科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f科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现代化互动 于维栋亚洲国家联合会:亚洲区域合作的理性选择 何传启2008 3 036科学与现代化Science & Modernization(季度简报,内部交流)2010年第3期(总第044期) 2010年9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合作单位: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北京同响时代现代化管理咨询中心主 编:于维栋执行编委:马 诚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列):于维栋,马 诚,方竹兰,任玉岭,刘细文,刘洪海,朱庆芳,许 平何传启,何鸣鸿,吴述尧,张 凤,李志刚,李泊溪,李晓西,杨宜勇 杨重光,邹力行,邹兆辰,陈 丹,陈永申,陈争平,胡志坚,郭传杰 黄 黔,曾 澜,

2、董正华,谢文蕙,裘元伦,潘教峰,靳 京本期责任编辑: 欧阳楠,靳 京本期印数1100份 电子版:http:/电子邮箱:联系电话:010-62539187 传真:010-62539103 通讯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726室,100190科学与现代化的宗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战略研究,推介世界现代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成果,促进我国科技与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利益。编者的话2002年9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成立之际,我们编印科学与现代化学术简报(普通版和电子版)。它的宗旨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战略研究,推介世界现代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成果,促

3、进我国科技与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利益。2002年到2006年间,我们不定期地编印了29期简报,免费赠送给全国800多个单位和学者参考。为适应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发展,2007年我们将科学与现代化从不定期简报调整为季度性学术简报。科学与现代化是一个公益的和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季度简报为内部交流材料,免费赠送全国1000多个单位和学者参考。科学与现代化刊登文章,不收取版面费,也不支付稿费,所登载的文章文责自负,文内观点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欢迎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给科学与现代化投稿或推荐文章,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欢迎推荐关于现代化专著的书评和书讯、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活动等。如

4、果文章被采用,文章作者将被列入赠送简报的专家名单,定期获赠简报。104目 录ContentsP1专题文章Special Papers迎接人类知识文明新时代路甬祥(1)未来全球和中国农产品供需展望黄季焜(4)P16现代化研究Modernization Studies“三农”与城市化任玉岭(16)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杨宜勇(25)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程 萍(35)长三角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的若干思考李健民(41)用现代化的理念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许云飞(53)论硅谷的超常型默示知识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方竹兰(69)广东的现代化与发展方式转变郑奋明(8

5、4)P92现代化文摘Modernization Abstracts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举行摘自中国发展门户网(92)机器人家族现身世博会摘自劳动报(93)P95图书推介Recommend Books科学与现代性:为了科学的完整理论(95)P97现代化短讯Modernization News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会议小结(97)约稿启事(99)专题文章 科学与现代化 2010年第3期Special Papers Science & Modernization No.3 2010迎接人类知识文明新时代路甬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摘编路甬祥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6、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不仅从物质层面改变了世界,而且在精神层面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了灿烂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贯穿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全过程,她使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不断淬炼和升华人类理性;使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科学技术伴随人类文明共同经历了一个多元多样发展的历程,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与中国等文明古国都孕育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技术。古希腊自然哲学和数学是古代西

7、方科学知识的高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物理学、托勒密的至大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希波克拉底的医学、阿基米德的论流体等均为古代西方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其系统性、逻辑性、对待自然态度及追索问题的方式皆可视为近代科学之先声。古代多元文明的长期互动乃至碰撞,是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在科学革命发生前的两千年里,东西方之间一直发生着持续不断的文化互动,贸易、宗教传播、战争等使得地中海沿岸成为跨文化互动的中心地带,最终在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这三大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共同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其后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及政治革命,导致西方社会发生全面转型,创建了工业文

8、明。这一文明向全球的扩展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古代中国也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以九章算术、黄帝内经、齐民要术等为代表的论著,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等方面的独特创见。古代中国擅长技术创造,不仅有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发明了稻作、丝绸、瓷器、计时机械等技术,青铜与铸铁等技术达到古代最高水平,完成了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宏伟的大工程,不仅造就了发达的农业文明,还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在西方蓬勃兴起的时候,中国封建社会仍陶醉于农业文明的辉煌之中,思想上僵化禁锢,文化上固步自封,制度上因循守旧,政策上闭关自守,整个社会缺乏

9、创新动力和活力,鲜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缺少开放包容的心态,漠视与排斥新生的工业文明,一再错失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鸦片战争后,中国更饱受列强欺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至20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兴新学,爆发了高举民主科学、爱国救亡旗帜的“五四”运动,开始了科学启蒙和建立近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体系的进程。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创建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体系,迅速缩短了与世界科技前沿的差距,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渐彰显,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繁荣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

10、的因素。科学技术深化人的理性认知,拓展人的创造能力,塑造人的科学精神,升华人的思想境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现代科学技术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改变民族命运,决定国家兴衰,主导人类的未来。展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将创造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新的文明。未来的4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20至30亿人将进入基本现代化行列。世界大多数人追求现代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与地球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决定了这一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沿袭传统的无节制的耗用自然资源的道路,也不可能走一部分国家集聚其它多数国家资源的老路。全球共同面临着资源能源、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

11、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个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知识文明时代即将到来。知识文明时代,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知识与技术创新影响和渗透到整个经济和社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共同面临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国家和公共安全等重大问题,走出环境友好

12、、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识文明时代,知识成为引领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不同。农业文明时代,主要资源是土地、水、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工业文明时代,主要资源是化石能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资金、厂房、设备等要素资源。知识文明时代,知识资源成为引领发展的主要因素,知识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创新与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知识作为新的资源,与传统物质资源相比,具有共享普惠、无限增值的本质特征,克服了传统物质资源排他性和消耗性的固有缺陷,并能引导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样的知识资源能够为不

13、同的人群同时使用,而且使用的人越多、使用的面越宽,知识的价值实现越大,知识的增长也越快,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永不枯竭、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知识文明时代,个性化创造和全球规模化组织有机结合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具革命性的要素,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不断拓展劳动对象,不断提升人的能力,进而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农业文明时代主要以个体劳动及其简单集合为主的生产方式,跃变为工业文明时代以规模化大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生产的工厂化、标准化、程序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规模化大生产方式

14、向全球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网络制造发展,计算和网络能力的跨越式提升、新的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创造知识产品成为可能,以人的知识创造为中心的生产与工业文明时代以机器为基础的规模化生产相结合,将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学科交叉融合,科学技术相互作用,知识、技术、人才、转移转化应用的速率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与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知识文明时代,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知识文明时代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人类将不断共创共享

15、知识资源,创造新的知识需求,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工艺、服务、新兴产业和全球市场,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将不断深化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知,为自觉而及时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认识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演化调控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不断丰富构建和谐社会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广泛传播,将引导人们树立并发展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将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全民的创新兴趣,将引导形成科学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战略任务,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全球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