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46777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画传情,拨趣示文,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请根据我的描述猜一猜这是哪个人物?他从小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为苦难的人民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为战乱的国家痛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猜猜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什么是“歌”?,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

2、,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链古通今,述时评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作者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

3、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链古通今,述时评人,背景介绍,浅酌初尝,预热习文,怒号 三重 挂罥 长梢 塘坳 俄顷 昏黑 布衾 丧乱 广厦 大庇 突兀,1、字词注音,2、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揭示线索指明写作顺序。,秋风破屋后的凄惨遭遇及由此产生的家国情感。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时间顺序,( ho ) (chng) (jun) (chng) ( o ) (qng) (h ) (qn) (sng) ( sh ) (b) (w),浅酌初尝,预热习文,3、读了本文后你眼前呈现出了那几幅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忧国忧民 长夜沾湿,三

4、幅图画 一腔衷情,吟哦讽诵,迁情入文,沉吟亭,古人说:“三分诗歌,七分读”,“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熟读吟诵是学习古诗文的最好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配合圈点,读出顿挫,读出感情,体会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八月秋高风怒号(ho),卷我屋上三重(ch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n)长(ch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 qng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h)。布衾 (q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gn)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ng)乱少

5、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千万间,大庇(b)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见(xi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厘词摘句,识语断文,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尝试翻译本诗,了解全诗的大意。 (相互之间可组成合作小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 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 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杖自叹息。,(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江边),(挂,缠绕),(茅草飞得低的),(落),(忍心这样),(做,动词),(公

6、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会儿),(像墨一样黑),(乌云密布的样子),(被子),(睡相不好),(被里子),(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指失眠),(通,指彻夜,通宵),(哪里能得到),(全部庇护),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稳得像山一样),(高耸的样子),(同“现”,出现),(值得,心满意足),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

7、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潭的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风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

8、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心满意足了。,悟语揆情,析理剖文,1、课文一共四小节,每一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给每一节概括一个小标题。,诗心阁,内容:秋风破屋的情景;群童抱茅的感叹; 长夜沾湿的苦痛;忧国忧民的理想 小标题: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长夜沾湿; 安厦庇士,2、课文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描写方法:听觉:突出秋风之狂;视觉:突出秋风之虐;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突出秋风破坏之厉。 描写作用:为下文描写屋漏遇雨

9、、境遇凄惨蓄势。,3、秋风破屋、屋漏床湿、丧乱难眠,诗人肉体和心灵上受到双重折磨与煎熬,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是怎样变化的? 如何理解这种变化?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反差?,悟语揆情,析理剖文,诗心阁,情感变化:凄惨哀叹愁苦豪健,光景好凄惨;心情多哀叹;境遇太愁苦;心胸何豪健,反差原因:诗人有致君尧舜上,兼济天下的胸怀。,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作者是如何将它们有机结合来传情达意的?,表达方式:叙事、描写、抒情。前三段以叙事为主穿插点染性的描写,第四段在前三段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情,道出理想和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含英咀华,品语赏文,“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 这是唐朝文学家

10、韩愈对诗圣杜甫的赞誉。是的,一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有这样的神奇力量,能为天下寒士夺造化回阳春,如沐春风。请大家就这一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含翠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麽可贵的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和博大宽广的胸襟!,点微发幽,细节会文,茅轻价微,群童“洗劫”,哀叹不已;屋破人微,不念己悲,反庇寒士。这种心理看似矛盾不合常理,请谈谈你的理解。,思幽斋,看似矛盾,极合常理。“群童抱茅”既正面写出了自己

11、的潦倒,又侧面反映了百姓的贫困,“而不念己悲,反庇寒士”则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情由心生,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反应了安史之乱的祸国殃民。这就更加凸显了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胸怀,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层次,旷古难有难能可贵。,神交古人,拓展文本,左宗棠曾写过一幅对联:“身无半亩地,心忧天下;读破万卷书,神交古人”是的,读书能思接千载,古今际会,神交古人。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引用或化用其诗句入文),齐贤轩,披情出文,总结课文,1、归纳总结。 愿大家长存高远之志,满怀忧国之心。 2、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编剧或导演,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请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哪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梨园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