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46237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和上一个说的一样,还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3天3夜,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

2、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后来,楚赵和亲,和氏璧不送到赵国,秦国听说和氏璧在赵国,便派人到赵国,商量交换和氏璧,怎么办?,廉颇蔺相如列传,子长,西汉,史学,文学,思想,史记,司马迁,字 。 时 一位重要的 家和 家 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 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 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后称 ,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 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 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作家作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传

3、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学科网,史 记,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 表,8 书,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学科网,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战国中期)。在此之前,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尽管当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但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背景局势,学科网,学科网,正字正音,缪贤 遗赵

4、王书,肉袒,( mi o 姓氏 ),( tn 脱去上衣,露出肩膀 ),( j 傲慢 ),(n斜看 ),可予不,列观,(gun 建筑物的一种 ),(fu 同“否” ),甚倨,睨柱,(Wi 送 给),渑池,缪公,汤镬,孰计,盆缶,颈血,不怿,皆靡,(m 同“穆” 即秦穆公),(hu 古代煮食物的大 锅 ),(fu瓦制的打击乐器 ),( min地名 ),(m 退却),(y 高兴 ),(jng 脖颈子 ),(sh 同“熟”仔细),避匿 虽驽 案图 诈 佯 广成传 衣褐,(y h 穿着粗布衣服 ),(n 愚劣、无能 ),(n 同“按”审察、察看),(yng 装作 ),(zhun招待宾客的馆舍),( n

5、躲藏 ),蔺相如 燕王 夫赵强而燕弱 曲在赵 舍人 臣语曰 璧有瑕 奏瑟 间至赵 欲毋行 与王诀 度道里,yn,ln,f,q,sh,y,xi,s,jin,w,ju,du,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 全文写了三个故事,可分为四部分: 第12段: 廉蔺简介 第313段: 完璧归赵 第1416段: 渑池之会 第1721段: 将相和(负荆请罪) 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理清思路: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学科网,研读第一部分:廉蔺简介,这两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蔺,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廉: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 蔺:地位卑微,不为人知 一贵一贱,一详一略,

6、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提问:第3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 么用意?,交代故事缘起,为相如出场作铺 垫,同时烘托相如胆识.,提问:第4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 么作用?,虚写一笔,从侧面表现蔺相如有胆识.,研读第二部分:完璧归赵,提问:第5段从蔺相如的对策语中你发现 了他的什么特点?,出场便不同凡响,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提问: 第6段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来的?,秦王的“大喜” 与“左右皆呼万岁”以及表现出的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表现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设计智取。(璧有瑕,请

7、指示王。) 说理斗争。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严大国之 威以修敬也) 誓死捍卫。(怒发上冲冠/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义责秦历来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归赵。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 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有理、有利、有节,提问:渑池之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秦伐赵“杀二万人”。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这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提问: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军事斗

8、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学科网,第三部分:渑池之会(14-16),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提问:从14段中可以看出廉颇对待国家大事怎样的态度?,提问:赵国作为战败国赴会时作了哪些对策?,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提问: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相如以命相胁要求秦王击缶并记进赵史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体现了他不畏强暴。,提问:“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进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9、,起因(17段): 相如位在廉颇之右 发展(18-19段): 廉颇宣言,相如避让 舍人请辞,相如解劝 结局(20-21段): 廉颇请罪,将相和好,第四部分:负荆请罪(将相和),提问: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相如出身低微,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提问: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气量。,提问: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肉袒负荆”,登门谢

10、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知错能改,坦白直率。,提问:“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 热爱祖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 勇于改过。,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分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缪贤 蔺,秦王、群臣蔺,廉 蔺,有智谋,大智大勇,国家为重,介绍,斗争,冲突,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

11、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磊落胸怀。,课文主题总结,全文结构探究,地位悬殊:(伏笔:贵贱悬殊) 奉璧取璧 完璧归赵: 归璧于赵(发展) 廷斥秦王 渑池相会:(高潮) 负荆请罪:(结局:刎颈之交),文言知识积累,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 价值连城,古今异义,1、窃计欲亡走燕,(古义:跑;今义:行走),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义:尊重;今义:严格),3、相如奉璧奏秦王,(古义:呈献;今义:演奏或取得),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5、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命令),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动词;

12、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8、位在廉颇之右,(古义:上;今义:与左相对),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 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亲戚”一般 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今义:指跟自己的 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还包括 父母和兄弟姐妹。),舍相如广成传舍 左右欲刃相如 乃使从者衣褐 相如前进缶,安置住宿,用刀杀,穿,走向前,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相如廷斥之 怒发上冲冠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从小路,向上,在朝廷上,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完璧归赵 秦王恐其破璧 宁许以负秦曲 毕礼而

13、归之,使完整,使破,撞破,使承担,使回去,羞,以为羞耻,先,以为先;后,以为后,且庸人尚羞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表判断)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也,表判断) 我为赵将。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为表判断)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也,表判断),文言句式,1判断句 :,而君幸于赵王 (“于”表被动)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被动),2被动句:,(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之)以(之),省略宾语“之” (2)大王见臣列观 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3)遂与秦王会渑池。 会(于)渑池。

14、省略介词“于” (4)不如因而厚遇之。 (我们)不如。省略主语“我们”,3、省略句:,(1)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2)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3)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4)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镜上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镜上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镜上会,4、状语后置句:,(5)乃设九宾于庭。 乃于庭设九宾。,(1)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以:凭借) (2)君何以知燕王。 君以何知燕王(以:凭借),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 (1)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者人,1、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则请立太子为王,

15、以绝秦望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相当于“用来”),(同“而”,相当于用来),(凭着,凭借),(把),文言虚词:,2、而 夫秦强而赵弱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表假设,如果),(表转折,但是),(表承接),(表并列),3、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趁机),(沿袭),(通过,经由),(于是,就。副),4、之 伐齐,大破之 秦昭王闻之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件事),(这),(取消句子独立性),(指代齐国),(我),6、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被),(对,向),(与),(在),(对于),你知道吗? 1 誓同生死的朋友叫_。 2 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叫_。 3 自幼相交的朋友叫_ 。 4 年岁差别大、辈分悬殊结成的朋友叫 _ 。 5 意气相投的朋友叫_ .,刎颈之交,忘形之交,竹马之交,忘年之交,莫逆之交。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