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怫翔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43884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怫翔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组织行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怫翔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组织行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怫翔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组织行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怫翔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组织行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怫翔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怫翔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怫翔 7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主讲教师:刘怫翔 博士 沈阳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授,绪论,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群体行为特征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行为特征 本章小结,第一节 群体概述,群体(group)通常被定义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的集合体,这些个体拥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他们自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与群体之外的其他个体相区别。,(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例如,一个大型企业的董事会,一个社区的老年业余秧歌队,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小组,这些都是群体。,(二)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确定的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任务目标的群体,有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

2、群体两种。 命令型群体是由在组织结构中有直接汇报关系的主管和下属人员构成的群体; 任务型群体的建立也是由组织决定的,并且围绕特定的工作任务而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不是由于组织的规定而形成的,而是组织中的成员出于某种需要自然而然地结合而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比较典型的是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二、群体发展阶段,群体发展阶段第一种模型:五阶段模型,前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终止阶段,事实上,这种五个阶段的模型只是关于群体发展阶段的一般意义上的假设。群体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一定完全符合标准模式昀情况。 虽然这五个阶段是大多数

3、群体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阶段,但在每个阶段上所花费的时间却是不一样的。 因此,有人对这个模型持批评意见,认为由于群体所处的环境十分复杂,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大多数群体的发展都无法用这个模型来解释。,群体发展阶段第二种模型:间断一平衡模型,这种观点认为,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群体运行的方式与第二个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第一个阶段中,群体首先界定任务、确定目标,并且这些在第一个阶段中不太容易发生改变。因此,这个阶段群体的运行是处于一个平衡的阶段。,当群体发展到它的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时,群体成员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目标的紧迫,他们认识到必

4、须迅速采行动,必须对原有的运行方式做出某些改变。于是群体就放弃了旧的思维方式,采纳新的见解,进入到效率更高的第二阶段。群体的运行进入了新的平衡阶段,第二阶段发展到最后,以最后的冲刺迅速完成任务而宣告结束。,开始并确定任务和方向,高 工作绩效 低,最后冲刺,变革与飞跃,开始时间 A 中间时间(A+B)/2 结束时间B,平衡 间断 平衡,三、群体结构变量,(一)角色 所谓角色(role),就是人在某种社会情境中的一系列典型的行为特征。,群体结构是指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关系以及使群体按照有序的、可预期的方式运转的一些特征。群体结构的重要变量主要包括:角色、规范、地位、群体凝聚力、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

5、,1角色期待与角色认知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也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某个角色应该做什么样的行为。一个人是否能做出符合角色期待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角色的认知(role cognition)。当一个人新加入到一个群体中时,很容易产生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随着他对群体的逐渐了解以及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对角色的认知会逐渐清晰。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新加入到一个群体中时,很容易产生角色模糊。随着他对群体的逐渐了解以及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对角色的认知会逐渐清晰。,2 角色同一性 个体的态度也会随着角色行为而发生改变,也就是当一个人充当不同的角色时,

6、他对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对一种角色的态度和角色行为的一致性称为角色同一性(role identity)。 3角色冲突 当个体需要扮演多个角色时,这些角色的期待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会产生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二)规范 群体规范(group norms)通常被定义为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的指导行为的规则。 群体规范告诉群体成员在群体中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群体规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费尔德曼(Feldman)认为,群体规范有四种主要的功能:具有表现群体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观的作用;有助于群体平稳的运行;提供了评价和矫正行为的准则;维系群体存在的作

7、用。,(三)地位 所谓地位(status)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群体成员的相对位置或等级的社会化界定。 1地位符号 现实中,人们往往是通过地位符号(status symbols)感知到地位的存在。所谓地位符号就是能够反映个体地位的标志性事物。 如办公家具、室内装潢、财务自主程度等等。地位符号常常使人感到等级的存在,但它们在提醒群体成员避免角色模糊、激励成员积极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地位有关的群体行为 在一个群体中,当从事一项工作时,如果是地位较高的人居于较主动的位置由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发出要求时,工作会执行得较为顺利; 地位高的群体成员具有较大的偏离群体规范的自由度。 当群体需要做出

8、一个决策时,地位高的成员的意见比地位低的成员的意见更容易被采纳。 在公众面前,群体需要展示与成员地位相符的影响。,(四)群体凝聚力 所谓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保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受到外部的威胁或压力的程度;群体的成员在一起的时间的长短;群体的规模的大小;群体的成功程度。,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使群体成员产生群体意识,行动一致,共同朝向群体的目标努力 群体的凝聚力使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满意感,群体成员之间也能够更加充分的沟通 群体凝聚力有助于提高群体的生产率,促使群体产

9、生高的绩效。 但是,在有的情况下,群体凝聚力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群体凝聚力使得群体排外,对群体之外的文化和观念不能很好地接纳,阻碍了群体的成长。,高 低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高 凝聚力的高低 低,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既取决于管理者的诱导方向,又取决于群体的态度及其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从群体与组织目标的一致程度而言,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存在四种不同的情况。,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五)群体规模 所谓群体规模(population size)就是指群体中成员的数量。,(1)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更快一些。因为群体规模的扩大虽然增加了许多资源,但是群体成员

10、的意见也不容易统一,成员之间出现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增大。但是也有人认为大群体更善于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 (2)一般认为,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的生产力是应该上升的。但是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群体生产力虽然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提高的,但并不是与群体的规模成正比的,群体规模与单位生产力的关系如图6-6所示。,(3)关于群体中人数的奇偶数问题,人们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群体的人数最好为奇数,这样在产生不同意见时可以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解决;有人认为群体的人数应为偶数,因为投票表决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应该靠协商的办法来解决。 (4)小规模的群体凝聚力更强,群体成员有更多机会沟通和参与,

11、群体成员也更能得到关注,满意感更强。,(六)群体构成 群体构成主要是指构成群体的成员在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社会经验、能力、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程度。 如果群体成员在上述一个或几个因素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那么这个群体就趋向于同质性(homogeneity);反之,如果群体成员在上述因素上差异性较大,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那么这个群体就趋向于异质性(inhomogeneity)。 因此,有时人们需要异质性的群体成员,以便在知识、经验、个性等方面形成互补。,第二节 群体行为特征,社会助长作用(social facilitation),就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和

12、绩效的提升。 与社会助长相应的是社会抑制(social inhibition)。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降低。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助长作用本身就包括了助长和抑制两个方面,因此提到社会助长作用时也就包含了正反两种情况。,一、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 社会助长作用的内驱力理论:内驱力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内部的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紧张会唤起个体比较高的兴奋状态,激发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R.B.Zajonc)于1965年提出的,弗里德曼(J.L.Freedman)等人在1981年以后又进一步做出了研究和解释。,人在社会化

13、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当作竞争情境看待。因此,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们一起活动时,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由高度自我意识支配的自我表现过程,个体希望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更容易表现出高绩效。这就是社会助长作用的原理。 但是,如果个体的内驱力过强,被评价的意识过强,就有可能激发起个体过高的焦虑水平,使个体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绩效水平下降,这就出现了社会抑制作用。,二、社会懈怠作用,社会懈怠作用(social loafing)是指当人们从事可叠加性的工作任务时,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的贡献倾向于下降的现象。 产生社会懈怠作用的原因: 一种解释就是群体责任的扩散。 因为在一个群体工作任

14、务中,是以群体的整体的工作绩效作为评价标准的,个人努力和群体绩效之间的关系不被衡量,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努力程度有所降低。 认为个人的评价焦虑降低,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下降。 即认为个人的评价焦虑降低,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下降。,避免社会懈怠的策略 使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贡献可识别化。 社会懈怠的产生是由于群体中个体的贡献不可识别。当个体的贡献能够被出来时,个体就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行为动机得到了激发。 使工作任务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当人们从事非常重要的任务时,社会懈怠的可能性会减小。,不但奖励群体的贡献,也奖励个体的贡献。 这样既能促使人们一致为群体目标努力,也能提高个体的努力程度。 使

15、用惩罚威胁措施。 在进行群体工作之前,并宣布当群体工作时,个体的绩效水平低于某个限度时就要受到惩罚。,三、从众行为,从众行为(conformity)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之下,观念或行为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 偏离焦虑。 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做法常常会使人面临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当一个人的行为偏离群体时他常常会感到孤立、不安和恐惧,这就是偏离焦虑。为了克服偏离焦虑,个体就会倾向于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反应。 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情境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境越明确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16、 个体公开自己意见的程度 如果一个人在了解群体意见之前已经有机会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那么当他的意见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服从群体意见的可能性会降低。,个体的个性特征 以下个性特征会影响从众行为: 个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依存性的人比独立性的人更容易从众; 自信心低的个体容易从众; 能力低的个体容易从众; 对人际关系敏感的个体容易从众等。 群体的特征 群体的某些特征也会影响从众行为。,四、去个性化,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就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参与群体行为,原有的个性特征完全埋没在群体之中,成为“没有个性”的“去个性化”个体。 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 也就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无法被识别出其身份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个体通常会认为即使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别人也不知道是谁做的; 群体中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 即使出了问题个体也不必为群体承担受谴责的压力。,五、合作与竞争,所谓合作,是指个体之间、群体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