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程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江见鲸 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325466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灾减灾工程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江见鲸 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江见鲸 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江见鲸 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江见鲸 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防灾减灾工程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江见鲸 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灾减灾工程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江见鲸 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灾减灾工程学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江见鲸 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037-20a,主编,第20章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20.1 泥石流的灾害 20.2 泥石流的分类及形成条件 20.3 泥石流的防治,20.1 泥石流的灾害,20.1.1 泥石流的破坏与危害 20.1.2 泥石流灾害的实例,20.1.1 泥石流的破坏与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 2.泥石流对铁路、公路和航道的危害 3.泥石流对农田村寨的危害 4.对矿山的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例如,1969年8月,云南大盈江流域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

2、,经济损失近百万元。,2.泥石流对铁路、公路和航道的危害,(1) 据铁路部门资料,铁路是受泥石流危害最严重的部门之一。 (2) 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更为严重,诸如川藏公路、滇藏公路、川滇公路、甘川公路、川陕公路以及中尼公路和中巴公路等,均穿越泥石流发生的山区,常因泥石流灾害而断道停车。 (3) 泥石流对航道开发和江河整治的影响,在我国西南山区也很严重。,3.泥石流对农田村寨的危害,泥石流或直接吞噬农田村寨,或者因断江河而壅水,淹没沿江两岸的农田村寨和城镇。,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20.1.2 泥石流灾害的实例,1.国

3、外泥石流灾难事例 2.我国泥石流灾难事例,1.国外泥石流灾难事例,(1) 1921年7月8日,原苏联小阿尔马京卡河发生泥石流,造成阿拉木图市死亡500多人。 (2) 1970年5月31日,秘鲁瓦斯卡兰雪崩堵河溃决型泥石流,造成荣盖城死亡18 000人,毁埋荣盖城。 (3) 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滑坡引起水库溃坝型泥石流,死亡2 125人。 (4) 1985年11月14日,哥伦比亚一火山喷发引起了鲁伊斯水山冰源(波哥大以西150km,海拔5 399m)灾难性融化,导致巨大的泥石流。,2.我国泥石流灾难事例,(1) 1891年7月5日,四川省西昌市东河的暴雨泥石流、“膏腴万倾,人千口”,造成

4、近千人死亡。 (2) 1954年7月26日,西藏桑旺冰碛湖溃决型泥石流,死亡407人。 (3) 1974年9月14日,四川省南江县滑坡型泥石流,死亡153人。 (4) 云南小江流域是中国泥石流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灾害损失也最大。 (5) 1981年7月9日,四川甘洛利子依达沟暴发泥石流,造成了成昆铁路桥毁车翻的严重事故。 (4) 1981年7月11日0时30分,在我国西藏边境次仁玛错冰湖溃决,暴发泥石流,使中国尼泊尔公路工程和其他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5) 1981年,暴雨引起宝成铁路和陇海铁路宝天段暴发泥石流。 (6) 1984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甘肃省武都城区连降大暴雨。 (7) 1

5、991年安徽省遭受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位于安徽境内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从5月18日开始一直持续到7月15日的长时期的连阴雨,加上暴雨频繁,共出现12次50mm以上的降水,出现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部分地区6h降水量达130mm以上,致使山洪暴发,伴随着罕见的泥石流。,2.我国泥石流灾难事例,(8) 解放以来,北京地区泥石流灾难频繁(见表20-1),如1950年北京西山清水河流域的许多支流,普遍爆发泥石流,冲毁耕地2万多亩,倒塌房屋829间,死亡84人。,表20-1 解放以来北京地区主要泥石流灾难统计表,2.我国泥石流灾难事例,20.2 泥石流的分类及形成条件,20.2.1 泥石流的分类 20.2

6、.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20.2.1 泥石流的分类,(1) 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泥石流中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 (2) 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泥石流中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20.2.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泥石流的形成客观条件 2.诱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1.泥石流的形成客观条件,(1) 地形地貌条件。 (2) 松散物

7、质来源条件。 (3) 水源条件。,(1)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2)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

8、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2.诱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1) 毁林。毁林的原因很多,包括取用木材、薪材、药材,扩展耕地、牧地以及军事活动等。 (

9、2) 开荒与陡坡耕作。由于我国人口剧增,工矿、道路、城镇、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占用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3) 过度放牧。我国草原加上农区草山草被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8%,约为耕地面积的2.6倍。 (4) 水库溃决、渠水渗漏。随着山区资源开发,越来越多地修建山区水库和渠系。 (5) 不合理开挖。主要指修建铁路、公里、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进行不合理开挖时破坏了山坡表层而形成的。 (6)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及采石等形成的泥石流事例很多。,20.3 泥石流的防治,1.泥石流与滑坡、崩塌的关系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

10、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2.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应贯彻综合治理的原则,要突出重点,因害设防,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充分考虑到被防护地区与具体工程的要求。,1.泥石流与滑坡、崩塌的关系,(1)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2)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1)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1) 滑波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 2) 崩塌可转化为滑坡。 3) 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2)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1)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

11、水源条件。 2) 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3) 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2.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 防治泥石流的生物措施。 (2) 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1) 防治泥石流的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包括恢复或培育植被,合理耕牧,维持较优化的生态平衡这些措施可使流域坡面得到保护、免遭冲刷,以控制泥石流发生。,(2) 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1) 蓄水、引水工程。这类工程包括调洪水库、截水沟和引水渠等。 2) 支挡工程。支挡工程有挡土墙、护坡等。在形成区内崩塌、滑坡严重地段,可在坡脚处修建挡墙和护坡,以稳定斜坡。 3) 拦挡工程。这类工程多布置在流通区内,修建拦挡泥石流的坝体,也称谷坊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石流和护床固坡。 4) 排导工程。这类工程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堤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 5) 储淤工程。这类工程包括拦淤库和储淤场,前者设置于流通区内,就是修筑拦挡坝,形成泥石流库。后者一般设置于堆积区的后缘,工程通常由导流堤、拦淤堤和溢流堰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