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讲解.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01104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297 大小:7.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7页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7页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7页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讲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7页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讲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讲解.doc(2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把握人事,洞察百态(2014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

2、,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

3、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

4、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

5、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答:参考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难易度:难。难度系数为0.20。区分度为0.2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材料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能否筛选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并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是现代文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题干中明确提出“前五段写出了安

6、娜的绝望”,要求考生简析安娜绝望的具体内容。选文开头写安娜在火车进站时下了车,她就处于一种恍惚迷茫的精神状态,而渥伦斯基的信则是这段描写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考生可从安娜看信前的表现(第二段中的“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看信后的反应(第四段中“果然不出我所料”)以及更深一层的心理活动(第五段中“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体会安娜绝望的具体内容,并组织相应的答案。答题分析:本题题干明确要求根据选文前五段分析作答。在前五段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心理活动,刻画主人公痛苦绝望的心境,同时也交代了主人公“绝望”的内涵。考生应从这两个层面进行

7、回答:一是主人公的“绝望”是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二是主人公为什么感到绝望。这对考生的文本阅读与分析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从作答情况看,有的考生从艺术描写这一角度答题,能够较准确找出相应的细节描写;也有考生是从内容出发,揭示女主人公绝望的原因。但能从以上两个角度同时作答的考生比较少。很多考生答成安娜自杀的过程,如“安娜询问车夫有没有那封信,车夫给了她一封信,她的心就痛了安娜自言自语安娜走向车站准备自杀”。部分考生阅读能力较差,仅从字面出发,对前五段的情节内容作复述,缺乏概括与分析,如答为“安娜下车时本是想若没有回信就乘车往前走,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但是那愉悦轻佻时尚的车夫将信交给她,使她

8、原本的希望破灭;回信粗糙,字迹潦草,表现了写信人的随意,使安娜心痛,他的行为使她绝望;答案复述故事情节,内容啰嗦,缺少分析概括。本题具有一定难度,从总体看得分率偏低。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答:参考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难易度:难。难度系数为0.24。区分度为0.2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选文第六段描写了安娜周围人的一些反应,包括: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卖汽水的男孩

9、“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几个太太和孩子“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这些描写使安娜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得以清晰地呈现:有人用奇异的眼光看着她,她感受到别人这种奇异的眼光。因此,这一段文字是对具体环境的客观描写。 同时,这段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安娜的恍惚、敏感、神经质,体现出安娜主观心理的感受,对表现安娜当时的心理状态发挥了重要作用。答题分析:本题要求对选文第六段的艺术表现特点及作用进行分析。这一段从女主人公的视角与主观感受描写外部世界。此时安娜已心死绝望,精神恍惚,她眼前的世界也发生了扭曲变形。要求考生回答艺术表现特点,即通过女主人公的主观视角描写外部世界;作用则是对女主人公的

10、形象进行侧面烘托。对于第一问,由于考生对题干理解的偏差,绝大多数考生没有从描写手法的特点角度作答,而是从描写的人的特点角度作答,如答成“特点:奇怪、温情”或“特点:反常、怪异”。有些考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答为“特点:细节描写”或“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写”。大部分考生只能写到心理描写,很少有考生写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描写。对于第二问,有不少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感受力偏低、分析概括能力较弱,只是大量堆砌各种名词术语或套话,答成“作用:暗示了主人公悲惨的人物命运,为下文安娜之死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作用:渲染悲凉氛围,烘托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旨”等。因此,本题的得分率较低。3.

11、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答:参考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难易度:难。难度系数为0.33。区分度为0.3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安娜“投到铁轨上”,是她自杀过程中最紧张的一个环节。在选文第九段中,安娜错过第一节车厢之后,在“第二节车厢”开过来时,她“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完成了自杀的行为。接着在这电光石火的刹那间,作者描写了她的内心活动,从“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上帝,饶恕我的一切”等行为和话语中

12、,可以看出安娜最后时刻的内心是有恐惧、迷惑、后悔乃至某种醒悟的,不过为时已晚;由此可见,安娜对“生”仍然有着本能的向往,“死”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后的冲动之举。这就表现了其死亡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答题分析:本题区分效果分层分析如下:得分全体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022.1610.5519.7435.53140.9734.7043.6344.11223.0028.3224.5516.4138.8915.708.422.9844.9910.723.660.97难度0.330.450.330.22区分度0.370.200.110.22本题第一问旨在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并加以概括,要求把握文本体

13、现的“恐惧”“后悔”的特点。失分的原因,或是未能紧扣题目作答,误答为情节复述,如“犹豫要不要死,而后坚定选择死,再到害怕自己的死,最后安然祷告后死去”;或是概括能力不强,没有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的特点,如答“开始安娜陷入绝望,然后突然回忆童年美好时光,接着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或“害怕火车到来,想活着却已无可奈何”。第二问考查了考生综合提炼分析的能力,区分度明显。失分原因主要是表达不到位,不能结合具体语境作答,模式化比较明显,如“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升华了文章主旨”或“使安娜形象更加鲜明,揭示小说的主旨,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此题也有考生答得较为理想,如:“内心活动:由画十字架的恐惧,到画十字

14、架回想之前生活的快乐,再到毫不犹豫钻进车厢寻死的后悔。意义: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活动,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呼应了上文安娜的内心活动。”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参考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难易度:难。难度系数为0.16。区分度为0.4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的意蕴以及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试题分析:选文结尾画线部分,以一支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的变化过程,具有深刻的意蕴。虚实结合,体现了

15、高超的艺术手法。从内容上看,它既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从形式上看,这句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暗含着作者对安娜的深刻同情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悲悯情怀。答题分析:从安娜角度解读这个比喻和从作品角度理解这个比喻是题目设置的两个角度。安娜从追求光明幸福到发现社会的罪恶直到最终被社会所吞噬而死去,这样的一生是“蜡烛”从明亮到昏暗并最终熄灭的过程。作为探究题,此题能有效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区分度明显。但答题情况不够理想,失分原因主要是:第一,拘泥于原文中的“书籍”“蜡烛”,如答成“蜡烛象征了安娜的生命,书籍象征了安娜的生命记忆”或“安娜死后,照亮她人性之光的蜡烛重新燃起”。第二,对“蜡烛”的明亮、昏暗理解不当,如“蜡烛是探求知识、文明的工具”或“蜡烛是安娜心中的明灯”。第三,无法正确表达安娜对光明幸福追求和发现社会罪恶的主动性,如答“告诫人们不要轻易放弃心中的信念,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第四,有些考生把握不住答题要点,想到什么就答什么,企图乱中取胜,如“那支蜡烛是安娜内心虔诚的信仰,是她过去的辉煌、欢乐;她曾凭借着它熬过生命之中苦难的日子;在她临死前她的信仰为她驱散了苦难、黑暗;安娜死了,她的生命结束了,蜡烛也永远地灭了;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安娜之死;写出安娜死亡的过程;使安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