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胚层分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90491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胚层分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三胚层分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三胚层分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三胚层分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三胚层分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胚层分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胚层分化(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胚层及器官发生,主讲:张坤 小组成员:张坤 薛樱子 姚冠颖,脊椎动物三胚层形成的部分器官,第一节 外胚层与中枢神经系统,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中枢神经系统是动物体一切活动的指挥中心。由原肠胚中预定的神经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neural tube)的过程称为神经胚形成(neurulation),处于这一发育阶段的胚胎称为神经胚(neurula)。 由神经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初级神经胚形成(primary neurulation),即由脊索中胚层引导覆盖在它上面的神经外胚层细胞增殖、内陷,并脱离皮肤外胚层,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另一种方式为次级神经胚形成(secondary

2、 neurulation),即神经管起源于胚胎中的一条实心细胞索,该细胞索中心变空以后,形成神经管。,神经管形成的起始:来自背部中胚层的信号诱导预置神经板边缘的细胞的背侧收缩,而预置的表皮细胞向中线移动,使表皮与神经板交接处凸起形成神经褶。,初级神经胚形成(primary neurulation,即由脊索中胚层引导覆盖在它上面的神经外胚层细胞增殖、内陷,并脱离皮肤外胚层,形成中空的神经管。,Primary neurulation的过程,神经管闭合,左右神经褶被牵引到背中线结合到一起,神经管随即闭合。某些动物神经褶连接处的细胞形成神经嵴细胞,但哺乳类神经褶举起时头部神经嵴细胞就开始迁移。,人类的

3、神经形成。A,22天胚胎前后神经孔都开口与羊水相通;B,前端神经孔已经闭合,后端神经孔仍然开口。,C,神经管闭合区域;D,无脑畸形;E,脊髓裂,神经管形成的扫描电镜图,整个初级神经胚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连续的阶段,(1)神经板形成; (2)神经底板(neural floor plate)形成; (3)神经板变型(shaping); (4)神经板弯曲形成神经沟; (5)神经沟封闭形成神经管。,2次级神经胚形成,次级神经胚形成是指髓索(medullary cord)的形成以及髓索随后变为中空的神经管。 蛙和鸡胚的腰椎和尾椎形成时能观察到这种形式的神经胚形成。,鸡胚尾区的次级神经形成,3神经管的区域化

4、,神经管形成后,紧接着要进行分化,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神经管的分化在三个水平上同时进行。在解剖水平上,神经管及其管腔经膨大和缢缩,形成脑腔和脊髓腔;在组织水平上,神经管壁细胞经重组后形成脑和脊髓的不同功能区;在细胞水平上,神经上皮 细胞本身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脑的分区,人类大脑的发育有相当大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新皮质的发育中更为显著。人类的大脑甚至在出生以后仍按胎儿的速度发育(Hole et al., 1975)。与其它的灵长类动物相比,要使大脑发育完全,人类的妊娠期应该需要21个而不止9个月(Portmann, 1941),但是,几乎没有妇女的妊娠期达到21个月,因

5、此此时胎儿头部大太,不能通过生殖道。因而,人类胎儿一般在9个月末时就出生,尽管此时大脑并没有发育完全。,神经嵴(neural crest)细胞,神经嵴(neural crest)细胞起源于神经管背部区域,在神经管将要完全闭合时,沿着原来神经板的左右两侧从背部神经外胚层形成神经嵴。 尽管神经嵴来源于外胚层,由于其重要性而有时被称为第四胚层。,神经嵴细胞 发生部位: 神经管闭合处的神经管细胞和与神经管相接的外表层细胞,它们间质细胞化而成为神经嵴细胞。 特点: 具有迁移性。 分化命运:因发生的部位和迁移目的地不同而不同。可分化为感觉、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表皮中的色

6、素细胞;头骨软骨和结缔组织等。,神经嵴可以分为4个主要功能域(有所重叠):,1)头区神经嵴 2)躯干神经嵴 3)迷走区和骶区神经嵴 4)心神经嵴,(二)表皮及其衍生物的发育 1 表皮细胞的起源 胎皮和基底层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 -过渡型细胞-角质层,皮肤的发育与两种生长因子密切相关,。一种是TGF-(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它是在基底细胞中合成的,合成后又刺激基底细胞自身的分裂,因此它是一种自分泌发生因子。另一种生长因子为KGF(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也称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由真皮下的成纤维细胞合成,具有调控

7、基底细胞分裂的作用。如将KGF基因与角蛋白启动子连接后转入小鼠中,KGF可变为自分泌生长因子,其结果是该转基因鼠的皮肤比正常的要厚,宽松下垂,基底细胞多,无毛囊(Guo et al., 1993)。,大疱型表皮松懈症,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2 皮肤衍生物,2. 中胚层的分化,脊椎动物中胚层的分化对于器官和系统的发生起着主导和奠基的作用。其中脊索是这一阶段发育的启动和组织者,而在脊索和神经管的作用下,中胚层分化深入。 脊椎动物中胚层的分化发育与神经胚的形成几乎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神经胚发育的完成又为中胚层的进一步发育奠定了形态结构以及诱导控制环境的基础。,神经胚时期中胚层可分成5个区域:

8、1. 位于胚胎背面中央的脊索中胚层形成脊索。 2. 背部体壁中胚层形成体节和神经管两侧的中胚层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背部许多结缔组织。 3. 中段中胚层形成泌尿系统和生殖器官。 4. 离脊索稍远的侧板中胚层形成心脏、血管、血细胞以及体腔衬里和除肌肉之外的四肢所有中胚层成分。 5. 头部间质形成面部结缔组织和肌肉。,一、脊索和体节分化 1. 轴旁中胚层 中胚层和内胚层器官的形成与神经管同步发生。在脊索两侧加厚的中胚层带,即轴旁中胚层(paraxial mesoderm)。随着原条退化和神经褶开始在胚胎中央合拢,轴旁中胚层分隔成细胞团块,称为体节(somite)。体节细胞能形成脊椎、肋骨、背部皮肤真皮

9、、背部骨骼肌以及体壁与四肢骨骼肌。,2. 体节形成的起始 第一对体节在胚胎前端形成,后面的新体节从吻端轴旁中胚层开始,按照一定间隔有规律地形成。由于胚胎发育速度略有差异,因此体节数目通常是发育进程的最佳指标。所形成 的体节总数具 有种的特异性。 (右图为鸡胚体节),3. 体节细胞的分化 当体节最初形成时,各部位的细胞在发育上是等潜能的,任何体节细胞都能变成所有体节衍生的结构。但随着体节成熟,体节各区定型,只能形成一定的细胞类型。 体节的特化是通过几种组织相互作用而完成。,体节腹中部细胞(离背部最远,离神经管最近的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失去上皮细胞的特性,变成间充质细胞,产生这些细胞的体节部分称为

10、生骨节(sclerotome)。这些间充质细胞最终变成脊椎的软骨细胞(chondrocyte),软骨细胞将负责构建轴性骨骼(脊椎、肋骨、软骨和韧带)。 体节侧面(离神经管最远的区域)的细胞也分散开,形成四肢和体壁肌肉的前体细胞。,二. 侧板中胚层,侧板中胚层与体节中胚层毗连,在水平方向上分成背部的体壁中胚层和腹部的脏壁中胚层。 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是体腔,从未来颈区延伸到身体后部。,在胚胎发育后期,左边和右边体腔融合,并从体节中胚层伸出皱褶(fold),将体腔分成分离的腔。在哺乳动物,体腔又细分为包裹胸、心脏和腹部的胸膜腔、围心腔和腹膜腔。 产生中胚层体节和身体衬里的机制在整个脊椎动物的

11、进化中几乎没有改变。,鸡胚横切面,示中胚层的发育。 与大量卵黄分离之后,鸡胚与蛙胚在某一阶段相似。,1. 胚外膜的形成 爬行类胚胎形成了四套胚外膜,用以调节胚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在干燥陆地发育。 正在发育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胚胎本身和胚外区域起初并无明显差别。随着胚体逐渐成形,边缘上皮不均等分裂,产生体褶(body fold),把胚胎和卵黄分开,并勾画出胚胎本身和胚外结构的轮廓。,体褶是位于中胚层上的外胚层和内胚层上皮扩展而成的。 外胚层和中胚层的混合体常被称为体壁层(somatopleure),形成羊膜(aminion)和绒毛膜(chorion membrane);内胚层和中胚层的混合

12、体被称为脏壁层(splanchnopleure),形成卵黄囊(yolk sac)和尿囊(allantois)。内胚层和外胚层作为功能性上皮细胞发挥作用,而中胚层的功能则是形成进出内胚层和外胚层上皮的血液。,羊膜细胞分泌羊水,因此产于陆地的卵其胚胎仍在水中发育。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利用这种结构进行发育,并因此被归入一大类,即羊膜类脊椎动物。 尿囊存贮尿废物并调节气体交换,是正在发育的胚胎保存有毒新陈代谢副产物的场所。尿囊膜的中胚层常和绒毛膜的中胚层接触,并与之融合,产生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erane),后者含有极其丰富的血管,对于鸡胚发育至关重要。,2. 心脏

13、的发生 形成循环系统是侧板中胚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循环系统是发育过程中最先行使功能的系统,而心脏是第一个行使功能的器官。脊椎动物的心脏起源于脏壁中胚层的两个区域(心脏原基),分别位于身体的两侧。这两个区域与周围临近组织的相互作用决定心脏发育。,心脏发育的主要阶段: 预定心脏形成区的形成(预定心脏形成细胞通过原条迁移形成心脏原基)。 心脏形成细胞的分化。 两个心脏原基合拢形成心管。 心脏腔室的分隔,心脏四腔形成。,(1)心原基的形成 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是由成对的预定心脏形成区(心脏原基,heart rudiments ) 在心脏发育的后期融合形成心脏。 随后预定心脏细胞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向胚

14、胎中部移动,并与内胚层表面保持紧密接触。当预定心脏细胞到达消化管前端侧壁时,迁移停止。,(2)心管的形成 随着神经胚形成的不断进行,脏壁中胚层形成皱褶将前肠包裹。脏壁中胚层向内形成皱褶的运动将心脏两个双壁管带到一起,最终心肌外膜合并成一根管。 两个心内膜短时间内位于同一个腔内,但它们终将融合在一起。至此,原先成对的体腔合并成一个,心脏位于其中。阻止侧板中胚层的合并将导致发生心脏断裂(cardia bifida),即在身体两侧形成分裂的心脏。,(3)心腔的形成 最初的心脏是具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的双腔管。当心肌细胞产生一种因子(可能是转化生长因子3)导致毗邻的心内膜细胞脱离并进入两者之间含有丰富

15、透明质的心胶质(cardiac jelly)时,心内膜垫(endocardial cushion)形成,把心脏双腔管分成左右房室管。同时原始心房被向心内膜垫生长的的两个心房隔膜分隔开。心室的分隔是由向心内膜垫生长的心室隔膜完成的,至此心脏变成4个腔的结构。,3.血管的形成 血管形成是生理限制、物理限制和进化限制协调统一的产物。 由中胚层形成血管称为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鸡胚有两种成血管细胞。第一种是脑区轴旁中胚层提供形成头部血管的成血管细胞。第二种成血管细胞来自脏壁中胚层,它们移居到内脏器官、肠和主动脉基底部。,脏壁中胚层细胞的侵入是羊膜发育的关键一步,因为卵黄囊成簇排列的

16、血管生成细胞即血岛(blood island)形成卵黄静脉,向胚体输送营养,并负责气体进出交换。 基膜能启动血管中的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类型。血岛中央的细胞分化成胚胎血细胞。随着血岛生长,它们最终融合形成毛细血管网,逐渐消失于卵黄静脉中,而卵黄静脉把食物和血细胞运输到新形成的心脏中。,鸡胚及其卵黄囊的胚胎循环系统: 血液通过卵黄静脉离开胚胎,进入卵黄囊。 营养物质和氧气被吸收后,血液通过卵黄静脉返回,由静脉窦返回到心脏。 哺乳类胚胎从胎盘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因此,哺乳类胚胎虽有类似卵黄静脉的血管,但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应主要来自将胚胎与胎盘连接的脐静脉。,鸟类和两栖类:血细胞最早来源于卵黄或卵黄囊,但这些血细胞只是胚胎发育中过渡性血细胞。真正终生存在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环绕主动脉的中胚层区域,由它们形成成体动物的血细胞。 哺乳动物:小鼠胚胎中最初的血岛出现在卵黄囊中胚层,只能满足胚胎的呼吸需要,发育到第11天,前体血细胞迁移到肝脏中,形成胎儿和成体循环系统的血细胞。大约在胎儿出生时,肝脏内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骨髓中,成为主要的终生血细胞形成场所。,内胚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