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276029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诲人不倦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诲人不倦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诲人不倦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诲人不倦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诲人不倦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诲人不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 二、本课具体内容 17.2、17.3,教育的作用。 15.39 ,教育的对象。 7.25、16.13,教育的内容。 11.3、7.8、5.9、3.8、11.22,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7.34、1.15、17.19、7.1、9.15,教师的素养。,三、章节梳理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 提问

2、: “性相近,习相远”的“习”指是的什么?为什么“习”会相差很远的? 答案: 习染。 教育可以改变人,让人变得习惯良好、品行高尚,让人变得聪明而富有智慧。,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解读: 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提问: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

3、相远” ,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五年高考P196),提问: 2、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

4、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1539子曰:“有教无类。”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对象。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提问: 1、 “有教

5、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提问: 2、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五年高考P196) 3、“性相近,习相远”与“有教无类”有怎样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五年高考P196) 成语 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样看待。,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

6、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提问: 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因材施教。 成语: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

7、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提问: 怎样理解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答案: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

8、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成语: 学而不厌:形容好学。 诲人不倦:形容教导特别耐心。,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

9、容。 提问: 陈亢“问一得三”得到了哪三方面的见识? 答案: 人要学诗,也要学礼,还知道了自己的老师教的知识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爱。(“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提问: 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答案: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

10、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

11、以借鉴。 提问: 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成语: 不愤不启: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

12、地事半功倍。 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谈话式(对话式、激励式、讨论式) 成语: 闻一知十:形容人很聪明逻辑推理能力强。,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

13、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提问: 通过这段文字,你推知孔子提倡教师要坚守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 一生为教,两袖清风;默默奉献,贫贱不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成语: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 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告往知来: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本章内容是教学

14、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提问: 1、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谈话式(对话式、激励式、讨论式),提问: 2、“绘事后素”,其中“绘事”“素”分别指什么? 答案: “绘事”指礼,“素”指仁义。 成语: 绘事后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

15、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16、,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本章内容是教师素养。 提问: 1、你怎样理解“予欲无言”? 答案: 这是孔子对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提出的一种教学境界,以“不说”胜“有说”,以“无声”胜“有胜”,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的教学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但也要留一点“空白”,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予欲无言”并非一点也不说,只是少说,不是不说。,提问: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这是“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分) 成语: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